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湘家族:民国四川第一家
12213600000001

第1章 天府豪门

大悲之后,刘氏家族在四川崛起考察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能给人许多启迪,它往往会让你叹服命运奇妙,造化弄人。

譬如说,这个被人称做“四川民国第一家”的刘氏家族,像忽然划破天空的闪电,在民国年间的天空中撕开了一条口子,其耀眼的光芒令人震颤;可是闪电划过之后,梦幻般的家族兴盛景象倏忽消散,以至于人们忆起若干年前那一片耀眼的光亮时,甚至会怀疑是否曾真实存在过,这个家族的后代们,也很难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再度辉煌。

那么,刘氏家族崛起之前,是否有过什么蛛丝马迹?

如果细心探寻考究,应该说是有的。

刘姓人家祖籍在安徽徽州,明朝末年,其先祖刘觉忠入川做官,在四川雅安任同知,刘氏家族遂向西迁徙,在四川雅安定居。明朝末年战乱连绵,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杀人如麻,正在四川做官的刘觉忠一家全部惨遭杀戮,只剩下一个儿子侥幸逃脱。回忆血洗成河的那个夜晚,他仍然心惊胆战,不寒而栗。这之后,此人一直隐名埋姓,逃到四川名山县,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

到了刘氏入川后的第五代(时间大约在乾隆年间),这个家族才又重新慢慢崛起,像熬过了寒冬的迎春花,终于绽放出了第一抹金黄。按照族谱,这支刘氏族谱的排行是“应朝伯汉绪,仕宗公文元;世德承光玉,守家祝国繁”。最先露出那一抹金黄的是“宗”字辈。

说到刘氏家族的发迹,与四川大邑县安仁乡的关系密不可分。

先是有个人叫刘应良,单枪匹马来到大邑县安仁乡落户。此人即为那个隐名埋姓者的后裔。他就像美国西部电影中的那些流浪汉淘金者,怀揣着梦想期盼在此扎根,创出一番基业。乡亲们热情接纳了这个看上去老实腼腆的外乡人。乡亲们没有料到,若干年后,就是这个名叫刘应良的人,他的后代们,使地处偏远的安仁乡在神州大地上名声大振。

刘应良只有一个独子,叫刘朝怀。因为家境穷,也因为是外乡人,刘家当时在安仁乡没有什么地位。乡里大多数人姓胡,连地名也叫做下场口胡子墩。刘朝怀到了婚配的年龄,邻乡的媒婆上门提亲,介绍的对象是胡荣贵的独生女儿。女方的家境条件不错,其父胡荣贵是小有名气的一位乡绅,很体面的一个人物。这样的人家,配外乡人刘应良之子刘朝怀,当然是美事一桩。但是有一条,刘朝怀是去“入赘”,通俗的说法叫做“倒插门”。这样的事在那个时代是件耻辱的事,有点让人抬不起头的意思。年纪轻轻的刘朝怀大气豁达,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这些,打点起简单的行装,骑着一头毛驴来到了女方家中。

隔了若干年来回头看,刘朝怀当年的那次“入赘”,堪称刘氏家族的一场壮举。

刘朝怀“入赘”后不久,其妻生了儿子刘芳伯。此后刘氏家族渐趋兴旺,刘芳伯的孙子刘智,曾孙刘仕识,都是安仁乡响当当的人物。再下一辈即是“宗”字辈,更是把刘氏家族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宗”字辈中,老二刘宗英考中秀才,成为乡间轰动一时的新闻。刘宗英骑着大洋马、披挂红绶带,胸前戴朵大红花,游乡串村,颇为风光。在乡亲们眼中看来,刘家老二算是光宗耀祖了,因此他们把与刘宗英同辈的几兄弟一律都称之为“秀才”。接下来,刘家老六刘宗贤也考中了秀才。

