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12334800000014

第14章 有个美好的女人叫南希

南希那么遥远,隔着太平洋,却又那么近,仿佛就在隔壁的那个房子里,对你讲话。能够听南希诉说,是因为女儿。

女儿只有16岁,便少小离家,漂洋过海,到美国,到那个美丽而古老的波士顿去参加AFS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从此女儿孤身一人,去成长,去闯荡。一个非常好的项目,让世界友爱和平成为没有战争也没有眼泪的大家庭。又是一个对女儿来说那么好的机会,让她从此能了解世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新的眼光。实验中学选送了她,在经历了各项考核后,AFS组织也接受了她。从此,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为她的准备和送行。那些被各类琐事缠身的日子,顾不上流泪,更不知什么是真正的想念。但是当女儿终于登上了UA的航班,当我们隔着玻璃窗同她作最后的告别,从此,便仿佛坠入了一个由痛苦和眼泪交织的巨大的思念的陷阱中,难以挣脱。那是怎样的境地,甚至不能躺下来闭上眼睛睡觉。泪水会不知不觉地流出来。那时候,我真是太想太想我的女儿了。

从此千里万里。那是种怎样的牵挂。所有的冷暖,还有她的遥远的心情。那是无法停止的绵延不绝的一种深邃的思念,是连接着身心关乎着生命的一种难以慰藉的苦痛。隔着大陆和大海,我们望不到女儿生活的那个波士顿近旁的美丽而宁静的海边小城诺维尔,望不见她住的那个被绿草和鲜花环绕起来的白房子。

然后便有了南希。就在我们被思念所困扰的最最艰难的日子里,南希便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与南希已不陌生。女儿出发之前,就早已与南希和她的丈夫John有了无数的书信的、电话的、电子邮件的来往。他们说他们一看见女儿的照片就知道了这是他们想要的那个AFS女儿。他们还说在未来的一年里一定会好好地照料她。然后女儿便在30多个小时漫长的飞行后,看见了等在机场大厅里的南希和John。他们高举着用五星红旗做成的大牌子,欢迎来自中国的女儿。从此,南希便开始了在美丽的白房子里陪伴女儿并帮助她开始新生活的日子,和John,在遥远美国的西海岸。

南希就是这样的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那一天打开电子邮件,期盼的是女儿的来信。眼看着那个接收的蓝色信号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着,伴随着我们的激动和喜悦。一封英文的信件。竟然是南希!来自波士顿的问候。她说她希望我能翻译这封信,为了让我能了解女儿到美国以后的生活。然后南希便开始向我讲述女儿每一天的活动,南希说我们的女儿正在以一种非常好的姿态开始她伟大的美国历程。南希还说,今后她会每周为我发来一封这样的电子邮件,为的是让我能尽快了解关于若若的所有的信息。

这便是南希。她说她正在感受到一种穿越太平洋的力量。她还说是我们共同的女儿和我们对这个女儿的共同的关心,把我们像姐妹一样地连接在一起。一个那么美好的女人和那么美好的感情。以后我便果然每周收到南希寄自波士顿的消息。关于女儿的,还有他们共同的新生活。女儿怎样开始了她开学的第一天;怎样参加了学校里的曲棍球运动;她结识了哪些新朋友,又去哪里参观旅行了;还有,她是怎样带着若若和她的新朋友们一道去航海;John又是怎样带若若去海边看了弗洛伊德飓风;还有,她和若若关于世界历史的那些有趣的对话;她和John为若若去开的第一次家长会。南希还说,她和John是怎样地喜欢他们的这个新女儿,他们又是怎样地为她而骄傲……

就仿佛女儿并不遥远。就仿佛和女儿在一起的不是南希而是我自己。南希就是我。她替代着我,想着和做着一切我会想会做的事。还要怎样的牵挂?既然在女儿身边有南希和John这样的亲人;既然女儿和他们在一起真的很快乐。

从此期待着南希的信。南希总是很守时,以至于女儿为她的很少发电子邮件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盼着南希的信。盼着读她写来的那些英文。又盼着把她的每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每一次读南希信时的那种感动的心情仿佛是节日。是南希使那种和女儿痛苦的别离变成了一种非常非常美好的感情。每一次读南希的信都是在享受着那种美好和亲近。那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是南希,让我在女儿离别的那段日子里,依然能感觉到那种阳光般的温暖;也是南希,让我们拥有了那种由岁月和美丽编织起来的那么明亮的新生活。

多么好,我们是姐妹。南希和我都这样想。是我们的女儿,使我们在相隔遥远、语言不通而且未曾谋面的情形下,成为了姐妹,成为了亲人。彼此用最美好的感情滋润着,抚慰着,激励着。这是多么好的一种生活,又是多么难得的一种经历。每天想着,在遥远的美国的西海岸,在波士顿近旁的那个宁静而美丽的诺维尔,有我的女儿,有John,还有个那么美好的女人,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