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36

第36章 肾 系 疾 病 (3)

第四节肾 系 疾 病 (3)

按语:小儿急性肾炎发生与皮肤感染及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中医认为,是因风邪湿气或疮毒浸淫,损伤肾络,阻遏气机,发生瘀阻,壅遏脉道而引起。病机多属风邪湿毒,郁阻肌表,水停气阻。治宜清热解毒,理气行瘀。本案所用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益母草清热解毒;天葵、当归、赤芍、蝉蜕、丹参、地龙、红花活血行气,祛风。全方能清热解毒,有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继发性免疫功能的损害,促进肾功能恢复,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蛋白质等精微物质丢失减少,消除蛋白尿。活血化瘀药物还能改善人体微循环,增加组织细胞通透性,有利于清除体内淤积的有害毒素,从而促进肾脏修复,有利于本病的恢复。(《张丽霞治急性肾炎案》)

病案十一

一小儿痘后,洗浴面目,一身俱肿。此水气也。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去湿;加黄芪以实表;防风以胜肌表之湿;麻黄以逐脾间之水。一服肿减半。再以钱氏异功散,加猪苓、泽泻而安。

按语:此乃水肿,属脾虚湿困型。万全以四君子汤加味,补脾利湿,2剂而平安无恙。其辨证准,用药精,组方配伍严谨,故有速效。《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强调水与脾胃的关系时指出:“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因而对脾虚湿困所致的水肿,正治之法理当补脾利湿。(《续名医类案·万全治水肿案》)

病案十二

王某,男,13岁。

1995年6月14日初诊:慢性肾炎病史近2年。3个月前因感冒而复发,至今未好。刻诊全身浮肿,四肢不温,面色白,腹胀纳差,尿少腰酸,舌淡,边见紫点,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肉桂3克(后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泽泻15克,制附子3克,甘草6克。

二诊:药进10剂,浮肿仍不退,且尿蛋白(),红细胞(+)。去薏苡仁、蒲公英,加丹参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

又进10剂,肿消症减,尿蛋白(+~),红细胞消失。予健脾丸、金匮肾气丸等巩固治疗,2个月后病愈。

按语:慢性肾炎日久阳虚阴盛,水湿停留,气血不畅,致肾脏瘀血。气血瘀滞又影响水液代谢,使水肿加重。临床上遇到温阳利水治疗水肿效不显时,多为瘀血作祟,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可取良验。即“血不利则病水”“治血即治水”。(《江苏中医·傅启武治慢性肾炎案》)

(李兰)

二、尿频

小儿尿频是以小便频数为特征的病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急性发病者及时治疗,多能痊愈;慢性发病或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易影响小儿身心健康,一般预后良好。尿频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其中以热淋为多,近年来气淋亦见增加。西医学之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和白天尿频综合征最为常见。

病案一

苏某,女,9岁。

1979年9月10日初诊:患儿先为外感,经治疗外感已解。尿频、尿急、尿痛,少腹不适,有时闷痛,至今已4天,未经治疗,前来求诊。查体见神清,气平,面红,唇干,下肢无浮肿,舌质红,舌苔白厚,脉数有力。心肺无异常,腹软,少腹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91×109/L,中性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42。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诊断为热淋(急性尿路感染)。辨证为热结膀胱,气血失和。治以清热通淋,利湿理气。

处方:黄芩10克,黄柏10克,紫荆皮10克,石韦10克,海金沙10克,延胡索10克,白芍1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水煎服。

二诊:服药7天,症状减轻,尿不痛、不急,尿频大减。前方继服4天,诸症悉除,临证获愈。为巩固疗效,用清淋散(紫荆皮、连翘、滑石、白木通、车前子、甘草),每服5克,1日3次,共服8天。

按语:患儿起病4天,具有尿频、尿急、尿痛的临床症状,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可初步诊断为急性尿路感染。尿检虽有少量蛋白及红细胞,但以白细胞为主,无浮肿,且有尿路刺激症状,故可排除小儿肾炎、肾病。急性尿路感染归属于中医尿频、淋证(热淋)范畴。患儿面红唇干、舌质红、脉数为内有热邪,舌苔白厚为内有湿邪,故中医辨证系湿热内蕴,气血失和,下注膀胱。本案湿热下注,故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淋为法。仿八正散意,用萹蓄、瞿麦、石韦清热利湿;紫荆皮、海金沙清热通淋;黄芩、黄柏清热燥湿;延胡索、白芍理气活血。服药7剂,得以基本好转;继服4剂,诸症悉除。清淋散为王烈教授经验方,方中紫荆皮为王老治疗小儿泌尿道疾病的经验用药,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通淋利水之功。(《婴童病案·尿频》)

病案二

戴某,男,8岁。

1976年1月6日初诊:尿频、尿急半年余,从无尿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盗汗;舌苔薄,脉滑数。病系心肾不足。治与养心宁神,补益肾气。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30克,珍珠母30克,首乌藤30克,茯神9克,远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7剂。

1月13日二诊:服上方后,尿频略有好转,约半小时小便1次。续用原方7剂。

1月24日三诊:尿频、尿急已有好转,上课时已不解小溲,尿常规正常。再守原意加培补脾肾之品。

处方:党参12克,补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9克,首乌藤30克,甘草9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10剂。

2月5日四诊:尿频、尿急、尿短大有好转,纳可,口气秽臭,舌苔薄腻,脉细滑。原法加胡黄连以苦降清胃中湿热。

处方: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3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先煎),首乌藤30克,胡黄连45克。7剂。

