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12338800000067

第67章 第五编 纵横家智慧(5)

鲁仲连说:“当然可以,您如果不信,就请听我慢慢地给您讲。从前,鬼侯、鄂侯和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自己认为长得很美,便献给了纣王,但纣王却说长得很丑,就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只是为他辩护了几句,话说得直率了一些,就被杀死,晒成了肉干。文王见到这种情形,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就被抓起来,囚禁到牖里的监狱里,关了一百天,还差点儿被杀死。为什么同样具有称帝的条件,而有的人就落了个被剁成肉酱、被晒成肉干的下场呢?还是让我说一说那些宁死不屈而终于避免了悲剧下场的人吧!先前,齐闵王谮称帝号,他要到鲁国去,夷维子执鞭跟从。夷维子见到鲁国人就问:‘你们准备怎样招待我们的国君呢?’鲁国人按照正常的礼节说:‘我们准备用牛、羊、猪各十头来款待客人。’夷维子说:‘你们怎么能用这种礼节来款待我们的国君呢?我们的国君是天子的身份,天子出来视察,诸侯就应该交出宫室和钥匙,还应该像仆人一样,提起衣襟,站在堂下侍奉天子吃饭,等天子吃完了,你们才可以退下来听政。’鲁国人听了,立即关闭了城门,不让他们进城。齐闵王去不了鲁国,又准备到薛国去。路过邹国时,恰巧,邹国的国君死了,齐闵王想去吊丧,夷维子又对新即位的邹国国君说:‘天子来吊丧,你们必须把死者的灵柩掉转个方向,好让天子面南朝北地祭祀,邹国的群臣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宁愿全部自刎而死,也决不受此侮辱!’因此,齐闵王也没敢进入邹国。鲁国和邹国的群臣,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在天子面前当差,死后也不能按照隆重的仪式装殓,而齐闵王却想让他们以天子的礼节来侍奉他,这当然是办不到的。如今,秦国是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两国同样可以称王,只是因为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尊称秦王为帝,如此看来,韩国、魏国的一群大臣,是远远不如鲁国、邹国这些国家仆妾呢!”

鲁仲连意犹未尽,接着分析道:“秦国的贪心是没有止境的,如果真的称帝了,他就要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要调换别的国家的大臣,要撤换他认为不行的人,安插他的心腹,他还要把他的女儿和奸佞的小人嫁给诸侯做妻妾,这种人一旦进入魏王的宫中,魏王还能有一天的安静日子吗?而您又靠什么来保住自己尊贵的地位呢?”辛垣衍听得汗流浃背,站起来拜谢道:“我原以为先生是平常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最有见识的人。请您允许我告辞,从此再也不敢提尊秦王为帝的事了。”

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也感到害怕,便退兵五十里。此时恰好魏国的公子无忌盗窃了兵符,杀了魏军统帅晋鄙,夺了兵权,亲率大军前来击秦,秦军就解围而去。

平原君决定封赏鲁仲连,但鲁仲连再三拜谢,坚辞不受。平原君设宴款待鲁仲连等人,酒酣之时,平原君为鲁仲连把酒祝寿,并奉上千金为谢。鲁仲连笑着说:“对于天下的士人来说,最可贵的莫过于为人排忧解难而功成不受赏。如果接受了报酬,那就如商人一样了,我鲁仲连是不愿意做这样的人的!”

于是,鲁仲连告辞而去,从此再也没有露过面。

鲁仲连之所以备受后人赞赏,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坚持气节,义不帝秦;二是为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赏。这两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恒久价值和意义的文化理想。鲁仲连作为千古义士,将永远为后人所景慕。至于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雄辩之才,与他的人格相比,反而显得十分次要了。

(参见《战国策》、《国语》等)

9.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朝自建国以来直至汉武帝时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刘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不易控制。汉景帝时期的晁错曾经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是吴、楚七国联合叛乱,叛乱各国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使得晁错被诛,但叛乱的诸侯国并没有因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因为晁错削藩,而是要夺取汉朝的政权。最后,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巧妙而又十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主父偃对皇上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如今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反叛的事就更容易产生了,以前晁错实行削藩的政策,其结果是使得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必须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控制诸侯国的势力。

“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封地,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拥护皇上的措施,因为陛下帮助他们实现了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但在实际上却是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这样一来,陛下不用减少他们的封地,他们的势力就削弱了。”

汉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终于解决了汉朝自建国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诸侯势力不易控制的问题。

所谓“推恩令”,就是要求各诸侯国不仅把自己的国土分给嫡长子,还要分给其他的子孙,以显示皇帝的恩德。这样一来,诸侯国的土地就被分得七零八落,再也无法统一起来了,诸侯国的势力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弱了。各诸侯完全明白这是中央政权在削弱自己的势力,但由于各诸侯国内部的子孙都希望得到一份土地,所以,他们无法抗拒这一法令。主父偃的主张实在是十分高明的谋略。

