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股市中丝毫不缺少像巴菲特所说的这种疯狂冒险的人,他们凭着一股盲目冲动会干出让人目瞪口呆的事,径直奔向一条看不清的路,而不管几步外是否有一个深渊在等待着他们。可以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正像巴菲特所警告的那样:“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吉姆·罗杰斯曾判断股市将要崩盘。在美国,人们可以通过卖空来赚钱,吉姆·罗杰斯也这样干了。形势的发展一如吉姆·罗杰斯所料,股市大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瞬间吉姆·罗杰斯的资金翻了3倍,当时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尝到了甜头后,吉姆·罗杰斯判断市场将进一步下跌,于是集中所有资金大力卖空。但这一次,股市却跟他玩起了游戏,极不合作地上涨了。最后吉姆·罗杰斯只能忍痛斩仓,账户里一下子分文不剩,吉姆·罗杰斯穷得把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
事后,吉姆·罗杰斯发觉他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研究作支撑,于是他幡然醒悟,总结道:“人们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平静地思考。”
纵观投资大师们的早年经历,他们也犯过许多错误,但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们很快就明白投资的关键之一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理性分析、理性投资,排除盲目冲动是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
对成功者来说,一夜暴富并非没有来由,也并不是“天上掉馅饼”,因为他们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而且他们的判断是理性的。
这才是规避风险的稳妥之道。投资不是玄学,投资者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再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伯顿·G马尔基尔 在华尔街,几乎90%的分析师都自认是基本分析派人士;但在中国股市上,几乎90%的分析师都喜爱用技术图表来测评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技术分析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这些都是市场感兴趣的话题。
规避风险是投资入门的基本功。浏览一下相关书籍,我们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书籍都在不厌其烦地向投资者传授这一基本功;听一下投资界知名人士的经验之谈,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人都在谆谆教导大家如何避险获利。
人人都知道规避风险是必需的投资技能和策略,但是究竟该如何规避风险?不管说得多么玄、多么高深莫测、多么复杂、多么精确,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基本的理性思维,风险总是会准时找上门来。
基本分析派人士大多认为“股市趋势不可知”。彼得·林奇认为:“预测股市未来一两年的走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巴菲特也说:“让我再重申一遍:对我而言未来永远是不清楚的。”既然巴菲特认定股市趋势是无规律、不可测的,那么,他当然不相信技术分析学说。他甚至挖苦说:“我一直觉得,股市预测的唯一价值在于让算命先生从中渔利。”
面对市场的随机性和失序状态,《漫步华尔街》的作者、投资大师伯顿·G马尔基尔对投资者发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警告:“投资不是玄学,投资者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再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投资说起来就这么简单,理性领头就成功了一半,但要想做到知己知彼,不冲动、不盲目,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原来是一名供职于餐馆、铁路公司的会计师,进入投资领域后,他成了技术分析的大宗师。1927年,50多岁的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退休回家养病。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爆发。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亲眼目睹崩盘前后的剧烈变化,于是搜集了华尔街股市75年的资料,专心研究起股市规律来。经过不懈努力,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终于在1934年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股市波动结构。1938年,他出版了《波浪理论》一书。1946年,也就是在其逝世两年前,他完成了关于波浪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自然法则:宇宙的秘密》。
波浪理论集哲学、数字学、神秘学于一身,揭示了股价波动的自然法则。波浪理论看起来很完美,用起来却无从下手,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区分或界定不同级别的波浪。因为辅助技术指标存在着失灵钝化的现象,波浪还会出现延伸再延伸的情况,这更加使操作者在面对市场现实时束手无策。波浪理论传至中国后,人们就曾戏言其“洪湖水,浪打浪,何人搞得清是何浪”。
