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黄疸
黄疸,古称“黄瘅”,是指以面、目、皮肤色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多为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黄疸一病,首载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称之为“黄瘅”。《伤寒论》、《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黄疸包括阳黄、阴黄和急黄,三者均具有目黄、身黄、尿黄的共同特点,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然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同。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皮,伴见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黯如烟熏,伴见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病情缠绵,不易速愈。急黄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夹毒、内陷心营之候。
黄疸的发生往往是内外相因为患,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来看,主要是脾胃肝胆,往往是脾胃波及肝胆。外因主要是感受时邪疫毒,外邪不得泄越;内因则可由饮食所伤或脾胃虚弱,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于疏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而发黄。黄疸的病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热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盛衰密切相关。
一、辨证论治
(一)阳黄
1湿热兼表
【证候】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或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浮数。
【分析】湿热之邪由外侵袭,故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脉浮等表证;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则身、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脾失健运则脘腹满闷,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浮弦或浮数均是湿热兼表的表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合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湿邪困脾者加草豆蔻、佩兰;肝区窜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肝脾大者加鳖甲、龟板、穿山甲;恶心重者加半夏、竹茹;寒湿内盛者加干姜、附子、白术。
2热重于湿
【证候】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或壮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湿热蕴结,交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热邪偏重故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热性燔灼、伤津故壮热口渴,心中懊;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故恶心呕吐,纳呆;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为热重于湿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白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者,加蒲公英、败酱草、虎杖、半枝莲;瘀血阻滞者,加三棱、莪术;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徐长卿、乳香、没药。
3湿重于热
【证候】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分析】湿热为患,故身目发黄如橘;湿重于热故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嗜卧乏力;湿困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故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小便不利,便稀不爽;湿不伤津故口黏不渴;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均为湿重之象。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加减。
瘀血阻络,水湿停滞,加泽兰活血利水,赤芍、丹参活血祛瘀;脾虚,加黄芪、人参。
4胆腑郁热
【证候】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分析】胆腑为热邪侵袭,胆汁疏泄不利故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热郁少阳,属半表半里,故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胆热犯胃故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均为热郁于里的征象。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若胁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热甚者,加知母、生石膏。
5疫毒发黄(急黄)
【证候】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
【分析】疫毒在里,病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故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疫毒伤阴耗气,故壮热烦渴,烦躁不安;毒邪闭窍故神昏谵语,甚至嗜睡、昏迷,疫毒动血故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疫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兼血瘀,加赤芍、郁金;内有积滞,加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