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33

第33章 害人必然害自己

保全自己是生命的本能,获利于己是人性的驱使,这些本都无可厚非。然而,当这种本能变得无所顾忌,当这种人性变得扭曲丑恶时,有些人往往开始害人,随之也害了自己。生活中,常会见到一些以损人利己、伤人为己为能事的人,他们似乎总是占得上风,拣到便宜,岂不知,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而最终会贻害于一世。古往今来,害人者推人下地狱,自己也绝难上天堂。

1.害人往往先害了自己

为人处世忠厚,可以使自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心存害人之心,必然结怨太深,树敌太多,往往会自食恶果,最终害了自己。

蝎子欲渡河,不会浮水而踟躇不前。忽然,水中钻出一只青蛙。“青蛙大哥,麻烦你把我送过河去。”蝎子苦苦哀求。青蛙说:“你不会用尾刺蜇我吧!”蝎子急忙分辩说:“绝对不会的。你知道我不会游水,如果我蜇了你,你死了,我也得淹死啊。咱们同舟共济,我害你,也不会害自己啊!”青蛙细细思量:道理确实如此。于是它便驮起蝎子向河对岸游去。

刚到河中央,蝎子忍不住用尾刺狠狠蜇了青蛙一下。青蛙在水中艰难地回过头,看着蝎子说:“咱们都要死了!你说好咱们是同命运的,为什么要蜇我呢?”青蛙四肢麻痹,开始向水下沉。这时,蝎子拼命从水中伸出头来,对着蓝天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的天性就是如此啊!”

蜇青蛙的蝎子,最终和青蛙一道尸沉水底。

这个寓言向世人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为人处世不可有害人之心,有害人之心的人必将自食恶果。

商纣王可谓是有名的暴君,他统治时期,残害过无数忠臣,最终落了个“武王伐纣”的可悲下场。

纣王既宠幸妖媚的妲己,又爱听谗言,而对于忠贞正直的臣子们的谏诤规劝,却深恶痛绝,甚至视之如仇。为了威慑臣下,纣王采用了许多酷刑。当时三公中的九侯有个女儿,因对纣王的荒淫无道表示不满而被杀。纣王觉得不解恨,又把九侯杀死,而且惨无人道地把九侯的尸体剁成肉泥,这就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醢(hǎi)刑”。三公中的鄂侯知道后,挺身冒死进谏,结果又被纣王碎尸切皮,晒成肉干,名曰“脯刑”。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对纣王的倒行逆施既感愤恨,又担心自己也会灾祸临头,终日不安。果然,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有所觉察,便向纣王告密说西伯昌心怀不满。纣王一怒,立即把西伯昌抓了起来,以防他乱说乱动。

更残酷的是,纣王又把西伯昌的儿子伯邑考抓到朝歌,作为人质,后又将其杀死,用他的尸身做成肉羹,强令西伯昌喝下。纣王还幸灾乐祸,血口诋毁:“看还有谁说他是圣贤,竟食亲子!”

纣王为了杜绝进谏,镇压不满,又独创“炮烙”酷刑。先在粗铜柱上涂油,再在下面燃起炭火,然后把他认为有罪的人抓来,放到铜柱上赤脚行走或跪爬,铜柱又热又滑,上面的自然就会掉下烧死。纣王和妲己则坐在高台上观看取乐。

纣王的叔父比干,忠贞正直,多次进谏无效,最后表示宁可以死相谏,也要劝诫纣王弃邪归正。比干遂上朝对纣王进言:“现在天下怨声载道,危机四伏。你不思改过,反而用酷刑乱杀无辜,用酒池肉林浪费黎民血汗,一旦国亡,如何对得起祖宗?”纣王一听,大加怒斥:“天下归我,你休提乱言,快快出去!”比干说:“你不听忠言,我决不退出!”纣王冷笑一声:“你把我看成昏君,你成了圣人。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与人不同!”随即令人把比干抓起来,当场开膛剖腹,掏出他的心来。一代忠贤,就这样惨死在纣王的屠刀之下。

俎醢碎尸,炮烙剖心,商纣王之心可谓惨无人道,商纣王之毒可谓空前绝后。然而,物极必反,必将自食恶果,纣王的倒行逆施,引起天下黎庶群起而攻,朝中文武与他分道扬镳,商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周武王乘机起兵,一举灭商,纣王只落得自焚而死,也正是他应得的下场。

因此,与人相处千万不可有害人之心,害人之心是一种害人害己的邪念。很多时候,有害人之心非但害不了别人,反而会害了自己。善良做人,踏实做事,才是幸福的源泉。

2.你踹人一脚,还不如先踹自己

一个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出色,要说不嫉妒、不眼红,那是假话。

关键是眼红了以后怎么办?是踹自己一脚呢,还是踹别人一脚?一个优秀的人眼红后会生气地踹自己一脚,多跑几步赶上前边那位。而一个心胸褊狭的人往往会用计踹前面那位一脚,让他受伤后走不动,落在后面,然后再用恶言恶语来奚落他。

有位记者曾经讲过自己的一段往事:

