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生态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是指对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城市居民生存、生活与社交环境的管理。传统的城市管理只把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管理对象,而把自然生态系统排除在外;只注重管理的经济目标,而排除生态目标;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其结果是导致城市经济系统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不断弱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而影响甚至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城市生态管理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人的一切活动是在一定的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城市居民经济社会活动的唯一载体,其存在和运行的状况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因此,城市生态管理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管理,而且以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为对象。由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系统,以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存在为基本特征,因此,现代城市生态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是直接对经济系统的管理和通过经济系统的作用,间接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是二者的统一。它的客观依据是同时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客观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作用,其基本任务是实现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双重管理目标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也称自然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它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和种类。从其存在的具体形态看,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形式;从其使用后是否可以再生来看,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从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上看,生态资源包括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提供环境条件两大方面。一切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都是由生态资源所组成的,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的生命要素和光、土、水、气、矿物质等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经济系统要素。城市生态资源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性的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生态资源绝大部分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所以人们既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又要节约和保护生态资源。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矛盾的统一,在城市生态经济管理中,应自觉地节约、替代和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生态资源。
(三)重视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经济管理
在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具有主导作用。人对这个系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表现在正的方面,能够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相协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负的方面,能够破坏两者的协调,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当今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错误的经济思想与决策以及行为所造成的。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这是城市生态系统同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区别。因此,城市生态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对人本身经济与社会行为的管理。故需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经济意识,树立生态与经济双重存在、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视资源的节约、合理利用,采取正确的经济行为。
(四)搞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管理
城市政府与居民为了生产和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信、电气、煤气、供水排水系统以及医疗、文教、游览、文化、体育等城市设施。这样,就使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除具有阳光、空气、水、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大量加进了人工环境的成分。这些人工环境又同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结合成一体,而这些人工环境因素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造成大量的建筑群、道路的出现,减少了绿色植物;砖瓦、水泥等人工材料的覆盖,改变了地面辐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特征,从而影响了城市大气的物理状况和城市气候,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因此,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要保持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积极的生态平衡。创造清洁、优美、宁静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加强生态管理外,还必须全面进行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治与更新,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四、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它的性质和特点与现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概念,可以说是相同的。按照中国现行的部门管理分工,城市的基础设施或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通信等城市公用行业,城市道路、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照明等市政工程,城市市容、公共场所保洁、垃圾和粪便清运处理、公共厕所等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城市园林、绿化等园林绿化业。
由此可见,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除了电力、邮电、对外交通运输(铁路、航空港、港口)等设施外,其他基础设施均包括在现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范围之内,现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主体部分。因此,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同现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城市生产、居民生活提供公共的物质和劳务服务。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一般原则是:
(一)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相平衡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既是政府支持的公益性行业,具有社会化服务性质,也是市场化经营的企业。对于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必须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相平衡。世界各国和地区较为普遍采取的城市基础设施总体管理策略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特征,在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和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目标之间,选择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一方面不能忽视城市社会公众利益而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企业经济利益而过分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过分强调企业经济利益,则公众利益必然受到损害,甚至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过分强调社会公众利益,则城市政府必将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许多城市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强化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能,建立更为规范、合理的价格以及产品与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制定更为灵活、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功能,从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补贴额度。
