“荡飞船”:把宝宝放在小毛毯上,距床面30~40厘米,两人拉住四角轻轻来回荡;或抱宝宝到户外的摇车上“荡秋千”;也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随着音乐左右来回晃动,幅度由小变大。每天1次,每次2~3分钟。发展平衡能力,学习对身体的控制,锻炼勇敢精神。
(4)大动作能力的训练
蹦蹦跳:扶着宝宝腋下让婴儿站在操作者的腿上,举孩子让他在你腿上跳跃。
踢球:在小床上方挂一些脚能碰到的大的彩色吹塑玩具。吸引宝宝用双脚触碰玩具,边说“蹬蹬脚”边逗引他蹬踢。一旦蹬到玩具,就给予鼓励。这可以锻炼双腿肌肉,训练足—眼协调能力。
翻身打滚:孩子会翻身后,宝宝仰卧,用一件孩子喜欢的带响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从仰卧变成侧卧、俯卧,再从俯卧转成仰卧。玩时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干净的地板上或在户外地上铺席子和被褥,让宝宝练习翻身打滚。训练大动作的灵活性以及视听觉与头、颈、躯体、四肢肌肉活动的协调性。
3.感知训练
玩具的选择:便于抓握的玩具,不同颜色、大小不等的套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若干。易清洗、能捏响的塑料或橡皮玩具,大画书、图片。
注意:物体不可太小,以免误服或塞入耳朵、鼻孔。
手的灵活性的训练
手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是智慧的象征,是帮助宝宝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器官。在大脑运动皮层的功能定位中,小小的手竟占了一半之多的空间。通过它,你才能与外界环境建立起关系、表达和实现你的愿望。为宝宝创立一个动手的环境,给他更多的动手的机会,无疑是开发他的智力。决不能因怕他吃手或抓坏自己的脸等原因给他戴上手套,限制他手的活动。
4个月前的婴儿,虽然已具备看东西的能力,但由于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很低,看见喜欢的东西时,只能表现出兴奋、手足舞动,但还不能准确地抓住东西。4个月后,随着视觉和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婴儿不仅仅能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物体,而且会在眼睛的支配下,准确地抓住东西。所以,在这一年龄阶段,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1)抓握大小不同或形状不同的物体:婴儿取俯卧位,将便于抓握的玩具,如套环、摇铃等,从小的、易抓的开始,放到孩子面前,让他练习张开手指去抓握。抓到后(阻止他放到嘴里),告诉他玩具的名称、大小,如何玩,让他摆弄。等他能熟练的抓住后,再逐渐将大一些的物体给他。下一步可采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大小、形状不同的物体需要婴儿不同幅度地张开手,和转动手腕,这些不但对其发展感知极有帮助,而且刺激其对形状、大小和空间的认识。要注意不断更换各种形状物体的相互位置,将新引进的物体放在中间,以引起他的兴趣。这些游戏每次可进行5分钟,每隔2~3天重复1次。这种游戏不但能发展触觉,刺激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还能训练手的抓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2)换手拿东西:宝宝坐在床上,妈妈给他一个他喜欢的、易抓的玩具,等他拿住后,再向同一只手递另一个玩具,看他可否将原来的玩具交到另一只手后,再来拿这个玩具。如果他将手中的玩具扔掉再拿新玩具,就要引导他先换手再拿新的。
(3)用大头针或缝纫机在纸上扎成各种简单形状,抱孩子坐在你的腿上,先撕给他看和听,再让他抓住纸的一边,你抓住另一边将纸撕开,引起他的兴趣,最后让他自己学会撕纸。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
