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说大象不会思考
12285700000010

第10章 控股经营(2)

子公司经营中的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如接受或转让重要财产、借入巨额资金等,需要经母公司董事会决议,这样可实施对子公司的产权管理。

第三,向子公司选派高层经营管理人员。

各事业部长兼任其所管理的子公司董事长与董事等。

派遣董事。母公司向子公司派遣部分特别是超过半数以上的董事,可对子公司董事会作出的决策给予重大影响,将母公司的意志贯彻到子公司的决策中去。

派遣代表董事。董事会只进行重大经营业务决策,而日常执行业务一般由代表董事决定,因此代表董事权力很大。母公司通过向子公司派遣代表董事,可控制一般业务的决定权。

派遣监察董事或审计员。母公司派驻的监察董事和审计员通过履行监察、审计职责,对子公司经营决策有相当影响。

第四,建立专职从事子公司产权管理的职能部门。

主要是审查子公司的投资、贷款、债务担保等项目,考核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既考核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包括资产经营情况),也考核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

第五,严格控制子公司资产经营活动。

子公司的资本增减,下设子公司和向其他公司投资,重要建设改造,年度预决算,重大合同的签订,董事变动等,须向母公司事前报告。有些甚至将全部或部分产品的销售,资金的融通纳入到母公司活动中。

子公司的股权经营除了受母公司产权经营的影响外,也和母公司一样,作为独立法人,凭借其所持股份,通过上述途径,对本公司及其所属公司的股权进行经营管理。

从控股公司股权经营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控股公司正是通过控制其他公司的股权,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发挥股权优势,控制和支配子公司。控股公司可以以本公司为母公司,被控公司为子公司;再由子公司,去收买并掌握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使之成为孙公司,并以此类推,逐渐形成一种金字塔形层层控制体系。正是这种层层控制的产权经营方式使控股公司发展壮大起来。

3、法人控股经营:

控股公司发展的必然

控股公司的发展,促进了法人间的持股、控股关系,个人股东及其投机行为减少,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远远超出了金融资本领域,而依从于生产的逻辑,管理之手(企业)才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股份的法人持有

股份的持有,特别是法人企业之间的持有是维系控股公司存在的基本手段,它是现代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各法人企业依然采用股份制的基本理由之一。依靠股份而联结成的控股公司,一方面能够发挥集团整体的组织机制,激励成员企业,彼此协力、共同奋进;另一方面,也是保护民族企业免遭国外巨型企业侵吞的有利武器。

(2)股东的法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向就是事业法人(Business Corporation)、机关投资家的持股比率不断上升,而个人投资家的持股比率相应地迅速下降。

一般地,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公司增资速度快,而个人依靠股息积累速度慢,即作为法人的公司财富的增长比个人财富的增长要快得多,故法人股东持股比率增加了。

美国一直禁止一家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股份,但是,新泽西州在1888年的公司法中第一次允许一家公司可以购买和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份。它使美国产生了控股公司热,使第一次托拉斯运动成为可能,并因此奠定了美国现今的公司体制。

法人持有股份包括单方持股(或控股)和相互持股两种形态。

(3)法人控股的特性

不论是单向持股,还是相互持股,法人企业的持股经营,都是以取得控制权为目的。法人持股公司的形成,对股价的变动,企业的运行以及社会经济体制都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股息的蜕化。

股份公司制度是将股东的资金集中起来,将其作为资本进行活动,再将获得的股息分给股东。要求分配盈余权是股东的基本权利。受股东委托进行经营的经营者必须尽可能增加股息。

但由于法人控股的机制,法人购买股票是为了控制而持有股份,而不是为了股息。这样就出现了股票价格暴涨,而股息率却在下降的现象。打破了股票投资计算标准的股息率观念,股息的意义淡薄了,法人企业不再以股息为目的或以股息为标准而购买股票,切断了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第二,股价变动的机制。

大企业间相互持有股份,等于相互持有的份额得到抵消,或者说等于本企业的股份得到偿还,这就在实质上减少了发行股票的数量。

同时法人股东为控制权而持股,因此,很少向市场抛售其所握有的股票,而法人继续大量购进股票,又使市场上的股票供求紧张,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法人购买的股价大幅度上升,股息率相对下跌。

