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也疯狂
12217100000015

第15章 反败为胜的营销术(2)

1.会员兑换国航奖励机票或奖励升舱,除本人使用外,仅能转让给会员指定的 已生效的兑奖受让人使用。

2.每名会员【包括“知音宝贝”】最多可设置8名兑奖受让人。

3.建立、变更兑奖受让人名单,将在提交申请后60天后生效。

东航里程的兑换规则为:

1.会员账户中的积分除自己使用外,在兑换航空奖励时仅能转让给会员提前指 定的、在受益人名单中状态为可以兑换的人使用。

2.每名会员最多可设置10名受益人。

3.受益人名单从建立之日起,60天后生效;当再次【当天之后】添加、修改受益人,除60天后生效外,每次还须扣减积分200点。

南航里程的兑换规则为:

1.会员最多可设置8名“奖励机票兑换受让人”,首次请尽量用满名额。

2.首次建立受让人名单,不管是否用满名额,即刻生效。

3.新增的受让人,将于新增成功90天后生效【含当天】。

几家航空公司的里程兑换规则有一个共性:障碍营销。

障碍营销的目的在于限规、限人、限数、限时以达到会员乘坐飞机最大化但使用积分最小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采用的营销手段也可以称之为“4P”:Principle、Pyramid、People、Process,即规则障碍、门槛障碍、人为障碍和流程障碍。

规则障碍营销(Principle)首先要制定障碍规则【霸王条款】,它必须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地剥夺会员应有的权利,即会员有权将自己的里程兑让给任何人,不受时间和受让人数和人名限制的权利,方可为障碍营销提供原则支持和依据。上述航空公司的规章制度一不是出自市场行为,二不以会员为本,三不符合国际惯例。美国航空公司的里程兑让没有任何名额限制和生效时间限制,只要有票,什么时间和什么人享受兑换会员说了算。

门槛障碍营销【Pyramid】犹如一座金字塔,看似金碧辉煌却堵憋的你心慌,是将原本简单的手续复杂化,提高兑换门槛,限制灵活消费,减少方便消费,降低消费频率,以达到障碍营销。比如,要更改受让人,一要等60~90天后生效,二要被扣里程积分。请问这60~90天后生效的依据是什么呢?谁又能保证以后生效时间不会延长至120天或365天?真是无中生有,让你无可奈何。

人为障碍营销【People】是把心思心计放在如何降低服务但又让会员心服口服,抓不住把柄。比如各家航空公司都规定兑换受让人数为8~10人,似乎慷慨大方,实则愚弄会员。如果会员一次报齐受让人数,会员不用付出任何积分。但这“一夜情”之后付出的代价是无数的麻烦和不便。兑换机票给受让人本来是一件随时、随地、随心、随意的礼让行为,决定它的人数和频率应该是会员乘坐飞机的次数和贡献,让积分说话,而不是人为官僚,规定限额人数。其实航空公司心知肚明,他们并非真想限制人数,而是借此人为制造障碍让会员多乘飞机少用积分。

流程障碍营销(Process)就是规则障碍、门槛障碍和人为障碍的结果,用繁琐的手续、人数限制、更改受罚和延迟生效等让会员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服务。服务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创新,创新不是创新障碍,阻碍营销,而是创新服务内容和流程。我是美联航常旅客会员,并由此体会到对方的人性化服务,在网上用里程置换机票,流程简易,并可享受高峰期和低峰期不同里程积分兑换的优惠。如果你里程积分不够,可以从另外一个会员那里购买。或者将你的里程付出一定费用转赠给任何另外一个会员。

本来你用里程为亲朋好友兑换机票应该不受任何名额、时间、地点的限制。我的里程是坐飞机换来的,积分越多证明我贡献越大,忠诚度越高,应该享受更人性化的服务,以灵活方便为主。我的里程积分归我所有,但转让起来主动权和决定权却归航空公司所有。注册受让人数一次提名8~10位,这需要非常有想象力,要一次完成并提交完整的候选名单。如果有变化或出现新的受让人,对不起,得先删减已注册的受让人,再注册新的受让人,然后耐心等6~9个月后被注册的人才能享受此殊荣。