10.一次耐人寻味的务虚辩论

每一个智谋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各种发展的可能,就不能应付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下面的这个例子极富启发意义,它能使我们看到,每一次谋划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楚怀王死后,其太子仍在齐国做人质。苏秦对薛公说:“您为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交换楚国与齐国的接壤之地呢?”薛公说:“这恐怕不行,我扣留楚太子,楚国另立新君,这样就等于我白白地守着一个毫无用处的人质,而且又在天下人面前做了件不义的事。”苏秦说:“不对,如果楚国另立新君,您就可以对新君说:‘您如果给我楚国与齐国接壤的土地,我就替您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立太子为楚王。’这样的话,楚国东边与齐国接壤的土地就一定可以到手了。”

苏秦说的这件事,可以有许多实行的办法:一、可以由苏秦自己出使楚国;二、可以让楚王迅速割让东边与齐国的接壤之地;三、可以从楚国割取更多的土地;四、可以因忠于太子而使楚国献出更多的土地;五、可以替楚王放走太子;六、可以以忠于太子之名让太子马上离去;七、可以在薛公面前说苏秦的坏话;八、可以替苏秦请求在楚国封官;九、可以使人劝说薛公善待苏秦;十、也可让苏秦在薛公那里去自我辩白。

苏秦可以对薛公说:“我听说:‘计谋如果泄露,就会无效;做事如果不坚决,就不会建立美名。’现在您扣留楚太子,不过是为了得到与齐接壤的土地。如果不能马上得到这地方,楚国一旦改变了主意,您只是守着一个没有用的人质,而且会背上被天下人耻笑的恶名。”薛公将会说:“对。那么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愿意替您出使楚国,如果楚国马上献上东边与齐接壤的土地,那么您就没有什么损失了。”薛公会说:“好。”就会派苏秦出使楚国。所以说可以由苏秦自己出使楚国。

苏秦可以对楚王说:“齐国打算尊奉太子,把他立为楚王。据我看来,薛公之所以扣留太子,是为了交换楚东边与齐接壤之地。大王如果不马上献上这一块土地,那么太子就要加倍答应给齐国割地,请求齐国把自己立为楚王。”楚王会说:“我听从您的吩咐。”于是献出土地。所以说可以让楚国迅速割让土地。

苏秦可以对薛公说:“从楚国的形势看,还可以多割让土地。”薛公如问:“怎样?”苏秦会说:“请告诉太子事情的缘故,让太子正式提出请求,齐国答应他的请求,以此表示忠于太子,并且要让楚王知道这个消息,这样,就可以增加楚国给齐国的割地了。”所以说可以从楚国割到更多的土地。

苏秦可以对楚太子说:“齐国尊奉太子您,要立您为楚君。楚王请求割让土地,让齐国扣留您。齐国嫌楚王割让的地少,太子您为什么不答应加倍割地来资助齐国呢?这样齐国一定会尊奉太子您为楚王的。”楚太子会说:“好。”于是答应加倍割让土地给齐国。楚王听说后,必然感到害怕,又增加了割地献给齐国,并且还害怕事情办不成。所以说可以使楚国增加割让的土地。

苏秦可以对楚王说:“齐国之所以敢于要求楚国多割让土地,是因为齐国以太子在齐国为要挟,现在齐国已经割取了楚国的土地,还并不就此为止,是因为太子在齐国与大王势均力敌的缘故。所以我能让太子离开齐国。太子离开齐国,齐国就没有立太子的借口,这样齐国就不能违背与大王的约定了。大王转而与齐国建立友好关系,齐国就会服从您了。如此一来,大王就除掉了仇人,还能与齐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楚王听后会非常高兴,说:“那就请您建立楚、齐之交吧。”所以说可以替楚王让太子马上离开齐国。

苏秦可以对楚太子说:“控制楚国政权的是楚王,而以空话许诺割让土地与齐国交换的是您,齐国未必相信您的空话,也显示出楚王确有献地的诚意。楚王与齐国的交换成功了,太子您的处境就必定危险了。请您赶快想办法。”楚太子会说:“我听从您的吩咐。”于是连夜准备了车辆,离开齐国。所以说可以使太子急忙离开。

苏秦可以派人对薛公说:“劝您扣留太子的是苏秦。其实苏秦并不是为您打算,而是要有利于楚国。苏秦怕您知道他真正的打算,所以让楚国多割让土地,以隐藏自己的阴谋,如今劝楚太子离开楚国的是苏秦,而您却不知道,我替您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薛公就会对苏秦感到很生气。所以说可以使人在薛公面前说苏秦的坏话。

