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12290100000036

第36章 坑死宁王的五位大神(2)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推荐同乡兼亲家的胡惟庸担任右丞相。胡惟庸干了四年,升至左丞相,在任期间遍植朋党,使得淮西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最著名的案例是干掉了开国重要谋臣刘伯温。胡惟庸过于独断专行,很多生杀予夺之大事不向最高领导请示,擅自决定,触犯了皇权。于是,洪武十三年,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皇权旁落,于是对此大开杀戒。撤掉中国行之几千年的宰相一职,终明一代,不复有焉。此后屠杀功臣,家常便饭一般。太子朱标不忍相视,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没吱声,第二天把根有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让太子朱标捡起来。朱标面有难色,不知道父皇要干什么。朱元璋教训太子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帮你把这些刺除掉,再交给你。等清理完了,你才能当这个家。朱标反唇相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子。朱元璋大怒,抄起椅子追着他打。奔跑中,朱标把早已准备的马皇后遗像(图画的)故意掉在了地上,他一直留着这一手,以防不测。朱元璋睹物思人,也便罢了。

没过多久,宅心仁厚的太子朱标去世,继马皇后去世之后这对朱元璋又是一场沉重的打击。皇储成了诸多亲王惦记的问题,谁有资格继承皇位,谁能服众,存在诸多困扰。谋臣刘三吾建议不管亲王,立皇长孙,这样一来,所有亲王也就无话可说了。朱元璋爱屋及乌,于是立了十一岁的朱允作为皇帝继承人。

朱允年龄尚小,长大后能否安定天下坐稳皇帝宝座,朱元璋深深忧虑,“拔刺”的工作愈发显得迫在眉睫。在杀掉重要功臣徐达等人后,作为后生晚辈的蓝玉异军突起,成了振臂一呼的名将。朱元璋收回了行政大权,可惜军权旁落,晚年的朱元璋对蓝玉等新秀甚是不放心,找了个借口诛杀蓝玉等一万五千人,杀尽军中骁勇战将。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大都督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以分其权。五军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等,不能够直接调动军队。战时由皇帝临时任命总兵官,战后总兵官须立即归还将印,所统军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驻其原来卫所。这样一来,军政大权皆出于皇帝之手,无军官擅权。

通过几起案件,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把政权、军权牢牢握在皇帝手里。开国功臣,精华一代,已然屠戮殆尽,对权力走火入魔的朱元璋又把视线转回到亲王身上。皇长孙朱允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政治忧虑,源自于一次朱元璋自我炫功,他得意地对朱允说,我把你的叔叔们分封到全国各地,防范异族。将来你可以踏踏实实地当皇帝了。朱允反问道,蒙古人打来有叔叔们保护我,如果叔叔们打我谁来帮我?

对于这个尖锐的问题,朱元璋曾对亲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做过限制,即“不裂土、不领民”,规定分封的亲王有个生活范围并不分给土地、不直接管理百姓,管好王府的三五个工作人员即可。亲王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即王府护卫,有三支卫队,负责王府安保工作。如此,亲王的万把人马难以与皇帝的百万大军对抗,从而降低了亲王造反的几率。待遇上规定亲王使用的房屋、宫殿、差马、仪仗、器物、穿的服装,仅次于皇帝,即便一些匡扶济世的大臣也无法与亲王相比。经济待遇上规定,亲王每年五万石禄米,钞票二万七千贯,其他赏赐物资还有纱、罗、绢、马匹、茶叶、田地等。到洪武二十八年时,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削减为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亲王之长子袭爵亲王,其他诸子为郡王,郡王之子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为辅国将军。皇帝女儿是公主,公主长女袭爵公主,其他女儿为郡主,郡主之女为县郡等依此类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世袭阶层,对国家对人民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朱元璋驾崩时留有《祖训》,其中对亲王存有重大政治漏洞,让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找到了理论基础,那句祖训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

朱允上台后,对藩王的势力甚感忧虑,在与齐泰、黄子澄两位重要谋士商议后,制定了削藩政策。由弱向强,依次消除地方亲王的势力。当时亲王中燕王与宁王实力最强。燕王朱棣驻守北京,北国边陲,常年与蒙古人作战,经验老到,早年开国名将扎堆培养他一个人,有手腕有实力,潜在危险严重。从表面上,比燕王还有实力的是宁王朱权,他的封地在大宁卫,比朱棣更直接面对蒙古人,并且手里有一支由蒙古降部组成的骑兵队伍,战斗力强悍。