亚洲一些国家的航空公司也有类似的规定,限制会员兑换积分。但是,欧美航空公司鲜有此游戏规则。中国航空公司面临的抉择,是学习以人为本的欧美航空公司,还是不以人为本的亚洲航空公司?其实答案很简单,问问会员就知道了。国内近几年其他行业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障碍营销,比如各种俱乐部、会所、信用卡等都绞尽脑汁地用消费换积分作为营销手段,但在兑现积分和提供服务时却设置各种障碍。

原本的营销手段,最终却成了障碍营销。

【本文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国内资深管理顾问,前进策略董事,负责客户开发, 项目指导, 信息系统, 知识管理。】

微软“黑屏”营销

文/范亮

微软 黑屏 番茄花园网 Windows Office

“恐吓”式营销

2008年10月21日零时,微软在中国终于开始了它的“黑屏”行动。10月15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将从10月21日起同时推出两个重要更新,使用XP专业版盗版系统与Office XP、Office 2003、Office2007盗版软件的用户将分别遭遇电脑“黑屏”与“提醒标记”等警告。媒体猜测,微软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正版增值计划,通过“黑屏”“恐吓”盗版用户。

微软实施“黑屏”政策遭到很多人指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微软在一定程度上是盗版软件的受益者。正是盗版横行,微软的市场占有率才会那么高,占有市场的速度才会那么快。微软一开始纵容盗版,就是为了抢占市场,这是它打击竞争对手的利器。然而,这把打击竞争对手的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微软在盗版问题上一直徘徊在“打”与“纵”之间。比如,像WPS Office这样的竞争对手稍有起色时,微软对盗版高声喊打,却只见打雷不见下雨。当竞争对手日渐式微的时候,微软就要付诸行动了,因为它不用担心有谁可以抢占自己的市场。

于是,番茄花园网站便成为微软新一轮反盗版恐吓行动中“第一枪”命中的目标。2008年9月,番茄花园网站站长洪磊因使用盗版微软操作系统产品,提供免费下载盈利而锒铛入狱。与此同时,微软联合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执法部门对电子市场采取反盗版“清洗”行动。微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手段打击盗版,一时间网上提供微软产品盗版下载的服务网站明显减少,而IT卖场里自己DIY电脑的消费者,在组装好机器之后,只好抱着裸机回家,因为在风口浪尖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家想惹“麻烦”。

然而这一切只是前奏,微软的“黑屏”计划随之而来:无法通过验证的盗版XP专业版用户的电脑桌面背景每隔一小时将变成纯黑色,盗版Office用户的软件上将被永久添加视觉标记。

“硬”中带“软”

据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客户端产品商业市场总监林聪悟介绍,微软正版增值计划包括Windows和Office,通过两个途径发布,一个是微软的更新网站,一个是自动更新。

通过自动更新,用户可以选择是不是接受Windows、Office正版增值计划,只有当用户选择同意接受时,正版增值计划才会下载到用户的电脑里,然后进行验证。如果验证失败,用户会看到提示:您可能是软件盗版的受害者。而用户电脑桌面的背景会变成黑色,但是用户电脑里的程序、文件并不会受到影响,用户可以把黑色改成正常的桌面背景,但是60分钟后又会“黑屏”。微软的说法是:只有用户主动参与验证,验证才会有效。

微软的解释让很多用户不太“恐慌”,毕竟“黑屏”不像人们预想中的那么可怕。

在微软“警告”或“恐吓”的同时,当然也没有忘记给愿意使用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一个优惠的产品价格。

在“恐吓令”发出之前,微软对自己的软件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例如,Windows XP中文家庭版增值计划的市场零售价为每套960元,Windows XP中文专业版增值计划的市场零售价为每套1260元。为配合Windows XP 降价,微软对Office办公软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在当当网、卓越网、360BUY上发布促销广告,Microsoft Office家庭和学生版每套仅售199元,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低价格。

微软与北京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销售软件产品。而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软件销售服务连锁企业,是中国正版软件流通主渠道,是中国IT业最大的连锁增值服务渠道商。在互联网上,微软通过8848网站销售软件产品。此外,微软还与全国18个省、市的20多家代理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服务。微软如此精心搭建销售网络,就是给那些遭到驱赶的盗版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出口,让他们选择微软正版软件。

在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连锁店里,Windows XP和Office的销量有了明显上升,单店以前每周销售7到10套,而现在的销量上升了一倍以上。