3月13日五诊:服药以来,症情好转,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上课已不解溲,夜寐亦安,盗汗尚可,口气秽臭已消。原有夜游一症已月余未发。再予前法巩固之。

处方: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30克,糯稻根30克,菟丝子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北秫米30克。

按语:本例患儿有尿频、尿急伴有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盗汗,属于心肾不足所致。故治疗以甘麦大枣汤加远志、茯神、磁石、珍珠母、首乌藤等养心宁神,甘润缓急为主;佐以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等补益肾气。服药1个月,非但尿急、尿频痊愈,而且夜寐不安及夜游症也不再发作了。(《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王玉润治尿频案医案》)

病案三

李某,男,6岁。

1987年9月15日初诊:因尿频尿急5个月余来诊。患儿于今年4月初开始出现尿频、尿急,但无尿痛,每日排尿20~30次,每次尿量少。尤以吃绿豆、芋头或饮五花茶后病情加重,服用人参蜂王浆则小便次数稍减。病势缠绵,反复难愈。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初疑为“尿道炎”,作尿常规、尿培养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拟诊为小儿神经性尿频,用过多种药物,未见明显效果。遂请黎炳南医生诊治。症见患儿面色白,小便频数短少,不欲饮水,胃纳较差,四末稍凉,大便微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为尿频症(肾阳虚弱,下元不固,兼有湿浊未化)。治法当益肾助阳固摄。

处方:益智10克,桑螵蛸10克,菟丝子20克,五味子8克,熟地黄10克,覆盆子10克,枸杞子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乌药8克,韭菜子10克,石菖蒲8克。3剂。每日1剂,复煎,分3次服用。

9月18日二诊:服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量多而长,胃纳转佳,四末转暖,然而面色仍较白,大便稍溏,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证有转机,仍守原法。前方去熟地黄、乌药,加补骨脂12克,白术12克。再进7剂。

9月25日三诊:家长诉,服完上方后尿频、尿急症状基本控制,惟神倦、面色苍白,大便时有不成形。黎炳南医生以四君子汤合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调理善后,巩固疗效。此后随访病情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患儿尿频、尿急,但无尿痛,每日排尿20~30次,尿量少,可以判断为尿频。病起5个月余,经尿常规、尿培养多项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为小儿神经性尿频。患儿胃纳较差,不欲饮水,大便微溏,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精神疲倦,面色白,四末稍凉,为肾气虚弱,肾阳不足。脾肾两虚,气化失司,下元不固,膀胱失约,开阖失度,而见尿频、尿急。食绿豆、芋头或饮五花茶等寒凉之物病情加重,服用人参蜂王浆补气之品尿频稍减,舌淡,苔白腻,脉细缓,均为脾肾虚弱。苔腻为湿浊未化。故本病中医辨证为尿频脾肾气虚证,尤以肾阳虚弱,下元不固为主,兼有湿浊未化。本案肾阳虚弱,下元不固为主要病机,属虚证、寒证,故治以补气温肾为先,取缩泉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用益智、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补骨脂、韭菜子等益肾助阳,固摄小便;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化浊。(《黎炳南儿科经验集·尿频》)

病案四

吴某,女,3岁。

1994年4月5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20天来常解小便,每日约40次,每次几滴,解时不痛。饮食一般,活动尚可,睡眠正常。尿常规:3次检查均阴性。西医诊为神经性尿频。经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硝苯地平(心痛定)和头孢氨苄干糖浆等治疗,收效甚微,求中医诊治。症见面白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尿常规正常。患儿有偏嗜饮料史。诊为肾虚尿频。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并嘱患儿禁生冷,远饮料。服药当天即效,3天后小便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黄5克,山药5克,茯苓5克,泽泻3克,牡丹皮3克,山茱萸3克,五味子3克,益智3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龟甲胶2克,鹿角胶2克。每日1剂,煎2次,共取药汁150毫升,分多次口服。

按语:小儿尿频常见于非感染因素引起,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肾虚寒,肾虚不固,封藏失职,膀胱无权制约水道,气化不利而致。本案患儿除尿次多、尿检无异常外,还伴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并有平时偏嗜饮料史。喜冷饮而内伤脾胃,由脾及肾,以致肾虚不固而尿频。治宜滋阴补肾为主,佐以收涩止溺。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以益智、五味子收敛固涩;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培元扶正;加龟甲胶、鹿角胶以加强调补肾阴肾阳。综观全方,培土补肾,调理阴阳,收涩缩尿,使脾气健旺,肾固气摄,制约有权,故尿频自除。(《上海中医药杂志·周天赐治小儿尿频案》)

病案五

聂某,女,8岁。

1997年3月19日初诊:尿频、尿急、淋漓不尽半年余,加剧伴右侧腹股沟疼痛1周。患儿半年前患急性肾盂肾炎,治愈后小便次数增多,量少,时有夜间遗尿现象,1周前小便频涩、欲出未尽,右侧腹股沟压痛,大便后****有外坠感,因小便太频不能上学。经医院检查,泌尿系无异常发现,轻度脱肛,建议服中药。症见患儿面黄肌瘦,神疲懒言,稍劳则气喘,口淡无味不思食,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右侧腹股沟有压痛,无包块。此因脾虚升举乏力,膀胱气化失利。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18克,党参15克,山药12克,益智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当归6克,桔梗6克,升麻5克,炙甘草3克。煎服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