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放大孩子的优点
12281000000005

第5章 一味寻找孩子的缺点,只能尝到失败之果(2)

有一天,父亲说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相信他是个好孩子,结果造就了拿破仑·希尔。

这个故事印证了赏识教育法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心理学家的千百次实验与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

从下面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赏识与抱怨的不同效果。

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外婆!”

可到奶奶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奶奶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

外婆总夸他,于是,越夸越好,在外婆家,他就是好孩子;奶奶老是训斥他,越骂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坏孩子。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有的父母一味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也不行,对子女进行百害而无一益的摧残,把一个个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抱怨导致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父亲,大学毕业,还从事教育工作。他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可爱、活泼。可叹的是这位爸爸有个致命的弱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潜在的能力,稍不遂他意,孩子就要经受打、骂、训。更要命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结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灵抵不过世俗的“咒语”,最终成了一个庸才。

无论如何,抱怨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引导孩子走向失败。

4.一味地训斥、嘲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总会训斥,甚至嘲讽孩子,这种做法常常使孩子丧失了自尊与自信,真的成了一个失败者。

训斥容易让孩子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中国妇女报》组织的一份来自三千个家庭的调查报告表明:以“训斥”为主要教育手段的家长达32.2%。听听父母对孩子的训斥:

“你真是笨死了!”

“不知道你长脑袋干什么!”

“你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看你,又傻又笨,长大捡破烂都难得捡到!”

“你怎么就这么不开窍!”

“为什么人家会,你不会?你在学校都干什么去了?吃饱了混天黑呀?”

粗声恶气地训斥,只会使孩子与父母疏远,必将导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只有权力而没有威信;只有可畏,而不可亲可敬。

粗声恶气地训斥,会使孩子情绪消沉,而且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有不良心理暗示的训斥,会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

同济医科大学妇幼系专家研究表明:父母经常训斥孩子,是导致孩子出现品行性障碍的最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粗暴训斥,容易使儿童自我否定,产生抑郁、怯懦、孤僻等心理。

当然,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训斥孩子源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只是一味地训斥,反而会毁了孩子。

某市的夫妇俩都是大学教授,儿子高考成绩不好,只能在大学当自费旁听生,夫妇俩感到丢了面子,整天训斥个没完:“这么不争气,我们出门都没脸见人。”儿子的精神在重压下终于彻底崩溃,竟丧失了理智,残忍地用电线将父母活活勒死,一边还说:“免得你们无脸见人!”

看完这个故事,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孩子太残忍了,可是认真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还不是因为家长的斥责使孩子绝望了,失去了理智,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还有一个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嘲讽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例也很令我们震惊。

有一位父亲得知孩子考试成绩名列班上最后一名时便嘲讽孩子:“好啊!

太好了!太好了!没想到你平时不怎么努力,原来是胸有成竹啊,玩儿似的拿了个全班第一!天才呀,天才!真给我长脸!”这一番嘲讽,弄得孩子无地自容。第二天,这个年仅12岁的孩子身无分文,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没有再回来。

孩子考试成绩倒数第一,也绝不是孩子所愿意的。当父亲的这一番嘲讽挖苦,彻底撕去了孩子的脸皮,孩子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被父亲拿走,孩子的情感受到巨大的伤害,对父母、对家庭再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有的只是恨,最终离家出走。

孩子有缺点、犯错误是难免的,家长一定要宽容、理解孩子,千万不要斥责、嘲讽孩子。

嘲讽、挖苦更是一把杀人的刀,会把孩子逼上邪路,做父母的切不可采取这种态度。

5.种下“笨”的种子只能收获“笨”的果实

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得到表扬,可有些家长却总是看孩子的缺点与不足,甚至骂孩子“愚蠢”、“笨”,其实真正愚蠢的是自己。

有位父亲和儿子一起吃早点,心想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认真地说:“儿子,爸爸和你讲一句心里话好吗?”

儿子认真听着。

“爸爸越来越感到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孩子之中,算你最笨了。”

儿子嘴里的稀粥差点吐出来。

“早知这样,真不如养条狗。”

爸爸继续说,儿子再也吃不下去了。

有一次,儿子求父亲帮忙:“爸爸,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爸爸一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不会做,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转念一想,对孩子要有耐心。

“好吧,爸爸做一遍给你看。”

儿子一看到爸爸紧皱的眉头,心里有点发慌。

爸爸做完之后,说:“儿子,你看。”

儿子紧张得脑门上出了汗,看了一会儿:“爸爸,我还不懂。”这时父亲咬牙切齿地说:“好,我再给你做一遍。如果再不懂的话,看我怎么收拾你。”儿子心里更慌了。

“儿子,你再看。”儿子早已六神无主,眼睛发花,连数字都看不清了。

“我……我还是不懂。”

爸爸愤怒地把草稿纸撕成碎片,扔向孩子。他哪里知道,这撕破的难道仅仅是普通的草稿纸吗?撕的是孩子的自尊啊!

这位糊涂的父亲用异常失望的目光久久凝望着儿子,儿子低下了头,想了半天,终于说道:

“爸爸,我真的很笨。”

至此,孩子彻底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对于学习的信心,愚蠢的父亲播种“笨”籽,收获的当然是“笨”,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位糊涂的父亲身上,他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而浑然不觉,真是愚蠢之极。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对自己个人价值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自尊和他尊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承认和鼓励以及适当的赞扬和奖励。父母的承认就是对孩子自身价值的肯定,会直接促进孩子自尊心的建立。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尊,不知道自尊、自信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自信,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情绪波动、自暴自弃,甚至于无可救药。千万不要做这种愚蠢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