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来挑战章鱼哥
12207700000010

第10章 怎么做好体育营销?看他们!(3)

不仅如此,即便是全球经济热点事件,同样也未能逃脱阿迪王的“魔掌”,一篇题为《最新消息,阿迪王出3000万亿美元救市》的帖子为无数网友传播,即便网友知道这样一则新闻的真实性为零,但以娱乐精神面对经济危机仍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

思考:山寨营销的背后功夫

尽管我们经常说“英雄不论出身”,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出身决定命运”。晋江,这个以出产体育用品出名的“中国鞋都”,已经涌现了安踏、特步、361°、喜得龙、贵人鸟、德尔惠等数十个知名品牌。在消费者自主意识觉醒、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的营销环境中,摈弃传统的知识普及、信息灌输式的营销推广,加强与消费者互动沟通、双向交流,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从最初的一篇简简单单的网文,到随后关于阿迪王的议论、恶搞、膜拜源源不断,阿迪王将网友之间的互动运用得淋漓尽致,一个原本恶俗的品牌被无限赞美与夸大,永远都能让网友找到无穷乐趣。而这些充满创意、充满幽默、充满智慧的网文充满了喜剧元素,如同网络病毒一样,迅速地在网友之间传播,“你的阿迪王”甚至成为一句流行网络语,很多网友抱着快乐的心态看完阿迪王的帖子后,深深地记住了阿迪王品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因为认可与阿迪王相关的帖子,大多数网友也开始认可阿迪王,在哈哈一笑之后开始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也买双阿迪王“炫耀炫耀”?

很多案例告诉我们,把广告当成一场赌博,其结局往往是广告致死。衡量一个营销方式是否成功,其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达到了推广的核心目标。

所以,会玩也是一种营销境界,娱乐消费者,逗乐消费者,由此带来的“比附效应”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我们再次回顾经典营销案例时,“模仿+创新”或许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营销模式。或许正如阿迪王的广告语所说:“一切皆可改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营销如果不能因时而变,又谈何发展呢?

匹克如何在鞋都中“突围”?

文/张婷

【标签】匹克 品牌 晋江 竞争 李宁

福建泉州晋江作为中国鞋都,在全国的运动品牌中,有95%集中在这里。晋江运动品牌在全国占有的市场份额在60%以上,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泉州。

然而,匹克却是这场混战中逐渐突围的一员,在国内市场竞争的跑道上,前面是已经领先的李宁、安踏,同行的则是无数不容小觑的竞争者,匹克不仅要从原来的埋头走路改变为抬头看路,还要找准方向,将步子走得更快些。

“战国”争霸

1998年,安踏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其品牌建设走在了同行的前列。一时间,请明星做品牌代言人被晋江的运动品牌企业广泛使用,“明星+广告”成为晋江企业创牌之初都会采用的模式。

彼时的匹克采取了“商场+办事处”的模式,每年只有几千万元的营业收入,发展非常缓慢。在被安踏赶超后,匹克开始埋头苦练内功,转变落伍的营销模式,对品牌定位、营销策略、渠道策略、广告表现、公共关系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在考量过“明星+广告”模式的优缺点之后,匹克认为,虽然这一模式的泛滥使用让多数品牌的辨识度下降,但如果以鲜明的品牌特征为出发点选择代言人,依然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2年,一向致力于打造专业篮球品牌的匹克选择了刘玉栋。匹克的代言人刘玉栋在篮球场上的自信自强、受伤后的坚强复出,很好地契合了匹克的品牌理念,诠释了匹克的品牌精神,市场反映良好,匹克篮球产品的团购销量位居全国第一。由此,匹克增加了服装生产线,开始发力推广品牌。

匹克总经理许志华将目前的行业状况形象地形容为运动品牌的“战国”争霸。他认为,1998年至2002年是整个行业的萌芽期,2003年至2004年是成长期,目前整个行业在品牌意识、营销、人力资源、终端、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正逐渐进入成熟期。如今各大品牌在市场上对于资源的争夺可以说是短兵相接,常常是几家企业的经销商为了竞争一个店面而各出奇招。

突围困局

闽商与浙商不同,地域特点造就了各自商圈的特色。浙商与政府关系密切,容易抱团,眼光更长远,更善于从外部完善资源配置,在内部形成联合体,最终达成多方共赢。而闽商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彼此的广告战、价格战、明星战硝烟四起,内部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市场困局中,认识和理解市场,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品牌突围的关键。”匹克总经理许志华说,“匹克是国内篮球装备第一品牌。在篮球运动领域,匹克根扎得很深。”业内专家曾对国内运动用品市场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品牌市场可以用金字塔来比喻:国际大品牌是从塔尖位置、从高端市场做起,高度专业化,它们是以高端带动低端;国内的品牌则是从塔底往上走,努力去靠近高端。

李宁作为国内运动品牌的老大,在品牌影响力、美誉度、终端表现等方面拥有优势。安踏则具有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特点,对市场理解深、反应快,终端也非常具有竞争力。李宁的价位相对较高,安踏的价位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并且它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发展的潜力很大。相对于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匹克也有自己的优势:在篮球领域浸润的时间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年篮球运动装备的生产、销售奠定了其国内篮球运动专家的地位。另一方面,2005年匹克第二代掌门人许志华提出国际化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地将国际化置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中。、

在群雄并起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后,企业如何保持品牌持续的竞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匹克品牌经理胡立仲介绍,匹克的策略仍然是在篮球领域深耕细作,匹克的品牌特征必须要有差异化,且一定要有领先、领导行业的地方。在加强体育营销的大范畴下,匹克在选择代言人、俱乐部或赛事时,都是以品牌定位并结合推广产品的领域作为落脚点的。

“匹克模式”开创国际化道路

早在2005年,匹克就走出了独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在业内形成了口碑颇佳的“匹克模式”,并在随后的两年多里不断完善这一模式。赞助火箭队主场,成为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赞助澳大利亚国家男、女篮球队;进入亚洲级别最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场;成为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战略合作伙伴;签约美国梦七队著名球星肖恩·巴蒂尔,成为第一个签约美国梦七队球员的中国运动品牌;赞助伊拉克国家队出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签约伊拉克国足在足球领域进行背书……匹克的国际化步伐每一步都走得掷地有声。

黄明胜指出,匹克的国外知名度高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一优势要向国内消费者传达,无论是国外消费者对匹克的消费偏好和赞誉,还是在国外市场匹克与耐克等竞争对手并驾齐驱的市场表现,都可以有选择地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沟通,这就是所谓的联动传播。

在对品牌形象、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后,匹克品牌中心规划了以专业运动品牌为基础,为匹克增加了青春、活力、时尚的补充元素,传播诉求充分重视18岁至24岁的年轻人市场,力求打造匹克年轻时尚的国际化形象。在对品牌性格、形象定位进行调整后,匹克以专业运动品牌为基础,为品牌增加了青春、活力等个性色彩,传播诉求充分重视18岁至24岁的年轻人市场,力求打造自己年轻时尚的国际化形象。

匹克将自己定位为学习型企业,因为面对多变的市场和强大的竞争对手,要创百年企业、国际品牌,拥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匹克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在品牌创意、规划管理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但是,正如业内专家所指出的,上市并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顶峰或者终点,相反,它对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品、营销、管理的战术性竞争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要在资本运营的战略性竞争中继续突破,匹克要走的路依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