虽说微软正版软件的销售翻了一倍以上,但由于其先前的基数很小,所以即使是成倍增长,在短期内,其绝对数量仍然不会太大。

而且,此次被微软列入降价行列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软件产品,其他软件产品的价格依然是高不可攀,例如,Windows Vista中文旗舰版的售价为每套2460元,Office2007中文专业版的售价为每套4220元。如此高昂的价格,只会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因此,一方面是“黑屏”给盗版用户带来的不便,一方面是高昂的软件产品价格,微软的“黑屏”营销究竟能收获多大的果实,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太乐观。

暴力营销:中国企业的暗黑破坏神

文/李志起

新华社 美的 DNA 海尔 张瑞敏 三鹿

2009年7月,新华社《望东方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变频乱局背后的商战推手》的署名文章。这篇文章指出,美的挑起的变频空调行业乱战,表面上看是不痛不痒的“技术口水战”,其实是国内空调行业的灾难性预兆,狼性十足的暴力营销像一股黑暗势力,在各个行业蔓延……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品牌价值,等于出卖了商业的灵魂。如果暴力营销这种黑暗势力在市场上横行无阻,欺瞒消费者,破坏竞争秩序,那么最终将会把中国企业引向歧途。

一切都在一念之差

且以美的为例。在中国空调行业,众所周知,格力一直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但美的也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家电企业,而近期这场由美的引发的“技术口水战”,却让整个空调行业硝烟四起,让美的品牌受到质疑。根源何在?我认为,一切不过是一念之差,即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抉择。

现在很多企业都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都想做行业老大,都想成为领袖型企业。但是,就像温家宝总理用国家经验告诫中国企业家时所说的那样:“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个真正的领袖型企业要领导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它必须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在经营企业之外,它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应该“以正合,以奇胜”,当企业在追求“以奇胜”时,务必不可忘记“正”才是根本。

可是,2008年,美的涉嫌用“空进空出”方式造假微波炉市场占有率,陷入“回购门”。当深圳一居民家中美的电冰箱爆炸起火,一广州消费者使用美的电磁炉出现事故,美的自始至终拒绝承认自己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加上近期美的挑起的“技术口水战”,中国空调行业陷入乱战之中……

破坏性DNA缘于企业战略缺失

为什么暴力营销的破坏性这么大?

战略是中国企业亟须补上的一课。因为战略代表了方向,是企业发展的轨道,通向企业的未来,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当然,拥有战略,意味着企业对正确的经营观念与社会责任有着深刻的理解。

如今在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未能从战略角度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这些企业看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关宏旨,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关,因此,它们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争抢市场份额,采取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甚至漠视消费者的健康、生命。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破坏性的DNA已经让企业严重变质。

与之相反,20多年前,张瑞敏挥舞铁锤砸向有质量问题的电冰箱。事实上,张瑞敏是在向海尔人、海尔电冰箱的消费者告知海尔的社会责任,海尔的血管里流淌着充满责任感和骄傲感的血液。由此,海尔受到了中国人的尊重。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其共性就是以战略为导向,习惯从战略角度看待经营问题,比如在战略指引下设立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海尔、格力、美的、格兰仕等在中国已经发展壮大的企业,它们更应该重视企业战略,重视在战略之下进行布局和采取行动,确保企业做强做大。

罪在品牌根基薄弱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无论是大胜之“靠德”,还是大企业之“做人”,具体到企业经营,其实是品牌务必有内涵。

首先,是品牌与道德之关系。伟大的品牌必诞生于美好的愿望和道德心,其品牌文化多是与“靠德”和“做人”相关的。而企业奉行暴力营销,是因为企业背离了道德底线,背叛了品牌文化。浅显一点说,就是企业的品牌根基过于薄弱,缺少不可动摇的品牌内核。

为什么一些企业弃道德于不顾,唯暴力营销马首是瞻呢?因为恪守道德有时是需要额外支付成本的。比如,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一吨可以省下很大一笔钱;不掺入三聚氰胺,你就要为恪守道德多支付一大笔成本,很可能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

其次,是品牌共赢之原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广告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监管部门共同构成了市场利益的价值链条,唯有每一个价值链成员都获得应有的利益实现共赢,而不是“算计”其他价值链成员,企业的品牌才能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牌之间同样存在共赢关系。比如世界快餐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各自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们深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理,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是靠不正当的伎俩进行恶意攻击,也没有以“价格战”抢夺市场,而是通过比拼服务、比拼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在市场上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