为刘氏家族最初赢得荣耀的,就是“六秀才”刘宗贤。

此人年轻时刻苦攻读,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为祖宗先辈争光。遗憾的是,他最后没有中举。尽管如此,在当时还很偏僻落后的安仁乡,已经是最有学问的一位人物了,成为地方上的名士,被族中推举为族长,受到当地乡亲们的敬重。据说,当时刘姓族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争端,或者有什么重大庆典,都得请刘宗贤前往主持。刘宗贤为人也以刚毅果敢著称,公正无私,每遇争端,往往一言而决。久而久之,刘宗贤的名声传遍大邑县,远近的人们称他为“生佛”。

更为有意思的是,经过几代人的生息繁衍,刘氏家族在安仁乡这块土地上迅速兴盛起来。而胡氏家族却人丁不旺,有的人家几代单传,有的人家只生女不生男,有的人家甚至没有生下后代。此消彼长,刘氏家族风头大大盖过了胡氏家族。大概是在刘宗贤这一代人手里,将当地叫了几百年的地名“胡子墩”改成了“刘子墩”。从此,大邑安仁刘氏这一系人脉走出了低谷。他们异地突起,后代中诞生了几个震动过民国史的人物。

刘宗贤娶妻陈氏。结婚后,有三个儿子。

老大刘公晶,被刘宗贤夫妻俩寄予厚望,可惜此人是个只会用功苦读书的书呆子,直到40多岁才考取贡生。他是一个老学究,身上有浓郁的迂腐气,分家得到的田地即使荒废成了满地荒草,他也无心顾及,仍然整天抱着圣贤书苦读。遗憾的是,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这位迂夫子,此后再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刘公晶仅有一个独子,名叫刘文中,从小对父亲死读书颇多不满,以至于长大后对读书抱有极大的成见,即使父亲揪着他的耳朵,将他反锁在房间里让他读书,他也对四书五经毫无兴趣。这样的后代,其结局可想而知,长大后只得在田间度日,守着几坨黄泥巴度过一生。刘文中有四个儿子,名为刘元毕、刘元争、刘元玉、刘元都。此后也都默默无闻。

老二刘公敬,字玉麟,与老大恰恰相反,提到读书他就头痛。此人自幼爱舞枪弄棒,好勇斗胜,性格刚强得像团烈火,无论做什么,都是大大咧咧的派头。身体素质也好得出奇,长得五大三粗,臂力过人。此人曾参加过武状元的考试,几项成绩都顺利过关,据说因为没有给考官送礼,最后被刷下来了。不过,后来他还是考中了武秀才。刘公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文刚、刘文郁、刘文福、刘文礼。其中,又以长子刘文刚一支最为兴旺。刘文刚专营贩谷生意,后来发展到有水田40余亩。刘文刚也有三子,老大刘元勋,老二刘元树,老三刘元聪。刘元勋后改名刘湘,是民国四川著名军阀人物。

老三刘公赞,字化堂。这人既不同于大哥刘公昌,只认一心死读圣贤书;又不同于二哥刘公敬,身若铁塔,孔武过人。他的处世哲学是经世致用,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里都充满了务实求变的精神。此人不满足于耕种自家的40多亩土地,还颇重视刚刚开始萌芽的乡村工业和手工业。他创办的酒作坊在方圆数十里闻名遐迩,每天清晨,人们都能看见酒坊主人刘公赞勤劳的身影;夜色很深了,酒坊的灯光仍然没有熄灭,远近的乡亲们依稀能听见雇工们劳作时低沉的号子声。刘公赞有六个儿子,分别是刘文渊、刘文运、刘文昭、刘文成、刘文彩、刘文辉。

水碾坊·酒坊·安仁乡的古老记忆从刘宗贤这里开始,刘氏家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前面说过,刘宗贤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刘公晶、刘公敬、刘公赞。三个儿子长大后,组成了三个小家庭,这时候刘家的核心人物仍然是刘宗贤。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三个儿子各自又有了后代,刘家的人丁越来越多。此时,由刘宗贤主持了一次分家。刘宗贤将140多亩水田分成了三份,每个儿子分到40多亩水田。