像这样的“玄学家”的谆谆教导,我们还是少听为妙。毕竟在股市中是真刀真枪地实践,并非闭门造车。在这个资金的战场上,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远胜过赵括的“纸上谈兵”。
投资是真金白银、真刀真枪的事情,越是“悬乎”的话越不值得相信。套用一句巴菲特的话:“我绝对不会投资那些我看不懂的公司。”
投资是一门科学,不是玄学,更不是深不可测的“神学”。每一位热爱投资的人只要潜心研究,就都能够收获颇丰。即使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益,也有进步的乐趣;即使在市场中经常摇摆,也有追逐目标的快感。
风险也是机遇的代名词。
--彼得·L伯恩斯坦
生于1919年的彼得·L伯恩斯坦是《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繁荣的代价》《金融简史》等著作的作者、也是彼得·伯恩斯坦公司的创始人及总裁。他几乎见证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的每一场金融危机,也是极少数亲身经历过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而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里还依然活跃于市场上的人。
彼得·L伯恩斯坦说过:“风险也是机遇的代名词。”
在投资领域,永远都存在风险,如果你不想冒险,那就别涉足股市。但历史也证明,风险和收益总是如影随形,《漫步华尔街》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伯顿·G马尔基尔通过对美国1926~2005年的常见资产类型的年均收益率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高风险指数的普通股(收益率年波动率为202%~329%)以104%~126%的年均收益率击败了低风险指数(年波动率为31%~92%)的债券类产品。
看来,要想在股市中“吃得好”,就得承受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失去“睡得香”的享受。伯顿·G马尔基尔经常举出JP摩根的例子来说明“吃得好”与“睡得香”之间的矛盾。
曾经有因承受投资压力而担惊受怕、重度失眠的朋友问JP摩根应该怎么办,JP摩根说:“卖掉一些,直到你可以入睡为止。”
每个投资者在投资前都必须认清自己的风险承受度,在“吃得好”还是“睡得香”之间选择一个。那些叱咤风云的投资大师并不是比其他投资者有更好的手段,而只是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1986年起美国银行业的竞争和风险加剧,但巴菲特仍希望购买银行股。富国银行是当时全美最好的银行之一,巴菲特认为其经营模式独特,市场占有率高,ROA(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能力强,管理层经营有方,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优秀公司。
1990年前后富国银行股价大幅下跌,正是低成本持有的大好时机。巴菲特在仔细权衡公司机会与风险之后作出了购买决定,认定这家公司未来具备升值潜力。
但市场变幻莫测,富国银行的股价也随之频频发生变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第一季度富国银行最大跌幅超过82%,之后两个月又暴涨79%,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股价大跌时,巴菲特仍坚信富国银行的抗压能力,认为它必能稳步走出危机,只是无法准确预估其重振雄风的时间。凭着对公司内在价值的确信,巴菲特又低价增持1236万股,占总比例的43%,随即在接下来的股市回潮中大赚特赚。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其变动周期、幅度及频率等具体信息是很难预测的,即使你投资的是一只优秀股票,也需要承受其短期波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但是有风险的地方同时也存在机遇。那些能抵抗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投资者,就已具备了成功投资的一项基本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 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本杰明·格雷厄姆
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告诉过自己的学生巴菲特:投资股票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该放在股票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上。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动机比外在表现更能确定购买证券是投资还是投机;内在价值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公司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因此巴菲特并不跑出去打听消息,他只是待在家中,埋头于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项工作,那就是寻找股价严重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成长股,然后将其买进,等待股价攀升。这就是巴菲特屡试不爽的投资秘诀。
下面我们通过美国期货市场著名的投资大师迈克尔·马加斯的早期失败投资经历,来加深对这一股市投资风险管理观念的理解。
迈克尔·马加斯是美国著名的期货投资大师,其管理的账户净值仅在10年间就增长了2500倍,让世人为之侧目。迈克尔·马加斯早年就深爱期货投资交易,但他的早期交易经历却令人沮丧,一而再、再而三地亏得一败涂地,以爆仓离场。
