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说大象不会思考
12285700000047

第47章 情感经营(1)

人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动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情感的需求正在超越人们对物质的需求。

--〔奥〕弗洛伊德

增强与员工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佳方式。将情感注入经营中,会使企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香港〕曾宪梓

企业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经营目标的。长久以来,企业经营者一直突出严格、科学的管理,强调产品质量与信誉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标。但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经营存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理论前提,即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作为社会的人,他是情感的集合体,所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是达不到发挥员工最大积极性的目的,也无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现实管理理论认为:人的感情企业经营管理者是进行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对人的感情需要的满足将是激发人们创造力和工作激情的最重要手段。情感经营因此应运而生,并带来了一场企业生产、经营上的革命。

一、情感经营:企业经营理念的革命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有目的、有感情的人的活动为基础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感情需要正逐渐超越物质需要而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于是情感经营出现了,它导致了经营理念的飞跃。

1、一个新的经营理念

20世纪中叶始的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管理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战后到50年代是分权管理思想的发展,60年代则是跨国经营理论,70年代取而代之以强调对未来预见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而80年代以来则掀起了企业文化与公共关系的浪潮。如果我们对这次浪潮稍作思考的话便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平凡而深刻的经营理念--企业感情投资。

企业感情投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经营活动看作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活动,从而通过满足人的感情需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体现在企业内部,它属于企业文化范畴,而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公共关系。企业感情投资这一经营理念的提出作为管理思想的变迁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而其现实基础则主要是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这一实践的推动。

众所周知,战后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缺乏原料和燃料,大批企业关门倒闭,大量的工人被解雇,全国处于一片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大量失业的混乱局面。然而,正是在这片废墟之上日本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直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也在飞速地成长,松下、索尼、日立、丰田、三菱重工等一大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1993年,全球工业公司500强中日本占135家,仅次于美国。在全球服务业500强中日本占140家,名列榜首。而在商业银行100强中日本则更是以31家,总资产所有100强的46、8%遥遥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到了1996年,日本又当仁不让地将全球最大企业的宝座据为己有。

日本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日美竞争愈演愈烈的过程,而在这场竞争中美国人屡屡败北,首先是美国本土的电视机工业全军覆没,接着日本人又宣称要完全称霸美国的汽车市场,在半导体芯片技术上日本人也后来居上,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同时,日本的金融业甚至文化事业也在向美国进行渗透,先是三菱地所公司购买了被称为美国的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接着在1989年9月,索尼公司又以34亿美元的巨款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美国舆论称日本买走了美国的灵魂。此后,日本人又不断施展大手笔。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企业,美国人在震惊中思索着:美国企业的威力何处去了?为什么不如日本?为谋求其中的奥秘,向日本学习

成了美国实业界的一个新口号,一些美国学者、专家纷纷前往日本考察。在分析日本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后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虽然与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有关系,但最重要且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反映该企业的传统和特色,并植根于广大员工之中的基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即企业文化。至此,一场以感情投资为内容的经营理念的革命展开了。

研究后发现:日本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尊重、信任与关心来沟通职工与企业的感情。日本的企业家认为,人最富于感情,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若企业给职工一份关怀,职工便会以十份的干劲报效企业,所以,尊重职工、关心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重要。日本企业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讲话注意措词,总是热情而有礼貌地对待职工,从而形成了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了生产与管理的高效率。

与此同时,对于企业属性及人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谋求利润的经济组织。现代企业与家庭经济形式相比,其经营目标是一元的,即获得利润。马克思曾经指出:夺取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绝对规律,在30年代以前,西方的企业家们拼命追求利润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甚至采用专制管理和饥饿的纪律。

现实使西方企业家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社会中,从社会中取得,也应该为社会产出,不能仅仅为取得利润而存在。如果企业自身的运转不与整个社会相协调,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失去优势。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利润或盈利性固然是极为重要的(对整个社会来讲,比对个别企业更加重要),但盈利性并不是工商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而只是其限制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原因或存在的根据,而只能作为检验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西方企业界和理论界深为赞同这种观点,并把它作为经营理念变迁的依据。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表明:以日本为代表的人本管理思想开始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企业感情投资的经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企业感情投资的几种方式

感情投资是建立在人的感情需要这一基础之上的。由于人处于一定的文化体系之中,感情投资的形式也必然会随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尽管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但一些基本的原则却是相同的,如仁爱、守信、尊重、信任、诚实等。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方式:

(1)仁爱

爱,是人类的共同主题。爱人,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而爱的反馈也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特征,这在东方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企业正是利用了日本国民报恩观念的特征,在管理中体现仁爱,管理者对下属实施仁爱,甚至提出对职工要终身负责,从而赢得了职工视企业为家,视企业为职工命运共同体的结果。现在许多企业家也充分认识到了仁爱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守信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从细致的方面来说,一个信誉不佳的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得了贷款也会被迫接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息率,或是难于得到商业信用、原料、订单等等。从整体上来说,一个信誉不佳的企业会在用户心目中留下一个恶劣的形象,从而从根本上失去自己的市场。在企业内部,信誉也同等重要,一个不守信用的领导将不可能获得下级的尊重与支持,所以任何追求长期稳定成长的企业都会非常注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誉,做到言而有信。