法人控股造成了股价不随公司的利润、股息或者一般市场利息率而变动,而是根据供求关系而变动的状态,股息愈发蜕化,变得与股价无关。

第三,股票的发行机制。

由于企业的法人控股经营,在筹集资金时,也较少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而且即使是依靠发行新股来增加资本,也大多采用股东分摊或第三者分摊的方法,较少采用向社会大众广泛发行的公募方法,以保证股份非分散化、非大众化。

股东分摊是按照现有股东所握有股份的比例而分摊卖给其新发行的股份。第三者分摊是以公司的董事、监事等管理者和职工,以及有交易关系的其他公司等为第三者,而将新发行的股份分摊售出,即仅以特定的人(或企业)为购买对象的新股发行方法。

第四,社会网络结构。

法人控股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英国著名学者J·斯科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分别对英、美、日最大的250个大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英、美、日现代大企业的所有者,已非资本家式的个人,而是形成了非个人式的所有制,任何一个大股东(不论法人或自然人)的持股比率普遍皆在10%以下。所有者这一概念从个人、家族向着非个人的体制转变,所有者本身业已发生变化,现代巨型企业的所有者乃是其他诸企业,其他诸企业的所有者又是另外一些企业。个人拥有并支配自己企业的个人所有制已被非个人所有制取代,在非个人所有制中,企业必将受到企业间联结网所固有的制约。

总之,法人持(控)股,引起了企业所有机制,股票市场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控股经营不仅是生产、资本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引起社会的深刻革命!

4、控股公司:控股经营的组织形式

公司合作扩展的方式复杂多样,但只有通过资本的合作,关系才会更密切、更长久,而资本合作中,尤以控股公司形式最为有效和普遍,成为股份集团公司的一项基本组织制度。

(1)股权经营和控股公司

股份公司是资本的社会化经营,向社会发行的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而股份公司的集团组织结构是以股权形式设置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股权来协调。股权成为集团内部的联结纽带。股权经营成为股分公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公司的投资方式不仅可以筹资新建公司,而且可以采用购并等股权经营的方法。

购并在国内称为兼并,包括收购与合并两种。收购是一种买卖行为,买卖的标的可能是公司的股权,也可能是公司的资产。合并是利用法律上的概括承受原则,使多家公司合为一家。

股权经营重在于股权结构和持股方式上,根据股权比例和控制强弱有完全接受、控股、参股、相互持股等方式。

控股公司是指依靠拥有其他公司达到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而行使控制权或从事经营管理的公司。控股公司不但拥有子公司在财政上的控制权,而且拥有经营上的控制权,并对重要人员的任命和大政方针的确定有决定权,甚至直接派人去经营管理。也称为母子公司,或者称为父子公司制。

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并能够实际控制其营业活动的公司称为母公司(Parent Company),有时也称总公司;资产全部或部分地归母公司拥有,但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相对母公司而独立的公司称为子公司(Subsidiary Company),或称为附属公司。随着控制权的延伸还有孙公司,即子公司又控制的公司等。

在英国等发达国家,所谓控股公司或母公司,是指拥有其他子公司的股份--资本或表决权合计超过50%的公司。持有股份超过10%,但在50%以下时,该公司即为其关联的公司,称为关系公司或伙伴公司。持股10%以下时只能称为资本参加或资本提携,是为了通过资本结合关系以巩固彼此的业务协作、提携,使交易关系稳定化。

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达到控制权的股份的形式,就是控股。同时通过委派管理人员、业务往来等活动,使多个公司在经济上一体化。但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仍然是独立的法人或会计实体,实行独立核算,母公司并不承担子公司的债务和亏损。在我国控股达到50%以上时,母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2)控股公司的类型

控股公司作为一种母子公司体制,形式多样,形成了企业的系列化结合。

①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

根据公司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

纯粹控股公司,其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从事股票活动,控制那些公司的股权,然后利用控股权,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支配被控制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控制意图,而本身不从事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各种投资公司就属此类。

