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12286700000047

第47章 、知本创业:知识分子的财富之路(4)

短短几年远大已走出国门,迅速壮大。对此,总裁张跃有他独到的见解。

张跃说,有些人把远大说成有潜在发展雄心的企业,那是他从外表产生的一种错觉。我们的雄心还是很大的,我总是在一种自觉得比较轻松的状态下面去做的,你看我做了好多好多事情,有没有和这个产品有关系。我大概有70%的时间在搞技术,当然我70%的技术里面可能有20%的成分是5年以后的事情,另外30%的时间我在干什么呢?可能是搞营销方面的研究,市场方面的研究。可能搞了一个企业文化,可能搞了一部分…表面上看是一些社交活动,其实是在传播我自己所定义的企业管理的理念或者是环保的理念。其实我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认为中国企业界普遍是复杂浮躁的,我经常去跟有些人探讨这些问题,包括一些会议上的探讨。

可能比发展的雄心更重要的就是强化这个结果,特别强调这个东西。当然我用了很多的时间去搞环保,还有一些舆论工作,看来跟我们的产品好象没有什么关系。

几年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远大早年卖掉无压锅炉专利,没有最终成为一个锅炉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的一大幸事。而今天我们衷心期望,多年以后人们再回首的时候会说,远大当年能够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以自己的产品来帮助减少环境污染美化生活,这是全人类的一大幸事。

也许因为有这个方向以后,公司的研究定位就出现了一些调整。早先我们研究的直燃机只做大的,我们认为直燃机只做小的成本就比较高,用户觉得不合算,市场上它的竞争性也就比较差。但是这样的工程一旦启动了以后,一旦中国全面推行天燃气以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大面的去采用天燃气。仅仅是中央空调可能又不够了,因为中央空调在市场上的总量永远不如家用空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中央空调只是整个空调系统总量的30%多吧,也就三分之一的水平,中国也是如此。如果说我把燃气的家用空调这种产品推向社会的话,这个燃气所占的份额就相当大了。

(2)走自己的路:不贷款经营现在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要想快速而且成规模地发展一定是需要资金的。远大一直都是比较自豪的是自己连续5年以来都没有贷款,而且似乎也没有上市的计划,这是为什么呢?

张跃说好象是很多人划了一个公式,企业发展快就要投入多,企业投入多那自然就要寻找社会的支持,就要去寻找资金市场的资金。这大概是一般企业的习惯,其实企业各不相同,我也知道有很多企业像我们一样,多少年不贷一分钱。尤其在国外。企业有两件事情不能出差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技术上不能出差错,你不论是技术创新也好,不论是其他的技术活动,你不能犯大的技术错误,技术错误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这个是没问题的。第二个就是处在外界任何一种变化的时候,你都可以抵御它,你一定要有抵御外界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或者各种各样的风险的能力。如果说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其他的事情差一点可能不会使一个企业垮台,如果这两件事情没做好,一定会使企业垮台的,或者说出现危机。把技术控制得很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储备自己的资金,在任何的时候你都可以接受外来的风险,任何时候都可以抵御它,你躲不了的,你必须要迎接挑战。大概在95年开始,我们就没有一分钱贷款,而且从95年开始我们就有比较多的积累,96、97、98等等,应该说从96年开始我们就有5个亿的储备了。

但是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做保证的话,可以做到既避免技术上的风险,也避免市场上的风险,那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放弃这块市场让别人来占据呢?

张跃说我信奉自然法则,我不相信没有回报的收益。如果说很轻易地取得那种资金的话,那种资金本身所给你带来的风险一定是最大的。除非是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强的组织体系,我能够把企业确实做得很大,你能够从资金市场上取得很多的资金,同时让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真是有那样的把握,我也许会那样做。可我认为我十年都不会那样子,公司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我们会发展得很健康,但是我们不会发展得非常强盛,就是组织体系不会非常地强,不可能非常地强。这其中关键何在呢?

张跃说就是我不需要这样的规模。事实上从企业的需求来说,企业自身的需求来说,也不应该我们的组织机构非常强,我们不应该有几十个天才的人物围绕着这个企业去搞扩张,我不可能需要那样的人,我们就会按目前的这种规模,按目前的这种人才结构,一步步往下发展。

(3)讲究自我,轻轻松松前进张跃说:我这个产业不需要那么大,它不需要马上扩张到非常大的规模。但是我刚刚说到,如果说一年做到三十万台别墅式空调,可能大概在两百亿水平的时候,是不是需要那样做,也可能需要那样做,但是要等到那一天我才会那样做,我不会现在那样做,我从来没有给自己增加额外的麻烦,别人也会说这个人真是不怕累啊,什么事情都做。你看我们做的与产品本身的事情没有关系的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可大可小,或者说可慢可快的,或者说只要与产品相关的事情不能分大分小,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些事情我倒非常谨慎,我不能给自己戴上枷锁。我一直是非常讲究自我的一个人,我不会受到别人的控制或者外界的控制,或者自己所设定的某种目标的控制。如果我设定目标的话,我宁愿是在自己比较轻松的能够随意的情况下。

(4)管理方式激发热情保持热情张跃说你要让每一个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热情,如果让我们保持持续的对工作的热情,那么其中或者是我,或者是公司某些环节里面的部分负责人,或者是某一个系统的负责人,他的表率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也许他的表率里面并看不出他有多大的能力,但是看得出他是最积极的,他的姿态、他的状态总是最好的,这给员工一个消防的作用。我特别注重领导的带头作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的。我接触很多公司的中层负责人,我总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我是一个非常勤奋非常积极的,始终是脑瓜子里面想着工作的人。当然大部分我是这样的,即便不是这样的时候,即便我是在考虑私人事情的时候,但是我也希望给他们留下这种印象。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领导是在工作,他们也是保持一种始终工作的热情,积极工作的状态,下面的员工也会受到影响,我希望这个东西保持下去。如果这十分钟愿望工作的话,可以产生多少价值呢?我觉得每一天这个状态就是起决定作用的。然后接下来你看到每一个人都在积极地工作,这是起决定作用的。

(5)遵循自然法则:有耕耘才能有收获远大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这个文化体系又需要揭示以原则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和视品牌为生命的经营理念,视品牌为生命这个好理解,但是我们又怎么去理解以原则为中心,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张跃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有一些人不去尊重它。如果是搞服务的,你的原则是要把服务工作做得非常地好,你才会有收益,让你服务的对象非常满意。

我们是搞工业的,那我们的工业产品要做得非常地好,之后我的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会非常满意。所谓原则--自然法则,就是你必须要有很好的种子,有很好的耕耘过程,才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你的付出都在收获之前,这都是一些原则。如果你把这些原则把握得好,不要指望侥幸,不要指望去逾越自然法则,或者说先收获后耕耘,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收获不耕耘,这是更不可能了。当然在这个原则之上,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以这个原则为基础,这个价值观是各有不同的,但是我认为价值观可能会决定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你违背原则是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但是价值观好或坏就决定你是不是生存得更好。作为一个人也好,作为一个团体也好,重要的是要稳定,但是作为一个原则来说一定要非常清醒,好象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切东西都会好办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确定一两点之后其他的事情就很好办,其他的事情就是个人的工作方法,真的是很难说哪种很好,像我这样子一切都希望控制也许是很好,像某些人那样子,一切事情只相信结果,把架构搭起来,一年开两次会,他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也许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下面会有人帮助他控制。所以这种处事方法就比较次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