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23

第23章 脾 系 疾 病 (9)

第二节脾 系 疾 病 (9)

1976年6月17日初诊:病儿于3个多月前无明显原因而出现食欲缺乏,最初日食200~250克,可食水果、糕点等。近2个月来,每日食量减为100~150克,有时只进食50克,其他副食也减少,且食后嘈杂、恶心。病后日渐消瘦,体重由54千克下降至38千克。严重时,患儿水也不进,甚至晕倒。入院前,曾按肝炎治疗,效果不显著。后又服保和丸加减与健脾燥湿之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并给予胃蛋白酶、干酵母(食母生),针灸封闭,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均无效,收入院。查体:神情,营养状态差,消瘦明显,面色苍白,乏力,语声低微,咽红,心音稍钝,肺部、腹部正常,血压80/60mmHg(107/80kPa),体重38千克,舌质红,黄腻苔,上腭粉红,中柱白,脉沉细。化验:院外检查肝功能2次均正常;蛋白电泳、胃酸、抗溶血性链球菌“O”、血沉等项检查均正常;钡剂检查结果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本院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为26秒(正常人为15秒),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钡剂检查符合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西医诊断:厌食原因待查,神经性厌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即十二指肠壅积症)。辨证:脾虚胃弱。立法:健脾养胃。

处方:黄精3克,建曲9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9克,化橘红9克,何首乌9克。7剂。

二诊:食欲稍增,晨食粥半碗多,尚感腹部不适或腹痛,舌质红苔黄,脉沉细。

处方:建曲9克,焦白术9克,砂仁6克,紫草9克,草豆蔻6克,丁香15克。7剂。

三诊:病情有所好转,每日可进食200克,蔬菜、水果均能吃,有时腹痛,腿稍肿,舌质红淡黄苔,上腭红,脉弦。

处方:建曲12克,焦白术9克,砂仁6克,丁香15克,小茴香6克,千年健9克。10剂

四诊:服上方药10剂后渐胖,体重由入院时38千克增到43千克,食后打嗝,胃有时痛,每日仍吃200克左右,舌红薄黄苔,脉滑稍数。

处方:黄精12克,丁香15克,砂仁6克,建曲10克,小茴香6克,高良姜3克。7剂。

五诊:服上药7剂后,每日能吃350~400克,胃仍胀痛,大便干,脉滑数,舌质红,薄黄苔。

处方:建曲9克,紫草9克,化橘红9克,砂仁3克,肉豆蔻6克,丁香15克。

按语:此例患儿为顽固性厌食,消瘦明显。王鹏飞老医生认为,此为脾虚胃弱之证,不宜用消导克伐之剂,因消导克伐之剂使虚者无所受益。也不宜投补剂,因脾胃功能不恢复,则补而不受。经住院服健脾养胃之剂始奏效。方中建曲、焦白术、草豆蔻、砂仁、小茴香、丁香等,均系调和脾胃之药。王鹏飞老医生认为,此例患儿脾虚,便应主要从健脾着手。(《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病案八

杨某,男,13岁。

1976年1月23日初诊:主诉5个月来厌食,1个月来食后伴吐。5个月前因挨打拒食,约有1周时间只吃青菜不吃饭。自此脾气急躁,厌食,恶心,经常无故发脾气、吵闹。近1个月来胃脘胀痛,喜按,无泛酸表现,不思饮食,吃后即吐。曾多次在外院治疗,服中药、西药和捏脊均无效。入院后给随意饮食,口服多种维生素、溴化新斯的明,并曾给静点葡萄糖维持液。查体:神清,面黄肌瘦,营养差,精神差,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体重265千克,舌尖红,苔薄白,舌中****平,上腭淡黄,脉弦细。胃肠钡剂造影:除胃蠕动较缓慢外,无其他异常,谷丙转氨酶小于100U。颅骨拍片:蝶鞍侧位未见异常。胸透正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厌食。辨证:肝胃不和,脾虚胃弱。立法:行气和胃健脾。

处方:黄精12克,建曲9克,焦白术9克,何首乌9克,砂仁45克,草豆蔻6克,化橘红9克。

二诊:服上药7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大增,但有时打嗝儿,睡眠较差,舌略红少苔,脉弦数。