而刘宗贤最为得意的,是他壮年时建造的座落在小河边的水碾房。

晚年的光景,他坐在水碾房里,饶有兴趣地看着河水带动风车悠悠转个不停,风车又传动大石磨和石杵舂米,河上游动着几只鸭子,洗衣的农妇一下下挥动洗衣棒,远处是金黄的油菜花和淡蓝色的炊烟。看着眼前这幅宁静祥和的图画,刘宗贤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人老了,再也不能在水碾房里劳作了。他叼着旱烟袋,在水碾房里召集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家庭会议,几句寒暄过后,老人郑重宣布,将这座水碾房馈赠给三个孙子。

这之后,河边的这座水碾房便由刘文中、刘文刚、刘文彩三人共同经营。

认真一想,老人刘宗贤的这次馈赠还真有不少道理。

首先,这三个孙子分别出自三房。刘文中是长房刘公晶的独子,自然没有话说;刘文刚是二房刘公敬的长子,也没有任何问题;刘文彩是三房刘公赞的第五子,馈赠财产的水碾房有他一份,其道理既复杂也简单。原来,刘公赞的六个儿子中,老大刘文渊酷爱读书,后来考中秀才,出仕为官,最后曾当上了四川省谘议局议员、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老二刘文运,为人忠厚善良,但缺乏经商头脑;老三刘文昭,出生时腿有点残疾,下田干活不便,就让他学习裁缝,伏案缝纫;老四刘文成,父亲刘公赞让他在经营酿酒作坊;老六刘文辉年龄尚小,且刘公赞认为他又是块读书的料子。这么一排算下来,刘公赞这一房中唯有老五刘文彩最为合适,既有资格又有经商头脑。因此,老太爷刘宗贤给三个孙子馈赠那座水碾房,能看出这位刘老太爷的眼光以及他的精明。

除了刘老太爷留下的那座水碾房外,早年的刘氏家族还有座酿酒作坊值得一提。

这座酿酒作坊,是刘宗贤的三儿子刘公赞创建起来的。刘公赞性格质朴,除了热心农田里的活路外,也经常到乡镇上的茶馆听说书摆龙门阵,人生视野比较开阔。据大邑县志载,他“喜近文士,遇乡里贤达,敬礼尤挚。诸子成立,各命以职,某也耕,某也读,孽孽焉不稍纵逸。”大儿子刘文渊书读得好,就命他当诸弟的老师,督促诸弟学文化知识。而刘公赞自己,则请人设计建造了这座酿酒作坊,建成后交给四儿子刘文成管理。

水碾房和酒坊,成了刘氏家族荣耀的一个象征,也成了安仁乡的一道风景。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创业,刘氏家族已经从外来户跃升成了当地颇有名声的地主。民国时期的四川,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偏低,而人口又在不断地大量增添,对土地的依赖成为许多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观念。像刘家这样既有土地田产,又有水碾房和酒坊等现代手工业作坊的大户,自然是安仁乡一带的乡民们羡慕的对象。至今在大邑安仁,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回忆起童年,依然禁不住感叹不已,言语和目光间流露出些许羡慕。

大家更没料到,民国初年,天下风云大变,刘氏家族从地主之家忽然摇身一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军阀之家。

刘湘:走出黄土地的刘家第一人改变刘氏家族的命运,要从刘湘这个人说起。

刘湘(1890-1938),原名刘元勋,字甫澄,是刘公敬的长孙,刘文刚的长子。其祖刘公敬字鉴堂,绰号刘刚子,人称“刚子老太爷”。其父刘文刚是个颇有能耐的乡村地主兼商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复合型人才”。除了租种40多亩水田外,另外和刘文中、刘文彩合伙经营刘老太爷馈赠的水碾房,平时还做点其他生意,比如说贩苞谷,收获季节将农家丰收的苞谷低价收进,屯积一段时间后再加价售出,从中做差价,赚取利润。

少年时的刘湘在读书之余,经常帮助其父推车运送谷米。看上去刘湘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总是习惯于做份内的事情,每次都能中规中矩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但是很少有什么创意。从他幼时的许多表现来看,没有人会想到此人以后会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军阀。

