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218300000006

第6章 城市起源与发展(2)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起源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追溯城市的历史必须“从已经充分了解了的那些城市建筑和城市功能开始,一直回溯到其最早的形态,不论这些形态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上距业已被发现的第一批人类文化丘有多么遥远。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小村落、圣祠和村镇;而在村庄之前则早已有了宿营地、贮物场、洞穴及石冢;而在所有这些形式产生之前则早已有了某些社会生活倾向——这显然是人类同许多其他动物物种所共有的倾向。”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城市起源追溯到人类的生物性——如同动物中的蚁类群居、鸟类筑巢一样,人类也有这种群居的本性。把城市看成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这是从广义上探究城市的起源。但是,城市的起源毕竟与人类的居住历史不同,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是有差异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人们依靠狩猎、围猎、捕鱼、采集野果为生,过着穴居、树居(巢居)的生活。这时,还没有产生城市的条件。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的演进过程,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早期的城市深深扎根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考察古代城市,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往往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建城。城市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历程上的一块里程碑。“城市文明是创造与控制的奇妙综合,是扬与抑、张与弛的奇异综合——城市从起源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注意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由此可见,城市的产生本身就是一场文明的革命。

三、城市功能及其中心作用

城市功能主要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能。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是决定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关系着城市性质和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也是城市区别于农村、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功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经历了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由低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演变过程。

一个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其自身及周围地区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不同性质的城市除有共性的功能外,还具有不同的差异性。现代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一般表现为具有多种功能。这是缘于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城市的社会生活内容越来越复杂化,造成城市功能向高级阶段发展。

城市功能大体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分类:

1.城市的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城市的共性的均须具备的功能。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历史长短以及地理位置如何,概莫能外。如城市的载体功能,即为城市居民进行各种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城市的经济功能,任何城市都必须具备,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功能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信息、科技、金融、商业、运输等功能;城市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城市人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等,上述功能是所有城市均不可缺少的。但相对城市的特殊功能而言,却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的,而是某一城市所特有的。如由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海滨城市、边境城市、石油城市、煤炭城市、林业城市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功能。

2.城市的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城市所起的主要作用。如在前工业社会,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依附其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则成为主要功能,政治功能要为经济功能服务。城市的主要功能反映城市的性质,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辅助功能是指城市的非主要功能,是保证主要功能发挥作用的。城市的辅助功能不是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功能,如城市的教育功能就是十分重要的功能,但它又不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城市的主要功能和非主要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城市要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必须坚持功能多元化,而且主要功能与非主要功能要相互配合,不能单一化。例如,有的城市单纯重视经济功能,而忽视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环境等功能,最终会导致城市畸形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

不同的城市功能决定着城市的中心作用。当今现代城市中心作用的定位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1.政治中心作用。城市一般都是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政治、社会团体的所在地,从而成为所辖区域的政治中心。城市利用了快捷的交通与信息传递等便利条件,集中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与政治活动。世界上有些名城就是以政治中心作用而定位,它们往往是国际性组织所在地或国家的首都。如瑞士的日内瓦,云集了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国际电讯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等两百多个国际机构,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就设有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和数百个国际机构,因而有“欧洲首都”之称。

2.经济中心作用。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和企业,因而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中心。城市以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大量的就业机会、先进的科技文化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繁荣的文明成果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并且以其知识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以及人才优势等对一定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所以,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不同等级区域内的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发挥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特大城市和经济特区还起着向世界辐射及极核作用。

3.文化中心作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决定了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活动,并不断地创新产生新的文化艺术思想、新的科技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有的城市因具有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或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潮流而地位显赫,起着独特的文化中心作用。如中国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是吸引世界游人最突出的艺术珍宝。

4.交通中心作用。城市一般位于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有的中心城市更处于交通枢纽。依托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其所在地区与全国乃至世界有效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交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5.社会中心作用。城市有极强的社会功能,尤其是一些以多种宗教并列或一种宗教著称的城市,社会中心或宗教中心的作用则更显突出。如耶路撒冷,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位一体的圣地,由于其历史地位特殊,联合国于1947年决议设定其为国际城市。再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和观光者以近百万计,数倍于本城居民。