美国的卡特皮勒公司是世界性的生产推土机和铲车的公司,这家公司自创立以来,历经50余载而不衰,经营信誉卓著,驰名世界各国。它在广告中说:凡是买了我们公司产品的人,不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需要更换零件,只要通知我们,我们保证在48小时送到。如果送不到,我们的产品就白送给你。卡特皮勒公司说到做到,有时为了把一个价值仅50美元的零部件送到边远地区,不惜用直升机运送,费用竟高达2000美元。虽然如此,他们仍不怕赔本,义无返顾,一如既往地信守诺言。有时无法在48小时内把零部件送到用户手中,就真的按广告中所说的那样,把产品白送给用户。由于卡特皮勒公司长期信守合同,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因此和许多客户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信誉还为卡特皮勒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如果我们对那些成功的企业作一个研究就会发现:所有优秀的企业都是恪守信用的典范。同样,凡是优秀的企业家也都极为重视信誉。如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曾说过:当我们做一件事时,信誉可说非常重要,信誉可说是无形的力量、无形的财富。但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久的日子里不犯错误,经过实际行为的积累才能逐渐得来的。然而,这般辛苦建立的信誉要丧失却很快速。如果在过去,就算犯了小小的错误,由于已经培养起企业的信誉,不见得立刻使信誉扫地。然而,今天的情报能在刹那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小小的错误也会造成致命伤。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信誉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建立信誉并长久地保持是何等的困难,它需要企业家们牢牢地记住守信二字。

(3)坦诚

无商不奸这句话恐怕是对那些走江湖,捞一票就走的骗子的生动写照。然而,对企业而言,奸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内部、外部的团结合作密切相关,而且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它的顾客间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惟有这样方能持续的发展,而真正的信任、合作必须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之上。

美国食品加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亨利·霍金士从公司的化验鉴定单上发现,公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怎么办?亨利·霍金士陷入了矛盾之中。

如果公开这份报告,不仅会导致本公司受损,而且由于此种添加剂广泛使用于食品之中,所以会引起同业厂商的敌对。

而如果不公开,公司是可以保证自己产品的销路,但又违背了一贯的经营原则,自己的良心也深为不安。

亨利·霍金士最后决定向公众公布这份化验单。果然不出所料,同业的厂商一致认为霍金士是哗众取宠,断了大家的财路,联手对付美国食品加工工业公司,使得美国食品加工工业公司一时间处于四面楚歌之中。

关于食品添加剂是否有毒的问题争论了4年,美国食品加工工业公司一度濒临绝境,但是它逐渐取得了公众、政府及新闻舆论的支持,顾客把该公司的食品看成是最放心的产品,大胆购买。很快,美国食品加工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开始迅速增长,一举成为同业中的领导者。

美国食品加工工业公司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坦诚是战略管理思想的体现,企业必须立足长远,考虑全局,即使损失了眼前的一点短期利益,只要能够把握企业的未来,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有战略的眼光,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职工、顾客、协作者,维护企业形象,谋求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4)尊重

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准则,它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经营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如IBM把尊重每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第一条宗旨,经营的核心。

3、跨国公司情感经营的立足点:冲破文化差异

感情投资是建立在满足人的感情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人的感情满足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感情投资的形式也千差万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特征是感情投资的立足点。

跨国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其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当地的文化、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要有清楚的了解,以便投其所好,进行感情投资。近年来流行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localization)就是顺应这一理论做出的决策。

各国和民族的语言、举止、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是易于理解的。在实践中也可以注意到这方面的差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在一些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则不太容易觉察,并可能会导致经营上的严重挫折。

非洲博茨瓦纳的一家跨国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决定采用计件工资制。按常理,计件工资体现了按劳分配,是对个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应当是一种很好的感情投资形式。但是,不想该方案出台后,立即引起工人罢工,而且罢工的领导者是在生产中表现最好的工人。他们可以从新制度获得利益为何还要罢工,这使跨国公司的领导者非常困惑。于是,他们向当地人请教,这才弄清楚计件工资制不符合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习俗。因此将个人计件工资制改为集体基础上的工资激励办法,矛盾也就随之得到了解决。

同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求得高效率的管理就成了跨国公司的重大课题,而不注意或对这方面关心得不够的跨国公司则往往会陷入困境。国际管理专家戴维·

A·利克斯在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指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然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顺利地进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却决非易事,这种跨文化理解必须具备两个基础:

其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它的优缺点和演变过程,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他文化的存在表示理解和尊重。其二,达到对他文化的理解。文化移情要求人们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的束缚,站在他文化的立场上反观自身的文化,同时又能对他文化采取超然的立场,而不是再次落入他文化的新的束缚之中。也正是由于其困难导致了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丰富多彩。如今,基于对不同文化中的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而诞生出的比较管理学已成了跨国公司主管的必修课程。

比较管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对相互的管理体制、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研究和借鉴,也为人们从比较对照入手,研究揭示各国管理活动中是否存在普遍性原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比较管理学着重研究了各国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用于对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而这些文化背景的研究也是企业感情投资中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