幼年时期,刘湘在乡间私塾读书,后于1904年考入大邑县立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了三年,然后回乡务农。1909年,刘湘刚满19岁,就在父亲的催促下完成了个人的终身大事。女方是大邑县苏场周裁缝的女儿,名叫周玉书。这个女子没有什么文化,却非常有个性,性格泼辣,办事风风火火,敢于直言也勇于任事。细观刘湘的一部发迹史,周玉书功不可没,后面的章节会专门提到,此处不叙。

清朝末年战事连绵不断,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等。每次失败的战争后,都要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灾难接着灾难,清政府像是风雨中飘摇的一只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废除科举考试,设立文武学堂,编练新军等积极建议。一时间,新型学堂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上冒了出来。仅四川成都市一地,就办起了十几座私立法政学校。

1902年,岑春煊任四川总督,创办武备学堂,训练新军干部。大邑一县即有刘成勋、陈洪范、杨啸谷、张成孝及王毅等五人考入该学堂,这成了那年轰动大邑县的一桩大事。刘湘当时才12岁,人生的知识面刚刚混沌初开,毫无疑问,耳闻目睹了刘成勋等五人考入四川武备学堂一事,受到影响极大。到了1906年,锡良继任四川总督,从巡防军中挑选少数优秀头目并招考部分青年,成立陆军弁目队,在四川全省招生。刘湘得知消息后,背着家人偷偷去招考点川北潼川府(今三台县)报名,旋即被录取。

回到安仁,刘湘不敢对父亲刘文刚说出这桩秘密,但是父亲还是知道了。没想到的是,父亲不仅没有责怪刘湘,还对刘湘的决定深表赞同。临行前的夜晚,“刚子老太爷”专门办了几桌酒宴,请来了左邻右舍的亲友,好好热闹了一场。第二天,他亲自帮刘湘拎着行李,一直送到了县城。

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入学第二年,陆军弁目队闹了一场学潮。起因并不复杂,因为招生之初校方曾许诺,每名学生每月补助银洋15元,可是学生们入学读了三个月,补助的银洋一直没有到位。于是有人带头闹事,聚集一群青年学生到校长办公室说理,群情激愤时,有人向校长动了手,还摔了教学仪器。校长一气之下撂下挑子,辞职不干了。陆军弁目队本来就是一家私立学堂,这一来再也难以为继,只好解散了事。

刘湘并没有参加这场学潮,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的书也念不成了。经一帮同学前往总督府请愿,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亲自出面处理此事,赵总督好言好语将学生们安抚了一番,当面承诺,允许陆军弁目队的学生重新报考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刘湘报考后,再次被录取,于1908年2月进入该学堂,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陆军速成学堂里,刘湘是个低调的人,尊敬师长,和同学的关系也相处得不错。此时革命党大行其道,同盟会的触角伸入学堂,几个学生秘密参加了这个组织。有人前来游说刘湘,话刚开了个头,刘湘连连摇头,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游说者乘兴而来,失望而去,从此不再在刘湘面前谈论政治。

和刘湘同班的有个同学叫刘炳勋,其父是满清八旗军队驻成都的官员,刘湘心目中,对八旗军官既有几分景仰,又有几分好奇,于是主动和刘炳勋搞好关系,成为亲密伙伴。玩得熟了,刘湘经常去刘炳勋家,对刘炳勋的父亲尤其尊敬,深得其父好感,经常在经济上获得其父资助。这位父亲还认为刘湘为人谦虚,志存高远,让儿子以后多向刘湘学习。此后,刘炳勋果然一直追随刘湘多年,在刘湘手下担任过旅长、机关枪司令等职。

从这件小事能够看出,貌似老实本分的刘湘,对于官场结交那一套有着不同寻常的天赋。这种天赋即使不是出于遗传,也与刘氏家族的家教以及耳闻目睹父亲刘文刚行为举止的浸染有关。