有一次,他将自己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3万美元加上向母亲借来的2万美元,一股脑地投入粟米期货合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迈克尔·马加斯认为植物枯萎病可能再次出现,从而令粟米歉收。把全部资金投入其中之后,迈克尔·马加斯觉得自己可以坐等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收获了。
一开始,市场波动并不大。但有一天,《华尔街日报》忽然刊登出头条消息:“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可以发现更多的植物枯萎病”,尖刻地讥讽了期货市场的投机心理。结果当日开市后粟米价格直线下跌,迅速跌停。
迈克尔·马加斯目睹着价格狂泻,在经纪行呆若木鸡,全然无法接受期价大跌的现实。此次交易后,5万美元最终仅剩8000美元,迈克尔·马加斯损失惨重。
投资失败的迈克尔·马加斯一无所有,于是加入一间期货公司,任职资料员。但他死性不改,又向母亲、兄弟及女友借贷,并且在其他期货公司开户买卖,谁知道借来的本钱再一次被输得一干二净。
迈克尔·马加斯从失败经历得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切忌孤注一掷。他认为自己的交易实际上从头错到底,第一,不明白买卖的原则;第二,缺乏资金管理,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直至1971年10月,迈克尔·马加斯遇到名师,强化了风险意识,这才走出长期失败的困境。
此后,资金管理成了迈克尔·马加斯首要的原则,在管理基金交易的过程中他加倍小心。他为自己定下作战戒律:每次买卖只准输掉总资金的5%。
迈克尔·马加斯认为入市之前定下止损的指标非常重要,所有入市的头寸都要有最大损失的心理底线,一旦达到这个底线,就要迅速离市;遇到入市失利,手上合约呈现账面亏损,对后市感到迷茫的时候,需要先行平仓离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同时给自己时间以使神智清醒。
从迈克尔·马加斯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忽视风险的早期投资生涯对其交易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孤注一掷、盲目交易的惨痛教训后,风险控制意识才深入迈克尔·马加斯交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时,迈克尔·马加斯才开始了“投资奇才”的辉煌之路。
不能孤注一掷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切记千万不能孤注一掷。
--索罗斯
索罗斯的金融战斗史充满着霸气和赌性,以至于很多人在被其镇住之余,都把索罗斯的成功归因于“赌赢了”,认为他只是得到了命运女神的特别眷顾而已。一旦他赌输了,也会变成穷光蛋一个。
但很少人会问,索罗斯在高风险的投资界以风险最高的策略冒险,为何还总是能获胜?其基础到底是什么?
其实,索罗斯在冒险之前,早就下过工夫研究了股市,评估过风险,他的冒险并不是不经安全考量的。他虽然时常豪赌,但绝不会财大气粗地拿巨资到处作战。
索罗斯从事的大部分是融资,但他并非疯狂地一味运用融资操作,他非常了解融资的风险。量子基金把净值投资于股票市场,而将融资的部分投资于股指期货、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上。这样一来,万一发生追缴保证金的情况,他就能避免灾难式的崩盘。
1987年,当全球股市即将崩盘时,索罗斯断定大崩盘会从日本开始,然后才是美国股市。因此,索罗斯放空了日本市场。但事与愿违,日本市场反而走高,索罗斯损失惨重。
索罗斯并没有执著于自己的判断,他的原则是:先求生存,再求致富。因此,他赶紧认赔出场。
这次投资虽然失败了,但索罗斯的基金当年仍有14%的盈余,这也为他日后的大战留下了筹码。试想,如果索罗斯执迷不悟,抱住错误的投资不放,那还会有后来赫赫有名的“金融杀手”索罗斯吗?
索罗斯的确是个爱好冒险的人,据说危险能给他以刺激,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市场。但他绝不会喜欢危险把自己吞没,因此他看重风险控制。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一代金融大鳄。
风险所在,机遇相随。索罗斯沉迷于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他有过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他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匆匆过客,而是创造了投资界的一个传奇。人们在他的传奇中看到的不仅有难以企及的辉煌、痛心疾首的失败、令人窒息的危险、引人惊叹的化险为夷,还有鹰隼一样敏锐的眼光、科学家一样理性的分析能力、兵法家一样高超的时机把握能力。而最重要也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一点却是,他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善于保护自己的能力。
索罗斯曾说:“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切记千万不能孤注一掷。”走钢丝的游戏是杂技能人玩的,而不是投资者可以玩的。如果你在股市中玩这样的游戏,那么总有一天你会从高空中摔下来。
当然,索罗斯也说过:“我决不会冒那种能把自己毁掉的风险,但也永远不会在有利可图时游手好闲地站在一旁。”在有利可图时,承担风险当然是无可指责的,毕竟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所以不要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但同时也要记住别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