(4)玩“虫虫飞”:成人手握孩子的双手,用食指和拇指抓住他的食指,教他把两只食指尖对拢、分开,对拢时说“虫、虫、虫、虫”(每念一次,食指尖对拢一次),分开时说“飞——”。反复练习,逐渐让宝宝一听到“虫虫”时,自己就学着对拢食指,在说到“飞”时,两手就分开,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和语言动作协调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
(1)3个月至2岁的婴儿逐渐形成客体永存性概念,表现在婴儿会以目光追随和注视方式期待运动物体经过障碍物后重新出现。将物体分藏几处,只要婴儿看到,都能在最后藏着的地方找到。而当找到的物体与原物不同,或隐藏处没有发现物体,会表现出惊讶。客体永存性概念是个体学习语言,形成依恋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找找看”,在孩子的注视下将孩子喜欢的玩具用杯子扣住,激发孩子拿开杯子找。
“藏猫儿”,妈妈用大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突然探出头来,叫宝宝的名字,逗他发笑,反复几次,他就会注意你常探出头的那一边。孩子熟悉这个游戏后,将手帕放在宝宝脸上,启发他把蒙在脸上的手帕抓下来与你藏猫儿玩。你先把蒙在自己脸上的手帕抓下来,逗他笑,他就会模仿你的动作。
还可以把玩具小狗当孩子的面放在桌子上,再用手绢盖上,问孩子:“小狗呢?”孩子可能知道它在手绢下面,而拉开手绢,看见小狗。如果孩子不懂,可以帮助孩子把手放在手绢旁边,让他拉开手绢看见小狗,反复多次,他就会主动拉开手绢找小狗。这种游戏可以启发孩子知道,有些看不到的人或物仍然存在。
(2)选择物体:可以同时给孩子2~3件种类相同,但颜色或形状不同的玩具,让孩子进行选择,父母可以加以指导。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比较、分类的概念。
(3)照镜子认自己:启发他自我存在的感觉和自我意识。抱宝宝在穿衣镜面前,用手指着他的脸反复叫他的名字,使他对自己的存在有感觉。让他同镜子中的自己笑、说话、做鬼脸。再指着他的五官(不要指镜中的五官)以及头发、小手、小脚,让他认识。熟悉后再用他的手指点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分辨面部表情。还可问:“妈妈在哪里?”让他朝妈妈看或抓镜中妈妈,用他的手指着妈妈告诉他:“妈妈在这里!”逐渐地他就会认识镜中的自己和妈妈。
4.语言训练
(1)每天给孩子念儿歌、唱童谣,用亲切柔和的声音及多种语调跟宝宝讲话,跟他讲眼前的东西和事情,告诉他正玩着的玩具的名称,看照片、图片,边看边说。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储存语言信息,还能使他熟悉语言符号,刺激他早说话。
(2)训练孩子将词与实物联系起来,经常唤宝宝的名字。
(3)模仿发音: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发出“啊─啊”、“鸥—鸥”、“喔─喔”、“爸─爸”、“妈─妈”等重复音节,逗引宝宝注视你的口形,每发一个重复音节应停顿一下,给孩子模仿时间。
5.个人和社会能力培养
(1)锻炼孩子自己扶奶瓶吃奶或自己吃饼干。
(2)建立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婴儿4个月时已开始添加副食,从此孩子开始慢慢熟悉外面的食物,一般到1岁左右断乳。注意培养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使婴儿不仅仅依靠吃母乳来感受这种关系,这样在婴儿吃不到母乳时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平常要给予宝宝更多的爱抚和温暖,使其心理得到依恋的满足,尽量不要突然长时间与宝宝分离。
(3)训练孩子接受生人:来客人时,妈妈可以抱着孩子去迎接客人,让宝宝观察客人的举止言谈,逐渐适应,使宝宝放松。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可以让客人用玩具逗宝宝,在宝宝高兴时,可以试着让客人抱宝宝,在客人抱宝宝时妈妈也不要离开,使宝宝感到随时可以回到妈妈的怀抱。要循循善诱,不能勉强。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就会从躲避生人到慢慢接受生人。