刘湘从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分配到刚组建不久的新军三十三混成协(旅)六十五标(团)作见习官。六十五标的标统(团长)周道刚,字奉池,四川双流人,是一富家子弟,青少年时期曾就学于省城书院,1901年,他作为四川派出的22名首批官费留日学生之一前往日本留学,同往的同学有胡景伊、徐孝刚等。回国后在四川武备学堂担任监学和教习。辛亥革命后,叱咤风云的四川军人多出自武备学堂和其他陆军学堂,而周道刚、胡景伊、徐孝刚等自然成了他们的宗师,因此形成了一个重要派系——武备系。而后来名声大振的刘湘,此时还是周道刚手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见习官。1917年,周道刚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此人后来成为武备系的一个重要人物。

历史为刘湘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前几年有本畅销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刘湘自然不可能读过这本书,但他却深谙其中精髓。巴结长官,同样也是从细节做起。有一次,标统周道刚前来基层巡视,连队队官(连长)买了一盆鳝鱼,丢进炊事房后就去陪长官。刘湘见后,主动走进炊事房,抓起一把剪刀剐剖鳝鱼。等到队官陪同标统巡视完毕,刘湘已帮炊事员把一桌菜整好了。队官见此情景,对刘湘大生好感,在标统周道刚面前大肆夸奖了刘湘几句。

没过多久,成都要开办一期讲武堂,队官为刘湘弄到了一个名额,推荐他去学习。这样的机会相当于今天的干部培训班,是官场升迁进阶的摇篮。果然,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刘湘再回到六十五标时,被上级调任一营前队排长。辛亥革命后,四川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尹昌衡任四川都督,刘湘此时是少校差官。1912年,刘湘接替杨森为第二营营长,驻守四川泸州。从此,刘湘手中就有了一个营的武装力量。这个官衔虽说不大,却是刘湘通往大军阀之路的第一级台阶。

尽管刘湘出名之后,许多外国人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非常关注。但据早期和刘湘有过接触的几个外国人写的观察印象中说,刘湘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甚至萎靡不振,他们认为刘湘“并不是一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看起来脾气甚好而且通情达理,既无性格,也无才气”。外国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刘湘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狡猾精明,老谋深算,绝不崇尚空谈或醉心于虚构的远景。他的外貌好像一个老实沉静的商人,是一个冷静的机会主义者。另一位名叫托勒的英国人在一封发往北京的函电中写到:刘湘“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才华出众。如果说他在交谈中显得反应迟钝,这也并不过分。但他的经历使人对他的才能无可怀疑……显然,刘是一个小心谨慎、深谋远虑的人。他不醉心于采取戏剧性的政治行动,除非他看清了结局,一般他不会急于采取步骤。”小小安仁乡出了个大大的军阀世家晚清时期,由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议的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被清廷最高权力核心所认可并施行。从此,人们取得高官厚禄的唯一纽带断裂了。但是,科举考试废除了,一时却没有新的、现成的发迹途径来填补这个空白。辛亥革命前后,军事领域的种种事态发展为新的权贵们打下了基础。现代化新军建立了,各种培训新军军官的军事学堂相继开办,一种新的社会地位和通向这一地位的途径也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前,新军大权掌握在清王朝亲贵们手中。清王朝覆灭之后,那些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学生们便开始自谋出路。没有了一个现成的全国性的官阶体制可供他们拾级而上,他们只好凭借个人的武装实力来开辟一条通向权力的新道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刘湘,就是通过这条新的道路到达权力顶峰的。

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和刺激了安仁乡刘氏家族的那些后生们。紧随其后走出大邑安仁乡的,是刘湘的小六叔刘文辉。

刘文辉(1895-1976),字自乾,是刘公赞的第六个儿子。刘公赞娶妻高氏,一口气连着生了5个儿子,到生刘文辉时,高氏已经年近40岁,生产时是难产。多亏了她的二媳妇是远近闻名的接生能手,帮忙接生,总算保住了母子的安全。可是,刘文辉出生后,母亲高氏怎么也挤不出一滴奶水。碰巧他的大哥刘文渊在此前后也正好生了个女儿,大嫂的奶水充足,可以喂养两个孩子。因此后来刘家的人都说,刘文辉是他母亲所生,二嫂接生,大嫂喂养的。

