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苗子·特长生
12310200000006

第6章 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的优选途径(1)

--培养好苗子的总体方案

家庭教育也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把好苗子培养成特长生,需要父母遵循基本的育才原则,需要抓住关键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需要提醒广大父母注意的是,无论父母出于怎样的好心,培养孩子的特长都要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前提,而切忌揠苗助长,见异思迁。

1.抓住培养孩子超常智力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之后,人类广泛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有关专家十余年的实验研究表明:

第一,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类超常智力结构表现出明显特征的重要时期。世界上85%以上的超常儿童或天才,在7-8岁之前就有了各方面超常的表现,整个智能水平已显著超过同龄人。

第二,幼儿期是人类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综合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超常智力结构开始建构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得到科学、系统、适时的教育,儿童的超常能力结构将获得最佳的发展,许多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儿童,他们的智力结构有可能达到超常的发展。

有人曾从4岁半开始培养训练一批幼儿。开始时这些幼儿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非智力心理素质等都处于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平均智商为117,没有一个人超过126.一年半以后,他们的平均智商达到126,最高的141;二年半以后,他们每人都建构出较优秀的超常智力结构,在许多方面已明显超过同龄人,并一直保持发展优势;后来他们全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内外的大学深造,并且在大学中仍保持优势。

如果没有特殊的意外出现,可以预见他们会有较理想的发展,可以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抓住关键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是培养超常智力结构的重要一环。下面是经多年科学研究而得出的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

2岁半左右是幼儿技术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6-8岁是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岁半左右是幼儿开始对知识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悟性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多路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操作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自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欣赏艺术和美感心态形成萌芽的关键期。

9岁左右是儿童初级哲学思维产生的关键期。

2.培养孩子的特长宜早不宜迟

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大多数父母只知对孩子提要求,加压力,却不懂得抓住关键期去开发孩子的特长。正因为如此,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大都难偿所愿。现代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如果有潜在天赋没有开发出来,会使孩子将来在竞争中败北。可以说,导致这一结果的责任不在别人,正是望子成龙的父母自己。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指出:“孩子的每一项天赋潜能都将在训练中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这就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平时的特长训练与开发。只有通过科学的、全面的特长训练开发,才能使孩子的特长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孩子最终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专家指出:儿童的关键期天赋潜能开发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这与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加德纳教授曾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这一席话无异于醒世恒言,揭示出抓住孩子特长培养的关键期。

关键期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只要对身心发育有益无害,许多基础教育都可以尽早起步。

婴儿早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这一时间进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儿童的大脑中印上良好的模式。这比抹去原来已有的痕迹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比如说,一个儿童学会了方言再学普通话,就会有很多干扰,而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学讲普通话,则会既学得快,又讲得好。

日本儿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提倡,早期教育从婴儿生下后就应该开始。如在语言方面,他主张日本儿童在开始学日语的同时就应开始学外语,这样可以“一箭双雕”、“事半功倍”.如果开始大脑里只固定一种语言,以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那么就无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学起来很费力。

关键期教育要抓紧,要珍惜孩子的宝贵时间。研究人员在培养动物掌握某种技能时发现,在某一年龄阶段对某一种刺激的接受和发生反应都比其他年龄段快和容易,于是人们称这个年龄段为敏感时期。过了敏感期的年龄阶段,学习起来会发生障碍,所以现在的研究专家一致将这种敏感期称之为“关键期”.

有研究者指出:“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时给以刺激,其求知欲会被压抑,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动力逐渐退化。一旦错过这一时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费很大的气力。”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各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对人脑的巨大潜力和早期教育进行了种种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多数儿童都有成为天才神童的可能。

一个人能否早慧,成为智力超常的人,应当归根于有没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和天赋潜能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

在100多年前的一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她是专门来请教达尔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最好的。

达尔文问客人:“您的孩子多大了?”

客人答道:“才两岁半。”

达尔文不无惋惜地说:“夫人,你已经迟了,迟了两年半。”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更是语出惊人:“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以下是有关专家的五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关键期。

(1)把孩子当成是有行为能力的个体这个道理很简单,任何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他们就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孩子是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的,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你只有改变了原来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2)细心观察孩子关键期的出现有了一个好的观念并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父母还必须时刻注意孩子关键期的到来。每个孩子都有关键期,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关键期都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每个孩子的关键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就必须学习,认真地观察,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把握着孩子关键期的到来,随之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

(3)及时给孩子提供必需的环境和条件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必须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并且作出客观的评价。一旦确定孩子到了某一个关键期,父母就要竭尽全力,为孩子准备一个能够满足这个关键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孩子就会感到自由而快乐,孩子就会感觉父母的尊重与信赖。虽然孩子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可是他们会用欢乐给父母以最明显的回答。因此,孩子也就会在这种环境里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天赋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5)要积极协助,而不干涉孩子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应出面干涉,而是应尽量地帮助孩子寻找其合理性,并且加以良性引导。比如孩子热衷于某件事情时,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越俎代庖。

这个时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他力所不能及的,可能还是一种添乱的举动,父母是不是能够容忍,这是检验父母是不是明白了我们一再提醒的一种好方法。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父母的责任是适时协助和指导。

3.挖掘孩子的个性优势潜能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个内涵。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湖北省武汉市的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竟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舟舟经常是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是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地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听。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一听见音乐,就常常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

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他们也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父母去挖掘。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是“补强法则”的一种体现。

“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来的。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个小女孩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说她穿的裙子好看,那么,她就会喜欢穿这条裙子。其实,这种强化的动因,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赞赏,使主体自身产生了一种愉悦和自豪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会让孩子获得自尊与自信。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指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父母要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者的喜悦。

河南安阳的少先队组织开展过“我之最”

的活动。活动的宗旨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亮出自己最拿手的“绝活”,这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许多原先被人瞧不起的孩子,纷纷拿出自己的“才艺”,有的会爬树,有的会剪纸,有的会驯狗,有的会学动物叫,真是各显神通。由于孩子们显示了自己特殊的本领,获得了其他人的好评,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潜能就不断被挖掘出来。

不管哪个孩子,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才能,只要父母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够挖掘出来。

4.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孩子的兴趣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手工制作。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尊重不等于放纵。孩子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兴趣点一般并不稳定,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通常与他们的好奇心、新鲜感分不开,因此,父母就必须善于发现和引导。

父母应当明白的是,孩子的个性气质是形成兴趣的物质基础。让一个生性好静的孩子学舞蹈,或让一个生性好动的孩子学弹琴,不但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效果,而且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

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时,千万不要盲目地呵斥,说不定这正是孩子的兴趣所在。

(1)潜移默化引导孩子的兴趣

日本教育家高桥敷指出:父母不应指示孩子做什么,而应千方百计让孩子想做,启发他想站立,想走路,想写字,想读书,自己起个拉拉队的作用。

一般来说,孩子最初的兴趣是由情绪支配的,他想做,他就会去做;如果他不想做,他就不会去做。这时,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往往能够对孩子的兴趣起到引导的作用。

我国乒乓球女子奥运冠军得主邓亚萍,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从而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邓亚萍的父亲曾是乒乓球队的教练,由于父亲打球、练球,邓亚萍就迷上了乒乓球。有一天,5岁的邓亚萍对父亲说:“我要打球。”父亲有点吃惊,但是,还是把乒乓球拍递给了邓亚萍。从此,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后来,父亲不仅支持邓亚萍,而且还不断指导她,使她的球艺不断进步,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