处方:前方去何首乌、化橘红,加竹茹6克。

三诊:服上方药14剂后,精神、食欲进一步好转,见胖,面色明显好转,舌尖、边红,苔薄白,上腭后黄,中柱紫,脉弦缓。

处方:黄精12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6克,建曲12克,丁香15克,木瓜9克。

四诊:住院1个月余,出院后3天复查,每餐可吃150克,面色好,已胖,舌尖、边红,苔薄白,上腭红黄有红点,脉弦缓。

处方:黄精12克,建曲12克,化橘红9克,千年健12克,砂仁45克,焦山楂9克,竹茹9克。

按语:此儿患神经性厌食,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效,用王鹏飞老医生和胃健脾之药,共治疗46天,体重增加4千克,面色红润,食量见增,每餐可吃150~200克。用药时,除用建曲、化橘红、砂仁、草豆蔻、焦山楂、藿香、焦白术等药调理脾胃之外,另用平肝之药如竹茹。因患儿病久,脾胃已虚弱,故又用黄精、紫草平补气血,给千年健以强壮筋骨、和胃行气。(《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病案九

张某,女,5岁。

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儿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1个月为主诉。家长诉说小女生性好动,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1个月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几日一行,服用江中消食片等药,效果不显,故来诊治。于己百诊之,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考虑病属纳呆。辨为胃腹热盛,受纳失职。治宜清胃通腹降气,消食导滞开胃。用验方清胃增食煮散治之。

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焦栀子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焦山楂15克,炒麦芽15克,神曲12克,莱菔子15克,枳实10克,槟榔10克,蒲公英20克。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4袋。

二诊:服上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变软,1日1行,舌红减轻。加鸡内金15克。再服6剂,纳食复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之验方清胃消食煮散,实以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开胃消食、行气导滞之品而成。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小承气汤(去大黄)清热泻下,消除痞满;陈皮、砂仁行气导滞,开胃醒脾;焦山楂、炒麦芽、神曲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的必用之品;莱菔子既消食,又行气,主治消化不良,食积食滞,或伤食,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全方合用,共奏清胃泻热、降气导滞、消食开胃之功,所以胃热型小儿厌食症服之有良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陈皇珍)

八、积滞

积滞是小儿内伤饮食,导致饮食停聚中焦,引起积而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肠胃疾病。临床以不思饮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吞酸,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因暑湿当令,困遏脾胃,发病率较高。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久病或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积久不化,迁延失治,脾胃受损,气血化生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弱,而转化为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乳食是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的最常见因素。小儿脾常不足,各种病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受纳功能,导致积滞的发生。积滞病在脾胃,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病案一

崔某,男,1岁。

1971年3月5日初诊:纳呆、腹胀2天,口臭,打饱嗝,时有吐奶,烦躁不能入睡,大便2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见沉滑,指纹沉滞。

处方:烂积片(中成药,功能消导通便,主治积滞、便溏)2片,分2次温开水化服。

二诊:翌日大便畅下,量多而臭,腹胀明显减轻,略有食思。停服烂积片,改服增食丹,每日3次,每次1片,温开水化服。连服3日而愈。

增食丹为何世英验方。组成:焦神曲9克,焦山楂156克,云茯苓9克,清半夏6克,陈皮9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焦麦芽6克,焦谷芽6克,炒枳壳6克,厚朴6克,砂仁3克,焦鸡内金9克,焦槟榔9克。

按语:本例腹胀、口臭、打嗝、吐奶、便秘等症状,均属积滞证象,极宜消导化积,通便去滞。本例服烂积片后,翌日大便畅下,量多而臭。积滞清,病因除,才防止了腹泻。(《何世英儿科医案》)

病案二

何某,男,6个月。

近3日来吐乳频频,味无腥酸,形体消瘦,两目凹陷,腹胀肠鸣,小便黄少,指纹红紫,苔色薄白。证属乳滞停中,气机不畅,阳明通降失司,以致腹胀脘满而吐乳。治以消导宿乳,佐以调中。