城市的中心作用既是其功能的表现,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节远古城市

城市大约出现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据说在距今2.5万至4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基本体质的进化形式基本形成。约距今1.5万年前,也就是到了中石器时期,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人类有了比较充足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有了比较稳定的居住小村落。人类除捕食蚌类和鱼类外,也种植块茎作物,并开始垦地种田、饲养家畜、家禽、种植果树等。约距今1万年或1.2万年前,人类学会了有组织地采集和播种某些禾本科植物的种子,驯化一些动物,开始利用牛、羊还有驴和马等。这时,人类的食物来源、拖运能力和集体流动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突出的变化:一是由四处游动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居民点,有了稳定的永久化村落;二是由完全听任自然力的支配到已能预见并控制某些自然力。对自然界生长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采取,而是有鉴别地挑选、培育,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开来;三是出现了各种石制和陶制的贮存及保管的容器,如瓶、罐、桶、箱、水池和谷囤等。

后来,由于制造技术的进步,金属工具完全代替了石器工具,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开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也出现了货币,它体现着自然状态的“市”的功能。随之就产生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层。随着工商业的出现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和手工业者不同于农民,他们完全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他们自己固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居民点,由此逐渐形成了早期城市的最初雏形。

据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考古学家发现,那里堆积有从中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晚期厚达17层的文化层,遗址范围达4万平方米。《圣经》称之为“棕榈之城”,曾繁荣一时。从第17层发现围绕居住址有厚1.5米、高9米的围墙,并有瞭望塔,居住有约2000人。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实质上扩展到地球这个星球的所有可居住地区,包括美洲和澳洲。巴勒斯坦的耶利城,是公元前7000年出现的。在埃及,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的古城。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发展成了小集镇和城市。对这一变化,有人称之为“城市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确定一个地方是否为城市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居民的谋生方式。

人类文明分别诞生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不同的地区,逐步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等)、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等四大古代文明中心。古代的早期城市绝大部分产生在北纬30°~40°之间的一些大河流域和沿海地区。这些地方气候温和、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成为最早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因而也就成为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区。城市形成中的地理因素,虽然不是主要的,但至今仍有它一定的意义和作用。远古城市,除中国的城市外,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一、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为美索不达米亚,南为巴比伦尼亚。在古代,这个地区曾先后为苏美尔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所统治。

早在公元前4300年以后,苏美尔人开始了城市生活。公元前4000—前3000年时,两河流域一带出现了城市,建立了城邦。公元前2300年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不少城市。这些城市是建在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公社中心。经考古发掘,在乌尔等地发现了几十个有着各自城市中心的农村公社,其中最著名的叫乌尔城,它位于现巴格达市东南300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建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是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城市遗址。该城呈卵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城中央建有高耸的有阶梯的金字塔形建筑物及帝王宫殿和城寨。在这里可监视奴隶耕作劳动。城寨四周有围起来的外墙,外面是市郊农业地带。供奉诸神的神庙主宰了早期的“城市轮廓”。乌尔的南那月神神庙是最早的神庙之一,此庙70英尺高,可俯视美索不达米亚辽阔的地域。神庙在早期为苏美尔城市文明居支配地位的“内城”。神庙建筑也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商业发展,起到“购物中心”的作用。

一度拥有25万人口的巴比伦古城,全称为“巴比—伊拉尼”(Mabi ilani),喻意为诸神于此处降临大地的“众神之门”。据历史记载,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首领苏木阿布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南部地区,建立了盛极一时的中央集权王国。当时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就刻在首都巴比伦城里的一根黑色玄武岩圆柱上。汉穆拉比死后,巴比伦屡遭外族入侵,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那波勃来萨领导下,建起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萋萋芳草之下了。后经考证,巴比伦城遗址位于距今巴格达南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

巴比伦古代遗址上最触目惊心之处,是一个个挖走了砖块的深坑。最大的一个坑呈正方形,下面积着地下水。考古学家考证,这里就是巴别通天塔的基址。巴比伦古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西拿基立攻占巴比伦时就被破坏了。重建的巴别通天塔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完成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通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通天塔旁边的一座神庙里,曾发现过一块刻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60年游览巴比伦城时描述已经荒弃的巴别通天塔的古碑。碑文记载说,巴别通天塔是一座实心主塔,一弗隆(约201米)见方。上面一共有8层。外缘有一条螺旋形梯道,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在塔梯的中腰地方设有座位,可以歇脚。塔顶有一座大神殿,里面有一张精致的大睡椅,铺设华丽,旁边有一张金桌子。在5000多年前,人们就能建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残迹。

公元前8世纪末,巴比伦为底格里斯河北部山地上的亚述人所征服。亚述人从底格里斯河中游的本土向外扩张,控制了从埃及北部到伊朗西部的近东,这一成就既要归功于他们的军队,也要归功于他们巧妙的行政管理和外交。他们采用的转移难以对付人口的政策,促成了人种和文化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