混合控股公司指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某种实际业务经营的公司。一方面,它掌握目标公司的控股权,支配其生产经营活动,使被控制公司的业务活动有利于控股公司自身营业活动的发展,如多角化经营、跨地区以至跨国经营等;另一方面,它又直接从事某种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西方国家,母公司一般都是指这类混合控股公司,或称事业兼营控股公司。在我国,这两种类型的控股公司都存在,而尤以后一种形式居多。一般地,这类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经营规模较大,往往是股份集团公司中的核心企业,如美国IBM公司,AT&T电话电报公司等都属此类。

②子公司的分类

以上是对控股公司或母公司的分类,实际上,被控股的子公司也有多种形式:

全资控股子公司。简称全资子公司,即母公司持有该公司100%的股份,这种子公司又称分身公司,就像从母体中脱胎出来的婴儿一样。一般由母公司全资设立。

优势控股子公司,即母公司持有该公司50~100%的股份。

对这两类控股子公司,母公司均握有绝对的控制权,子公司禁止持有母公司的股票,并且其经营范围(生产范围)不能超出母公司的经营范围。

质量参股子公司。如果处于顶点的A公司持有B公司25~50%的股份,就把B公司规定为A公司的质量参股子公司。在此,B公司可持有A公司的股份,但不能相应拥有母公司股东大会的表决权。B公司是A公司能有效影响和制约的子公司。如果B公司股份很分散,则A可成为B的控股公司。B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范围与A公司相同。质量参股是从原联邦德国的经验中引伸出来的。在原联邦德国,股东大会对某些重大事务表决时,至少需要3/4的表决权(质量多数)。反过来,只需要1/4的股权就可以阻止公司决定重大事务。质量参股子公司就是据此而引伸出来的。

任意参股子公司。系指母公司持股比例低于25%的子公司。这类公司生产经营范围与母公司相同或相关,有的则是能为母公司或集团其他成员提供各种经营性服务。这类公司是集团公司为了业务或技术协作、资本提携等目的而参股经营的。

这样,在控股公司的集中控制下,按股份比例的不同,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子公司,这些母、子公司甚至孙公司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的合作,协调一体,实现企业系列化。在控股公司这一旗舰的带领下,组成一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联合舰队。

③直接控股公司与间接控股公司

在母子公司体制中,相对于被直接控制股权的子公司而言,母公司就是直接控股公司,即母子公司间是一级垂直控制的关系,中间不再有其他中介公司。

如果母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再对其他公司控股,则相对于这些孙公司、曾孙公司等母公司即为间接控股公司。

通过这种直接和间接的控股,塑造了控股公司独特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由若干控制层的公司群组成的结构下,母公司用较小的权益投资控制了基层巨大的资产。

次级控股公司是通过上一级控股公司(母公司)注入的法人资产,来持有其他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从事资产经营与管理活动,并对其他公司进行控制的公司。它一般是作为上一级控股公司与生产经营企业的纽带,既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又是所属公司的母公司。

次级控股公司与控股公司的关系是母子公司的关系。它是独立的法人,所拥有的股份是控股公司注入的法人股,它的经营活动和重大人事安排受母公司控制、支配,但母子公司遵循公正交易原则,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应完全等同于与第三者之间的交易。

次级控股公司一般为专业集团公司和地区集团公司等,建立次级控股公司有利于减少上一级控股公司的管理幅度,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经营控制和管理,避免了由于生产经营企业关系复杂、松散而导致的经营效率较低的缺陷。

④国家控股公司

国家控股公司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国家出资并授权的国有企业,它是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媒介,是国家以较少的资本金来控制较多、较大的企业资本,并执行着管理众多国有企业的职能和实现政府的某一政策目标而组建的经济组织。

从世界范围看,按照国家控股公司的职能、作用及形成原因的不同,国家控股公司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管理型国家控股公司。这类控股公司主要是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媒介,执行着管理众多国家参与企业的职能。这类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和批准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管理;决定企业人事的任免及其报酬福利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