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译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规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边境不远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跨越敌人众多城池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要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要保持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兵涣散难以集中,遇上交战,阵形不整。对我军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不打。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这样它就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
【事典】
“蜜蜂军团”帮助松下集团渡过难关
“蜜蜂军团”是日本松下集团所属年轻研究技术团的别称。“军团”由22名年轻技术干部组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且有担任五六年主任级工作职务的经验。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在不断地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后取得的。松下集团也不例外。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松下也一度陷入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指挥不灵的困境,“蜜蜂军团”就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应运诞生的。
“蜜蜂军团”是联系松下集团生产总部和事业部的枢纽。其具体做法是:军团成员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下到松下集团公司内的160个事业现场参与直接生产。“蜜蜂军团”的成员既与事业部长联系,又与工人、技术人员打成一片。他们把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与事业部长共同研讨,制定出改革措施,写明各项改革的步骤和达到的效果,经事业部长签名后付诸实施。事业部长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改革措施,并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公司的生产部,生产部则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向事业部下达指示。“蜜蜂军团”的两人小组在完成了在该事业部的任务后则转向另一个事业部。这样,松下集团的160个事业部,各自的特点、优秀的管理方法,技术进步水平,就通过“蜜蜂”的作用,相互交流,融会贯通。
“蜜蜂军团”还定期向生产总部汇报各事业部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干部和员工的思想动态,使松下集团的决策人能随时了解全集团公司的状况,便于作宏观的控制、指挥。松下发展到今天“蜜蜂军团”的功绩不可埋没。
状元郎张謇投身实业
江苏人张謇16岁考取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问家、政治家、实业家。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弃官经商,从1895年秋天起,开始了艰难的兴办实业之路。
张謇原计划在通州、上海两地进行集股,以“商办”名义招6000股,每股100两银子,共60万两白银,先办纱机2万绽。但是,旧中国长时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人们对工厂是怎么一回事都还不知道,民间集股的设想很快化为泡影,张謇只好向官府寻求帮助。恰好,清政府官方有一批积压了三年无人问津的纺纱机急望脱手,这批纱机是从英国购买来准备办湖北纺织局用的,共有纱机8万绽。有关人士与张謇商议后,将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张謇的大生纱厂,另招商股50万两,把大生纱厂改“商办”为“官商合办”。但商人们对官府疑虑重重,纷纷反对“官商合办”方案。张謇思虑再三,求得老友张之洞的帮助,把折价50万两的官机分一半给张謇的大生纱厂,将大生纱厂的总股本降为50万两,把“官商合办”改为“绅领商办”。这样,张謇只需再招股25万两即可。几经周折,大生纱厂终于在1899年5月23日正式开车生产。
开工之后,资金周转是个大问题,按每季度周转一次计算,最少需要36万两!张謇东奔西跑,无法筹到这笔巨款,只好背水一战,拼命地纺纱,尽快地卖纱。张謇的无奈之举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织户们都改用机纱织布,传统土纱无人问津,因此,纱价扶摇直上,大生纱厂大难不死,总算是站稳了脚。
然而,张謇的头脑并没有发热,他深知要使企业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科技做保障。当时,英国是纺织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有大量纺织人才。张謇以重金礼聘了一名英国专家来纱厂参与管理,使纱厂的棉纱质量日益提高,不但超过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还把日本纺织品一步步地逐出了市场。在此基础上,张謇吸收了世界上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企业经营体制。到1920年前后,大生纱厂已发展成为拥有农、工、商几十个企业的大生财团,这些企业互相支援、同舟共济,使“大生”立于不败之地。
张謇不计个人名利,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民族资本的实业来抵制外资的入侵,功垂千古。
困境中诞生的平装书
艾伦·莱恩出生于英国,他17岁进入伯父开办的鲍得利·希德出版社工作。伯父去世后,莱恩继承了伯父的事业。1935年,他出任该出版社董事长。
这时,出版社已是举步维艰。为了使伯父创办的这项事业不致在自己的手中夭折,莱恩苦苦思索着,他知道: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
说来也巧,有一天,莱恩在一个候车室旁的书摊无目的地闲逛,他突然发现,书摊上,除了高价新版书、再版小说和庸俗读物外,几乎没有可看的书。
这一偶然的发现触发了莱恩的灵感,一个大胆的设想跃上了他的心头:“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肯定能赚大钱!”
原来,当时英国的新版书都是精装本,价格很贵,普通民众根本买不起。莱恩坚信,价格低廉的平装书肯定会受他们的欢迎。于是,他立即制订了出版廉价系列丛书的计划。
莱恩的举措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行们议论纷纷,都说他这不仅是自我毁灭,而且也将会使整个出版界受到严重的影响。就连莱恩的两个弟弟也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但莱恩认定这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终于说服弟弟使这个风险很大的计划得以实行。
莱恩决定出版的第一套系列丛书包括10本,全部采用平装,并缩小规格。与精装书相比,不但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而且由于缩小规格又节省了纸张。再加上莱恩决定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许多出版商都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将自己的图书再版权出售给莱恩,因为他们认为莱恩这无疑是把钱往水里抛),大大降低了成本费。莱恩把每本书的价钱压到6便士,这样,人们只要节省6根香烟,就可以购买一本书。
为了吸引读者,莱恩为这套书设计了一个惹人喜爱的标志物——每本书的封面上都绘有一只翘首站立的小企鹅,它黑白相间,站立于椭圆形的圈内,栩栩如生。莱恩为这套书起名为《企鹅丛书》。莱恩还用颜色表示图书的类别:紫色为剧本,橘红色为小说,浅蓝色为传记,绿色为侦探类,灰色为时事政治读物,黄色为其他类别。
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尝试,莱恩推出的这套书,不仅装订简单,字迹工整,而且色彩鲜艳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廉价的书必须薄利多销。莱恩心里清楚,只有每本书的销售量达到17500册以上,才能保住本钱。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传、推销……
1936年7月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不到半年时间,这套书就销售了100万册,莱恩成功了。
1937年元旦,企鹅图书公司宣告成立。此后,该公司一直坚持薄利多销、为大众服务的原则。企鹅图书公司垄断英国平装书市场达三十多年,在出版界引发了一场革命。目前,企鹅图书公司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平装书出版社,艾伦·莱恩也被推崇为英国“平装书革命之父”。
【商战感悟】
深谋远虑的人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对大局作盘的考虑,不盲从,不激进,而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