(二)根据经济属性分类经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涉及众多行业,虽然整体上有很强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特征,但是具体到每个项目,甚至同一个项目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其经济属性的主导方面或者侧重点则并不完全相同。因而,需根据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共物品”特征的强弱,采取灵活的分类经营管理。一般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物品特征突出的非经营性设施和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性设施两大类。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设施,大体等同于普通的商品,政府的干预基本上是与政府对普通商品的干预行为相同;而对于公共物品特征强烈的非经营设施,其资金投入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渠道解决,政府以直接经营兴办方式或以国家控股的方式,保持对这类设施经营管理的强有力的控制权。中国城市基本上也是采取类似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经营管理,改变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
(三)实施“受益者负担”的有偿使用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均以纯福利的方式无偿提供。从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经营管理情况看,除了城市防灾设施与生态环境设施等因产品和服务近乎纯公共物品而由政府负担、免费提供外,其余大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均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即依据“受益者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以维持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一般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定价均低于或等于该项设施的生产经营成本,不足部分或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由政府财政性资金予以补贴。但也有相反情况,即政府定价高于生产经营成本,甚至具有相当高的垄断经营利润,这通常是基于以下因素:一是保护资源或环境,限制过度消费。例如,以较高的水价,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等。二是在收益能力强的项目上筹集资金,用以弥补其他收益能力弱的项目建设和周转资金的不足。三是在项目建设的初期,临时采用高定价满足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加快资金的偿还和回收。
五、现代城市的危机管理
现代城市危机管理是现代城市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现代城市危机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大规模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台风等;二是重特大事故,包括交通(航空、水上、陆路)事故、火灾、爆炸、剧毒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大规模人群感染等;三是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因素交互作用下由于人的错误行为而造成的重大事件,包括群体性冲突或骚乱等;四是恐怖主义行为、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而导致的恐慌等;五是由战争导致的危机,这是最高形态的危机。现代城市危机管理主要是应对处理管理的事件,确定管理的原则,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与完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将危机所引发的危害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城市危机管理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1.研究危机发生机理。例如,对于传染病,要寻找致病的病毒或细菌,确定疾病传播方式和途径,提出可能的预防方案或治疗方法。
2.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在危机出现之前,要尽可能地制定出在各种条件下处理危机的预案,作到未雨绸缪;在危机出现时,要能够果断作出决策,及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在危机之后,应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举一反三,完善危机处理方案。
3.作出危机管理的关键决策。在危机发生后,政府要尽快及时地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作出损失最小的关键决策,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真正作到不失职责、不辱使命。
(二)城市危机管理原则
1.预防原则。城市危机管理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以预防为主,全面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科学有效性。主要在于预防突发事件,防止突发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以至灾难。对可能导向公共危机的社会问题,需进行先期监测、先期反应,在有条件情况下,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作出预警。
2.应急原则。它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效原则。一是政府必须制定以突发性事件为对象的危机管理预案、措施和办法,体现应急性,针对突发性进行特殊管理,而不是一般的日常管理;二是对已发生的危机必须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包括迅速到达危机现场,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迅速上报危机信息,以及迅速调集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原则不仅能增强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而且还能带来较好的管理时效。
3.全局原则。处理公共危机,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得为了维护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故在制定危机预案和处理公共危机时,必须通盘考虑,注重关联性和完全性,在处理过程中作到各运作环节无缝隙和各应对措施无遗漏,对危机管理要作到统一领导,参与的各部门和组织之间要相互协调与密切合作。
4.真实原则。危机管理一定要作到实事求是。对危机的发生、危机的进展、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的处置要如实报告,包括公开报告。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因此,政府必须迅速作出有效反应。对危机的瞒报、谎报和拖报,不仅会延误甚至会丧失应对处置危机的有效时机,造成更大的危害和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会导致谎言流散、人心不安和社会恐慌,损害政府的诚信和形象。所以,真实原则十分重要,任何对真实性的损害,都会直接危及政府对危机管理的妥善处理。
(三)构建危机管理体制
1.城市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突发事件或危机,具有快速形成、快速扩散、社会冲击力强等特点,因此,必须事先建立应急责任机制、危机管理立法、应急规划和预案,从战略高度上宏观把握危机管理的主动权。
2.建立健全危机监测与预警社会信息系统。城市危机是一种社会危机,为此各级城市政府均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并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对各自危险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体系和危险源数据库,进行分级管理。特别是要形成监控信息管理网络,预防重大或特大事故的发生。在危机事故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作到指挥调度有力、及时灵活、上下沟通,确保重要决策在第一线能迅速得到贯彻与落实。
3.提高安全意识和对危机管理的责任心。社会安全意识和文明程度,决定了城市对危机管理的对应能力和效率。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全民安全文明教育和危机教育,普及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要使全体民众都能认识到解决城市危机,不单是政府的责任,而且是每一个市民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责任,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危机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救活动,降低危机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和管理成本。
4.城市危机管理要成为可持续性的管理。现代城市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长远防范规划,从城市社会和居民的发展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城市危机管理不仅要考虑应急的需要,而且要兼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应建立权威性、固定的城市危机管理机构,研究、预测和处理城市危机的有关重大问题。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城市危机的出现会越来越多,形成多发期,而且危机管理的内容和手段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加强城市危机管理和研究,对城市发展而言,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