苏秦还可以派人对楚王说:“让薛公扣留太子的是苏秦。尊奉大王让您取而代之而立为楚君的又是苏秦,订立割地条约的是苏秦,表示忠于太子而又劝走太子的也是苏秦。现在有人在薛公面前诋毁苏秦,认为他薄于齐国而厚于楚国,希望大王知道这个情况。”楚王会说:“我听从您的吩咐。”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所以说可以替苏秦在楚国求封。

苏秦还可以派景鲤对薛公说:“您之所以能够被天下的人所看重,是因为您能招揽士人,并掌握着齐国的大权。如今,苏秦这个人是世上最好的辩士,天下少有的人才,您如果不重用苏秦,就会堵塞言路,天下的士人也都会跟从苏秦,这样一来,您的事情就危险了。现在,苏秦与楚国十分接近,如果不及早地亲近苏秦,就会与他结下怨恨。所以,您不如现在就尊重苏秦,重用苏秦,并趁此机会与楚国搞好关系。”薛公会因此而亲近苏秦,所以说可以劝薛公亲近苏秦。

苏秦的一句话竟然引出了一大通议论,而上述的分析都是合情合理、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上述的每一种可能性,如果苏秦努力去做,都有可能变成现实,而这些现实又都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在此,我们不仅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更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庄严的政治和历史有时竟是权谋家的掌中之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史书一般都是以记述史实为主,但上面的这一段选自《战国策》的例子却大异其趣,除了第一段是记述外,其余各段均是以猜测、推断为主,是中国史书中罕见的现象。

(参见《战国策》、《左传》、《三史拾遗》等)

11.治国与打猎

子产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为政,郑国兴旺,连孔子都很称赞他。他不仅以仁德治国治民,就是在具体的策略上也处处高人一筹。下面是他与子皮讨论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一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才智。

战国时期,郑国的子皮执掌国政,他见子产有治理国家和选拔人才的才能,便想把国家的政务交给他。有一次,子皮手下有个家臣叫尹何,这个人对子皮十分顺从,子皮很喜欢他。子皮对子产说:“我想让尹何治理我的封邑,您看怎么样?”子产说:“这个人太年轻,不懂得治理国家,恐怕不能让他去当县大夫。”子皮说:“这个人办事小心谨慎,又很听话,我很喜欢他,我想他也不会背叛我。什么事都是学来的,让他学学,他也就知道怎样治理了。”

子产见他固执己见,摇摇头,说:“这不行。别人喜欢一个人,总想着如何对他有利;您喜欢一个人,却让他伤害自己。”子皮非常不理解,子产就说:“尹何不会治理,您却把政事交给他办,就好像一个人不会用刀子,您偏让他去做厨师,到头来只能伤着自己的手指。有谁还敢求得您这样的喜欢?”

子皮听了,默然不语,他在细细地品味着子产的话。子产见子皮默不作声,以为他不高兴,就说:“您是郑国的栋梁,栋梁一折,房屋就会倒塌,连我们也将被压在底下,因此,怎敢不对您讲真心话。”

子皮听了,连声说:“请讲,请讲。”子产问:“您有了漂亮的绸缎,舍得让不会做衣服的人去胡乱裁剪吗?”子皮说:“当然舍不得。”

子产说:“衣服是蔽体的,而封邑是庇护您的身家性命的,它的价值比漂亮的彩绸不知贵重多少。您怎么舍得让不懂治理的人去练手呢?我听说学习以后才做官,没听说把做官作为学习锻炼的手段的。如果您非要如此不可,您一定会受到伤害。譬如打猎吧,只有会射箭、会驾车的人才能获得猎物。如果让不会射箭、不会驾车的人去打猎,他一上车,一心想着如何不翻车,不被压在底下,哪里还有精力去管猎物呢?”

子产的这些比喻实在是太生动深刻了,治国治民就是打猎,如果没有打猎的本领,那就自顾不暇,哪里还能捕获猎物?最终只能车覆人亡,或是为猛兽所伤。这样一来,是先有了治国治民的本领再去做官,还是先做官再学治国治民的本领,就十分清楚了。至于子产把爱惜衣服和爱惜生死攸关的封邑相比,就更是足以警顽拨愚了。

子皮听了这番话,连声赞叹说:“好呀!好呀!我真是个糊涂人。我听说,君子所虑大而远,小人所虑小而近。我真算不上是君子。我只知蔽体衣服的珍贵,从而谨慎待之,不知护身封地的价值,从而轻视之。从前,我认为您治理郑国,我治理家族,就可以国强家旺,现在看来,家族的事也少不了您的参与啊!”

(参见《左传》等)

12.邹阳奇谋救人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谋略的人。他曾经劝谏梁王不要谋反,被梁王下狱。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他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