处方: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制香附10克,陈皮3克,砂仁15克,枳壳5克,生甘草3克,莱菔子3克,大腹皮5克。

按语:乳滞又名“乳积”,是由乳哺无度,不能消化所致,或过食生冷之物,脾胃不能运化,停滞中脘,以致呕吐乳片,便秘或下利酸臭等症。故治以导滞和中为主。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节,喂食要定时定量,食物品种要适宜,不要过于偏重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喂养方法不要改变太多、太勤。(《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病案三

张某,女,5岁。

初诊:近日饮食过度,胸膨腹胀,脘闷嗳饱,纳食呆钝,夜卧不安,手心作热,口干唇焦,大便溏垢不爽,小便短少而浑,苔色黄腻,脉来弦滑。证属积滞内停,湿热蕴郁,宣化失司,气机不利,故腹胀纳呆;中土受困,脾不布津,故唇焦口渴。治当清利消导。宗以枳实导滞法加减。

处方:枳实5克,槟榔5克,黄芩5克,黄连15克,猪苓6克,茯苓6克,炒白术5克,泽泻5克,青皮3克,陈皮3克,炒厚朴2克,焦神曲10克,灯心草3尺,法半夏5克。

另:太极丸4粒,早、晚各1粒。

二诊:药后腹胀已宽,纳食较甘,大便解出亦畅,小溲尚感黄浑,唇口仍然焦黄,口渴欲饮,苔腻已退,脉象微滑。湿热滞尚未尽化,再拟原方增易。

处方:枳实5克,炒白术6克,木香3克,砂仁15克(研),青皮3克,陈皮3克,黄连15克,黄芩5克,猪苓6克,茯苓6克,六一散10克(包),栀子3克,焦山楂12克,焦神曲12克,焦麦芽12克。

按语: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脾胃受损,宿食停聚,积而不化,而成本案之食积。食积日久化热,以致本案患儿症见手心作热、大便溏垢不爽、小便短少而浑等湿热蕴郁之象。故治疗上以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为法。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取其消下与清利并用,使湿热之邪随二便而解,食积得以消导。(《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病案四

李某,男,1岁7个月。

1980年5月26日初诊:患儿近半个月以来,食欲明显下降。平素纳食即较同龄小儿少,爱吃甜食,不吃菜蔬,常腹胀,喜俯卧。2天前患感冒,现仍流涕,咳嗽。面色不黄,口角流涎,大便偏干,舌红,苔白,咽微红,扁桃体不大。此由饮食不节所引起的积滞之症,应以消食导滞为法。因有外感未除,不便用补,故先解其表,佐以和里。方投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藿香9克,紫苏梗9克,白茯苓9克,大腹皮6克,泽泻6克,桔梗6克,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焦麦芽6克,莱菔子6克,连翘9克,陈皮6克,枇杷叶9克,生甘草3克。

二诊:服上药4剂,症有减轻,纳食见增,大便已不干,腹胀亦轻。唯近日汗多,略显烦躁,舌苔剥脱。此脾胃虚弱,食积为患。服前药,表证虽解,里气未和,内热尚存,但以虚多于实。故治以扶脾和胃,佐以清轻之品,仍属表里兼顾。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味。

处方:太子参9克,白术6克,白茯苓9克,生麦芽9克,鸡内金6克,泽泻6克,藿香9克,粉葛根6克,炒白扁豆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

服上药4剂,面色较润,汗、涎皆减,烦躁亦除。原方增损,继服4剂,以调理善后。

按语:此属饮食不节,食满为患,脾胃受损,表里不和。王伯岳治宗先表后里,表里兼顾之原则,先投藿香正气散,次用七味白术散,故使食滞得消,表邪得除,里气得和,脾胃自健而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伯岳》)

病案五

郑某,女,7个月。

发热2日,体温38℃左右,手、足心甚热,时有汗出,啼哭烦躁,大便泻绿色沫,每日6~7次,乳食如常,舌苔白,指纹色紫达于风关之上,脉滑数。辨证立法:大便泻绿沫,为内蓄郁热;发热有汗,为外感风邪;手足心热,是属消化不良;啼哭烦躁,腹痛不适之故。拟清热解表兼助消化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