朱允的削藩政策雷厉风行,一年内削了五位藩王,并酿成亲王自焚事件。轮到燕王头上时,朱棣篡改《祖训》的那句话为:“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名正言顺地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担心力量不够,拉上了宁王朱权垫背。

朱棣称帝后,继续沿用朱允的削藩政策,对他来说这个非常重要,他是这么起家的,难免以后的亲王效仿之。同时,藩王制度也造成了老朱家人祸起萧墙,自相残杀。

朱棣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规定藩王“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亲王既没有政治权力,也没有军事权力,除了享受高待遇混吃等死外,其他什么工作也不用干,国家一直养到死。其他限制规定相当严格,如两位亲王不能相见,一位亲王路过另一位亲王藩国时想要串门,可以见面,但不允许进城喝酒,只能在郊外见一面;亲王进京不许超过十日;亲王不得与当地军事长官交往;进入王府或者从王府出来的官员,仕途等于残废,永不能提拔或调任。给皇室宗族特权,同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到了明代末期国家财政六分之五用来供养皇室成员,对帝国和人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皇室宗亲发展的支脉愈发增多,光吃饭不干活,养着一群高级废物,最后大明灭亡时,亲王皇室们也未能挽回江山。

亲王轮到朱宸濠的时候,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已然萎缩到了一定境界,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难如上青天。

没想到,朱宸濠居然成功了!

寄生在政治里的神棍们

弘治十二年(1499年),朱宸濠袭爵,那时他才刚刚二十岁。双十年华,充满朝气,与许多青年一样怀揣着梦想,或游学殿堂或萍踪江湖,希冀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可以实现,对身份特殊的朱宸濠来说在这一点上他不如普通人。他不能私自离开封地,不能与叔叔大爷兄弟姐妹们纵酒高歌,就连去趟繁华的京师朝见,亦要尽快打道回府,不允许逗留。

朱宸濠深感压抑,他要是个花天酒地的大少爷也便罢了,偏偏他博学多才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按此路线发展下去,他很可能有所作为,填补大明皇室无艺术家的空白,能与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及皇室赵孟等艺术家相媲美。历史偏偏有很多无奈,身为文艺青年的朱宸濠有着文艺青年的通病——眼高手低,按照自己的理想境界去看待世界,生活高于现实。对现实中的阴暗与残忍,阻力与暗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于是乎造成了诸多悲剧,朱宸濠只是诸多悲剧中的一幕。

按照既定路线,朱宸濠一辈子不愁吃穿,完全可以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可是命运注定要让他风生水起。打破朱宸濠平静生活的人叫李自然,是个术士,也可以叫神棍,他是影响朱宸濠的第二个人。

相面的、算卦的、观天象的、装神弄鬼的,星相也好,术士也罢,这些人可以统称为神棍。其中有顶尖人才值得肯定,如刘伯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的人拿此当职业混口饭吃,纯粹忽悠人。神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改朝换代、宫廷政变、起义造反,总离不开它,总有那么几个神学代言人参与进来。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确定了夏朝的天然合理性,也就是君权神授。君权神授乃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强调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合法性。周武王称周天子,自称“受命于天”,以此为政治旗号,政令、军令皆由天子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进一步巩固皇权统治。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充当神权代言人,披着神的外衣,做着骗子的勾当。中华民族的两位顶级领袖秦皇汉武都被神棍们忽悠过。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是针对神棍们的一起政治事件。简言之,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养了很多术士,待遇非常高。这伙神棍摆明投机取巧来的,根本制造不出来“仙丹”。在交出仙丹日期临近之前,有几个带头的跑了。秦始皇感到上当受骗了,下令追查,坑杀了460名术士,史称“焚书坑儒”,烧毁儒家经典诗书,有部分儒生被杀,其主要坑杀的是术士。其中有两个水平最高的神棍侯生和卢生,在坑杀术士后还敢面见秦始皇,并且从秦始皇那里淘到了大笔金银,最后携款潜逃。