7~9个月
1.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7个月是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关键月龄,其行为模式出现了飞跃性变化。
(1)大运动:不需支撑能独坐;双手扶栏可站;会爬(手、膝或手、脚);拉双手可向前走。
(2)精细动作:能用全手掌拨弄小丸;能自己取1块方积木后,再取1块。8个月时已能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对捏。
(3)适应能力:能将第一块方积木换到另一手后,再取另一块并将双手的积木对敲;能伸手够远处的玩具或将玩具从杯中取出。
(4)语言:会发da—da、ma—ma的音节;能模仿咳嗽的声音等;有欢迎及再见的表示。
(5)社交行为:对镜中影像有拍打、亲吻和微笑等表情;能认生人;对大人的赞扬或训斥,可流露出愉悦或委屈的表情;对不要之物有摇头或推开的表示。
2.运动、体能的训练
婴儿被动操
在以上基础上增加:
(1)爬行运动
预备姿势:宝宝俯卧,两肘支撑身体,成人双手握住宝宝的两条小腿。
①提起宝宝双腿约30°,使婴儿弓背,挺胸、抬头,双臂支撑身体“1—2—3”。
②还原“4—”。
③重复上述动作,共2个8拍。
注意:提起宝宝双腿时动作要轻柔、缓和,要让宝宝两手用力支起头部。
母亲还可以用双手推婴儿的脚掌,使其借助外力向前移动身体“1—2—3—4—5—6—7—8”。
(2)站立和走的运动
预备姿势:让婴儿仰卧,母亲用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把大拇指放在婴儿掌心,使婴儿握拳。
①把婴儿拉成坐位“1—2—3—4”。
②把婴儿拉成立位“5—6—7—8”。
③拉手向前走“1—2—3—4—5—6—7—8”。
④重复上述动作,共4个8拍。
(3)拾取运动
预备姿势:婴儿与母亲同一方向,母亲左手扶住婴儿两膝,右手扶住婴儿腹部,在婴儿前方放一玩具。
①让婴儿弯腰前倾,去拾桌上的玩具“1—2”。
②婴儿俯身拾起玩具“3—4—5—6”。
③起立还原“7—8”。
④重复上述动作,共4个8拍。
(4)跪坐站起
预备姿势:婴儿面对母亲取俯卧位,母亲握住婴儿腕部。
①母亲将婴儿推至跪坐位“1—2”。
②将婴儿从跪坐位扶起站立“3—4”。
③从站位恢复到跪位、俯卧,“5—6—7—8”。
④重复上述动作,共2个8拍。
(5)拉单臂坐起
预备姿势:婴儿取仰卧位,母亲右手握住婴儿腕部,让孩子抓住母亲的右手拇指。左手按住婴儿的双膝。
①母亲用右手轻轻拉引婴儿,使孩子用自己的一只手支撑坐起“1—2—3—4”。
②还原“5—6—7—8”。
③换另一只手重复上述动作,共4个8拍。
大动作能力的训练
(1)爬行运动:爬行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孩子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婴儿最好的全身运动。它可以锻炼四肢的肌力,增强体力,为直立行走打下基础。同时孩子要集中精力协调自己的动作和掌握平衡,促进全身动作的协调发展。爬行大大地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有助于孩子接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从而进一步开发大脑。了解了爬行的重要性,就应该在这一关键期里,多鼓励孩子爬行。不经过爬行而直接学走的孩子将来上学后,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协调性差等问题。
爬行的发展大体可分3个步骤:在大约7个月时,是匍匐爬行,腹部蠕动,四肢不规则划动,往往不前进,而是向后退,或原地转动;生后8~9个月,发展为四肢爬行,用手和膝盖爬;最后发展为两臂和两脚都伸直,用手脚爬行。
宝宝初学爬时,腹部常离不开床铺,可以用一条长围巾兜在他的腹下,提起他的腹部,使重量落在手和膝上,进行手膝爬行,等小腿肌肉有了力量,能支撑体重后,就自然而然变成手足爬行。爬行练习可以锻炼四肢的肌力,增强宝宝的平衡能力,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的发育有好的影响。