晚年再次得子,刘公赞夫妇对这个宝贝儿子尤其珍爱。而刘文辉,确实也没有辜负这个家庭寄予的殷殷期望。

1908年,刘文辉长到了13岁。听说省城成都办起了陆军小学堂,专门收少年儿童,他坚决要去成都读书。平时,大哥刘文渊负责刘文辉的教育,他见六弟人小鬼大,居然异想天开要去省城读书,便极力劝阻。谁知刘文辉哭闹起来,以不吃饭相威胁。父亲刘公赞知道了,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要去成都读书。刘文辉毫不犹疑地回答:“读书将来可以当官!而且……那里还不收学费。”刘公赞一听,眼睛笑成一条缝,拍着刘文辉的后脑勺说道:“好样的,人小志气大,不愧为我刘家的后代!”

刘公赞准备了一笔盘缠,交给大儿子刘文渊,让他带着老六刘文辉去成都闯世界。因为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既无条件坐滑杆,也无条件骑马,兄弟俩只好步行。100多里山路,他们从天蒙蒙亮一直走到天黑,走到成都郊区的时候,刘文辉感到自己快要累瘫了。大哥刘文渊连拖带拽,才把他拉到青石桥南街的一家客栈里,看着房间里的那一溜通铺,刘文辉二话不说,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起来。

离考试时间还有半个月,大哥刘文渊帮助刘文辉认真复习。揭榜那天,兄弟俩早早地来到陆军小学堂门口。只见大红榜上头一名就写的是刘文辉的名字。

见六弟榜上有名,且是第一名,刘文渊放心了,他准备打道回府。临行前夜,他看见刘文辉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一封信,请大哥带回老家。在这封发黄的家书中,刘文辉用幼稚的毛笔字歪歪扭扭地写道:“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由长兄伴来成都赶考,多蒙平时长兄严教,励儿朗朗默记,此次应试,能被录取,实属幸运。尔后儿一定专心习武,以报答双亲对儿之期望,至于学校,一俟正式开学行课,将再来书禀告。敬颂福安。儿:刘文辉。1908年8月14日。”这之后,刘文辉读过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从保定军校毕业后,便开始了戎马生涯。起初是依仗比他大五岁的侄子刘湘提携,当上了一名下级军官。后来历任川军师长、国民革命军24军军长、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后来他羽翼渐丰之后便自立门户,与刘湘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合作而转向对抗。到1932年,刘氏叔侄间明争暗斗,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遂爆发了著名的“二刘大战”。

刘湘、刘文辉之战,是四川军阀400多次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后的一次混战。自1932年10月到1933年9月,前后历时近一年时间,战地绵亘川西、川北和川南数十县,纵横千余里,动用兵力20余万,当时川地大小军阀几乎全部卷入。仅战争的头3个月,刘湘的第二十一军和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就死伤6万左右,两军共耗资5000万元,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则难以数计,每天“断粮饥饿,投尸战火,哭声震天,惨不忍闻。”民国时期,大邑安仁刘家一门,不知出了多少大小官吏。把中小等级的抛开不计,言其著者,就有十多人:刘湘:历任川军总司令,省长,军长,四川善后督办,川康边务督办,四川“剿匪”总司令,川康绥靖主任及四川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开始,任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继改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刘文辉:历任四川军务帮办,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川康边防总指挥,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康省政府主席。

刘文渊:刘文辉的大哥。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四川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刘文成:刘文辉的四哥。任四川省禁烟总局会办最久,还到处开设银行。

刘文彩:刘文辉的五哥,也是刘文辉的财务总管。任川南税捐总办,兼任川南清乡司令。

刘元瑭:刘文辉的胞侄。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旅长,师长,军长。

刘元瑄:刘文辉的胞侄。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旅长,师长,军长。

刘元璋:刘文辉的胞侄。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雷、马、屏、峨屯殖司令及宁属屯殖司令。

刘元琮:刘文辉的胞侄。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旅长,师长。

刘树成:刘湘的堂弟。历任川军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师长。

周成杰:刘湘的妻弟。历任川军警卫大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师长。

刘氏家族枭雄辈出。以刘湘和刘文辉为代表,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刘氏一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