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苗子·特长生
12310200000037

第37章 提升创造力:破旧立新,敢为人先(1)

创造力的开发,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特长具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个能够造就成未来人才的好苗子,必然是一个具有出色创造力的特长生。父母们今天努力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明天就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张、有见解、善于发现和创造的人才。

特长生精彩案例

不断进取的小小发明家--邹慧

邹慧,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当她14岁时,就有5项科技创新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大奖。她学习成绩也很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德育标兵。

邹慧是个女孩子,但她比男孩子还调皮。她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看到蚂蚁搬家,就蹲在地上看蚂蚁爬出爬进;跟妈妈去菜园,看到刚栽好的辣椒苗被虫子咬断,就要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拾起地上的断苗一看,发现是地老虎所害,告诉她这是专咬辣椒的地老虎。“地老虎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坏?能不能消灭它?”问题一连串,问得妈妈也接不上话。

玩虫子使她吃了不少苦头,有时被蜜蜂蜇,有时小虫子爬在身上弄得满身鸡皮疙瘩,全身奇痒,她就是哭着在地上打滚也要看个究竟。一次她跟妈妈到棉地去除草,看到满树上的小虫在蠕动,她就问妈妈:“这些小虫子为什么爬在棉花树上,它们吃什么?”

妈妈告诉她:“这是害虫,专吸棉花树上的营养,如果不及时消灭它们,棉苗就会枯死。”

“为什么不去消灭它们?”邹慧问。

“这些虫很厉害,一两天就能做外婆,用农药防治效果不大,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邹慧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学校。读三年级时,老师带他们到学校农科园去除草,看到豆角藤上也有棉花树的小蚜虫。她就问老师:“老师,快想办法消灭它们吧,我妈妈种的棉花树,好多都被它们吃了,妈妈说农药也没办法,您想别的办法吧!”

老师就指导他们玩“小小瓢虫,消灭蚜虫”的游戏。她想,七星瓢虫虽然吃蚜虫,但这里没有瓢虫,我们去捉瓢虫,如果瓢虫肚子不饿,它也懒得吃。这又怎么办?于是,她想到了把瓢虫捉来关在蛋壳里,让它们饿上二三天,再把瓢虫放到学校农科园的豆角藤上,瓢虫钻出蛋壳就去追食蚜虫。由于瓢虫多,肚子又饿,不到两天工夫,豆角藤上的蚜虫没了。

这时老师就告诉他们“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的知识。邹慧把这个过程写成作文《谢谢你,瓢姑娘》,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邹慧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2001年她推出的“高产淮山育种的新方法”,获湖南省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2年试种了“白薯-生姜-大蒜-甘蓝”套种问作,一地一年一耕四熟获得成功,可提高产值五倍,这一创新获本年度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邹慧对科技方面的创新从不感到满足,不断地追求,总想利用自己的发明来减轻爸妈的劳动强度。她看到爸爸种的禾苗经常要背喷雾器去杀虫,有时全身被汗水浸透,还不一定达到全部消灭害虫的目的,她又对自己提出了“为什么”.

晚上坐在窗前做作业时,看到电灯光下有不少的飞蛾、蠓虫在周围飞来飞去。她想,为什么灯照时间越长,虫子就越多,有的虫子碰到灯上就掉了下来。邹慧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这是虫子的共同特性--趋光性”.她在自然书上学到了吃禾苗的害虫都有这样的生长过程“蛹--蛾子--幼虫--成虫”.幼虫是危害禾苗生长的杀手,只有消灭蛾子才能消灭幼虫。于是她就想到用电灯诱蛾并消灭它们的办法--夹层灯罩。这个办法代替了农药治虫,无公害、无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1.创造力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独创的思路和方法,迅速有效地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高低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对他以后能否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谈起创造力,不由想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表达了小司马光沉着、冷静的性格,以及超群的聪明才智。司马光的举动便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表现。现在,对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的心理进行简单分析。

如果按照常理去想,一个小孩掉进水里,首先想到的是设法将他捞出来,因为只有离开水,孩子才能脱险。但是,水缸很高大,实施营救的人员又都是够不着缸沿的孩子,旁边没有一个大人。如果还沿用原先的办法来对付这种突发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正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瞬间掉转思维方向,既然“人离开水”能得救,为什么就不能“水离开人”呢,这不同样能救人吗?于是,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水缸,使同伴得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倡导下,“创造力”这一概念,走遍了世界各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术语几乎变成了神奇的咒语,对各行业有类似“芝麻开门”般的魔力。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人们愈深入挖掘创造力,就愈会发现创造力是如此神秘和令人困惑。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心理学家波杨就不无遗憾地感叹道:“迄今为止,我们仅仅获悉了创造发明的一般状况。”一个世纪过去了,经几代学者们艰辛的努力,情形也无多大改观。

1988年,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

第一维度是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外部关联型智力三方面。

第二种维度是智力方式维度。它实际是个体的习惯化,常使智力维度带有倾向和风格。

第三种维度是人格维度,包括容忍度、内部动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求知欲、冒险性以及乐意为获取知识去工作等特征。

多年来,人们总这样认为,创造只是个别人的专利,这给“创造”二字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创造并不神秘,神智健全的人都存在着创造潜力。

创造潜力宛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你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却被你忽视,被自卑所淹没。

假若你能意识到这点,就会对孩子充满信心,就会唤醒沉睡的创造意识,使孩子由普通人向创造人转化。

假若你能了解创造的能力,并让孩子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强化这种能力,必然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潜能。

没有创造力很难适应下来,没有创造力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竞争是如此的普遍、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造力上。父母千万不能让孩子在这个至高点上有所缺陷。

创造力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表现和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自从人类诞生之后,创造就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

创造力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创造力,人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和新的发现。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有主张、有见解,将来具备超群本领的人,必须从小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2.培养创造兴趣,有效开发创造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某个活动的心理倾向。创造源于兴趣,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所以中学生要培育和发展良好的兴趣,这是开发与提升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达尔文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种甲虫,抓起来正要仔细观察,又发现第二只,为了腾出手去抓第二只,他迅速地把手里的一只塞进嘴里,尽管甲虫在嘴里排出异常腥臭带辣的液体,他却一直也不肯放掉……先入迷,后出奇。正由于达尔文从小就有了对昆虫的感情和兴趣,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入迷境地,才有了后来《物种起源》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巨著的发表。正如他所说的:“一种搜集甲虫的兴趣似乎暗示了未来生活的成功。”

兴趣对科学发明至少有三种功能。

(1)启动功能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根本没兴趣,甚至厌烦,一接触就感到苦恼,甚至认为是受罪,这就做不好这件事。

(2)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

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入迷的程度与聪明才智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兴趣浓一分,入迷深一分,其聪明才智就多一分。

(3)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常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别人问他苦不苦,他回答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由上可知,兴趣是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必须重视各种兴趣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那么,怎样培养创造的兴趣呢?

(1)树立崇高的理想

从小立下大志,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把兴趣培养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联系起来。

发明“防弹集水箱”的顾晓光的创造发明兴趣就是出于对祖国的爱、对解放军的爱而培养起来的。她说:

学校组织我们看《高山下的花环》,我哭了好几回,特别是看到靳开来牺牲那段,我都哭出声了。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靳开来他们没水喝怎么不下山去担水呀?爸爸告诉我:

“敌人封锁严密,运不上去呀!即使有冲破封锁把水运到阵地上的可能,那运水工具也早就被打漏了,水都淌光了……”于是研制出一种工具,即使被打漏也不往外漏水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并化为伟大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