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之狱”又是利用神学发动政变的一个典型案例。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生母卫皇后失宠,江充受到重用。江充与太子不和,恐太子继位后会诛杀他,于是利用了“巫蛊之术”解决掉太子。在此之前,已有很多人葬身“巫蛊案”中,如汉武帝早年被废的陈皇后。江充利用武帝对他的信任,谎称宫中有蛊气,武帝下令追查,最后查到了太子头上。这件事把太子逼急了,他先下手为强,杀掉了江充,纠结数万人,以策万全。江充同党苏文跑到汉武帝面前控诉,武帝下令丞相刘屈髦率兵平乱。双方激战数日,死伤万余人,最后太子刘据自杀,史皇孙刘进被害。后,武帝对巫蛊事件有所省悟,又有田千秋等大臣为太子鸣冤,称刘据本无反心。于是,武帝把江充灭族,焚烧苏文,在湖县建思子宫。

远有历史案例,近有本朝榜样。朱棣身边的重要谋士第一位是个和尚,俗名姚广孝。燕王朱棣被分封到北京,从南京带走了姚广孝。他以忽必烈谋臣刘秉忠自居,并为此奋斗,最后终于实现了毕生宏愿。另一位叫袁珙,职业是算命先生,典型神棍。给朱棣算了一卦,说他过了四十一岁能当皇帝。朱棣心花怒放,正好朱允削藩削到他头上,借势起兵。这是成功的案例,假如朱棣失败了,叫袁珙的算命先生难辞其咎。朱棣是幸运的,后世的安化王朱镭没那么好运了,被神棍忽悠起兵,结果被游击将军仇钺平定,前后一共十八天。

神棍们的特点是大小通吃,小到贩夫走卒,大到王侯将相。贵为宁王的朱宸濠也不例外,他也被忽悠了。神棍李自然云游到南昌,到王府讨口饭吃,见到朱宸濠便说:“王爷有天子骨相。”

这其实是一句玩笑话,但话要看从谁的嘴里说出来,普通人说说没人会在意,从神棍嘴里说出来那叫做谶语。好比算卦的开场白,说你长得有福。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是虚荣的动物,谁都愿意听吉利话。本来一句无心的开场白,听众则听出了另一番意思。

李自然走南闯北,在江湖上混过,且不论是否有真实本领,至少对人的心理揣摩上已经到了相当境界。按照正常思维来看,一个神棍术士跑到藩王面前说你以后能当皇帝,藩王的正常表现是,胆大的,请术士吃顿饭聊一聊藩王关心的问题,不靠谱的话再鸩杀;胆小的,当时就砍了。神棍骗子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需要很高的智商,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并能把握住对方心理,还要有胆量和演技。李自然冒着生命危险,放手一搏,对朱宸濠说了那句开场白。

朱宸濠一言不发,把李自然留在了身边……在封建神学政治环境中,李自然算成功了。靠嘴混饭吃的李自然不消停,当初他说朱宸濠有天子骨相,又添油加醋地说他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有天子之气。怎么说随便你,反正朱宸濠看不到所谓的天子之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宸濠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与当今正德皇帝朱厚照一对比,李自然所谓的“天子骨相”看来很是有可能。朱厚照也便成了坑死朱宸濠的第三个人。

朱厚照执政十三年重大事件盘点

当今皇帝朱厚照对朱宸濠造反有责任,由于朱厚照荒政,致使民不聊生,民变频繁。对于这个荒政的皇帝,皇亲宗族内部有几个想取而代之者,譬如安化王朱镭。正德年间国库收入约为2668万石,完全不够花的,当时国家有亲王有30位,郡王215位;将军、中尉2700位;全国公务员有20400人;临时工有55000人;廪膳生员35800人,这些都需要禄米供应。加上武官10万人,卫所772座,国家正规军89万人。2668万石国库收入,远远不够支出。导致王府缺粮、卫所缺粮、边关缺粮等现象,造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朱厚照所做的一切,让自视才能非凡的朱宸濠看到了希望。朱厚照荒政有内阁顶着也没什么,关键正德朝出现了刘瑾,搞得天下乌烟瘴气。这种情况下,急需要有皇室亲王挺身而出,扭转乾坤。

先回顾下,朱厚照执政十三年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