(2)学迈步:宝宝背靠着妈妈两腿,两脚踩在妈妈的两只脚面上,妈妈手扶着宝宝的腋下,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迈着适合宝宝的步子带动宝宝向前走。每天2次,每次1~2分钟,逐渐增加时间,可帮助宝宝学会迈步。
(3)推物学走路:给宝宝一个稳当的坐墩或一辆学步小车,或自己动手用泡沫塑料、硬纸箱做一个大积木(30厘米×30厘米×40厘米左右),上面可以贴上有趣易懂的彩图,既可以围着爬、扶着站、推着走,又能学图画中的内容。让他在平坦但不光滑的地面上推着向前学步而行,要注意安全,周围应当没有绊车、绊脚的东西,没有桌椅等尖角物体,没有电、火、热水等危险品。
(4)拉牛车:用长的围巾从宝宝的前胸穿过两侧腋下,在后面轻曳着让宝宝向前行走,边走边说:“宝宝拉着妈妈走。”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走路。
(5)训练宝宝独立行走:当宝宝能独自迈两三步时,可扶宝宝独自站稳,让他手里抓一个小玩具,以增加安全感。妈妈站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手中拿着一个新玩具逗引宝宝,鼓励他走过来。当宝宝快到时,妈妈再后退一两步,直到他走不稳时再把他抱起来。不要忘记及时鼓励他的勇敢和顽强。
(6)拾物练习:当婴儿可以扶站以后,可以让孩子站在有栏杆的小床边,或父母一手拉着孩子,将他喜欢的玩具放在他脚前,鼓励他去拿。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通过蹲站锻炼孩子腿和腰的力量。
3.感知训练
玩具的选择:易抓的塑料或橡皮小人、动物、蔬菜、水果玩具;大小不等的积木、叠罗汉、不倒翁、皮球、带盖的小桶及按键玩具等。
手的灵活性的训练
(1)拿放玩具: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妈妈将装有各种玩具的小桶置于婴儿面前,告诉他里面有玩具并把盖打开让他看,示意婴儿将手伸进桶里取出一件玩具,在婴儿摆弄取出的玩具后,要求他把玩具放在桌子上,提醒他桶里还有玩具,并依同样的方法让他将玩具逐一取出,然后再一一将其放入小桶(开始大人可以帮他一起放),并盖上盖。
(2)食指动作的训练:教宝宝拨弄按键玩具,如小电话、键盘乐器、珠算等,使玩具转动或发出响声,引起他的兴趣。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促进小肌肉发育。
(3)撕纸训练:撕纸,不但锻炼了手的灵活性,还可以让他体会不同纸张的不同声音。
(4)抠洞:做一个纸盒,纸盒六面画上图案,并剪出小洞,让孩子用手抠洞玩。
记忆和分辨能力的培养
(1)“选选看”:妈妈抱孩子在桌前,桌上放着两根带子,一根的远端系着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根是空的,让孩子自己选拉哪根。经过多次反复,孩子可以分辨出哪条绳子有玩具,并很快把玩具拉过来。
(2)认物与找物:把宝宝熟悉的几件玩具放在他面前,一边逐一指出玩具的名称,一边拿给宝宝看、摸、玩,再放进一个小筒里;放完后,再边说边把玩具从小桶里拿出来几件,放在他面前,说出其中一件的名称,看他是否看或抓这件玩具。
(3)用实物找图片:拿些宝宝认识的物体,像香蕉、杯子、奶瓶,再取出画有该物的图片,将实物与图片对比让宝宝学习,宝宝很快就能将图片与实物联系起来。然后你可将这些图片与其他图片混在一起,让他从一大堆图片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几张。有利于宝宝观察力、记忆力的提高。
(4)分辨颜色:把各色的玩具堆在一起,妈妈把红色玩具一样样捡出来,每捡一样给宝宝看一下说:“这是红的。”再换其他颜色,以此类推,分开堆在一起。叫宝宝分,开始时妈妈可以协助引导宝宝完成。注意颜色要正,而且不要过多。
(5)认五官:准备好五官的图片,图旁配有相应的字,字要大。指着图对宝宝说“鼻子”,然后指着自己的鼻子,再指着字说“鼻子”,反复多次后,宝宝就会将字与图和现实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当你指“鼻”字时,他会指自己的鼻子;或你指你的鼻子时,他会指“鼻”字。用同样的方法教他去认眼、耳、口、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