“有次我去县城采访,顺便拜访了十几年前的老同学宏。言谈中她得知我现在会写文章,而且还能发表在国家大报刊上,她的惊讶真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因为我们一起上学时,年级的第一名、第二名经常是我俩轮流坐庄,但我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成绩永远排在她后面,而且我的作文常常是文理不通、语言无味。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当时要强的我眼红了,狠狠地踹了自己几脚,暗暗开始阅读大量名著,偷偷练习写作,没想到后来我竟偏爱上文学,干起了写作这一行当。我的进步可以说是有她一半的功劳,感激她那时让我眼红,才使我走上了今天的人生道路。”

在外企工作的林婷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她选择的也是踹自己一脚,结果同样是柳暗花明。她说:

“我有一个同事不知是想显示她比我高明,还是想通过和我作对以争到某个职位,总之是把我当成假想敌,处处跟我找别扭、抢风头。

“那段时间,我因为这个缘故,心情很不好,多次在朋友面前抱怨、发牢骚。好在我没有在单位抱怨过什么,只默默地做好我分内的工作。因为有一个对手老在不怀好意地等待着我的失误,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力争做得完美。每次开会,制订一些销售策略时,我总会费尽心机地想出我认为无懈可击的办法;每次外出谈判,我都把准备工作做得十足。久而久之,我的业务水平提高得很快,在领导和同事心中,我的个人形象越来越好。我想,多亏我的这位对手帮助我在短时间内修正和提高了自己。”

林婷曾有的处境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可是她却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就近处有一个对手,就因为不服输,人们往往能调动出自己最深层的潜力,发挥出自己想不到的能量。

3.欺诈害人者,终为他人所害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欺诈者虽然在一时一地蒙骗了别人,得到了某些利益;但在他们的内心最深处,却难逃失败的无情打击。

有些人相信在处世中,欺骗、说谎话是一种有利的手段。他们以为欺骗的手段是很值得使用的。有许多声誉很好的商店,也往往要掩饰自己的商品的缺点、坏处,而登载各种欺人的广告。甚至有些人以为在商业场中,欺骗的手段简直与资本一样必需。他们相信,依靠言行诚实而在经营上得到大成功,实在是太难。

就拿刊物来说吧,一家刊物的名誉如同一个人的名誉。如果一家刊物常常有意地刊登骗人的信息,那么它必然会蒙上“造谣说谎者”的恶名,最终导致破产或停刊。只有那些不肯离开事实、忠于事实的刊物,才是新闻界中的柱石,它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要比那些虽则销路广大却是不忠实的刊物稳固得多。

不为利动,没有私心,在任何情形下都言行诚信这种美德,其价值比从欺骗中得来的利益大过何止千倍。

欺诈害人,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他们在平时也许是愿意站在正直的一方面的,但是一到自己的利害关头时,他们就要离开正直,玩一些欺诈、说谎的勾当了。

翻阅美国的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出,50年前声名卓著的大商店,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几乎是寥若晨星。那些大商店在当时真是盛极一时,但登各种欺人的广告,做各种欺人的勾当,所以,它们的寿命不能持久。它们缺少信誉为后盾,终究是不可靠的,一时虽能欺骗得逞,但不久这种欺骗是要被发现的。它们被顾客冷落慢慢衰微而终至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为人处世,不能过于狡诈,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

4.防“害”之心须常有

一般人都不喜欢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因此,欺瞒他人固然是不道德的行为,被人欺瞒亦是因为头脑简单,粗心大意。

儒学大师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至今学术上还有争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的确要谨慎小心,不妨把交往对象看得不好,而考虑一些防备对策,预防万一,否则待他真的伤害你时就为时晚矣。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谨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圈套,任人鱼肉。当然,为人最好不要去欺骗别人,但是,所谓“仕途多险恶,防害之心不可无”。社会上鱼目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留神提防。

“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有时候还是多留个心眼好。不要太轻信人,但也用不着心慌气短,因为活着就会有风险,富贵险中求,所以要冒险搏一搏。

信人不是,不信也不是,究竟如何才好?

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多听一些有经验的前辈讲古。不要以为听他们回想当年是浪费时间,其实在他们的“故事”中往往拥有丰富珍贵的人生经验。

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心里算计些什么你根本无从知道,既然大家都不懂读心术,过往经验中得出的一些教训,也不十分可靠,就只能从现有的情况去考虑,看一些事值不值得去冒险。

为了利益驱使,即使最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出卖你,所以每次做生意或作决定时,什么人也不要信,只信自己手上掌握的事实。任何传言也不要去传播,因为既有利益引诱,自然会有人打歪主意。

反过来说,如果不关乎重大利益的,则不妨轻松点,放手让别人去做,因为别人也不会因蝇头小利而花精力和时间去算计你。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实质利益中决定信任别人的程度,是对付狡猾骗子的最佳方法。

5.留神你身边的见利忘义之人

利益,是人前进的动力,在它面前,六亲不认、善恶不分的人多的是,遇到见利忘义的人一定要留神,切记别上这种唯利是图者的当。

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当中你最先想到谁?哪怕能有一两位这时候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做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人家失势找上他时,他立即换上了另一副面孔。

东晋大将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他的兄弟也即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问王应:“大将军生前和王彬关系不怎么样,而你却想去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他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没用。”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

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但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深引为憾事。

王应父子的遇害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防备见利忘义的王舒。

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门客,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把你抓起来送回赵国的。你不如向赵王负荆请罪,也许还能有幸获免。”缪贤觉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说的办,向赵王请罪,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缪贤以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显然没有考虑自己背后的一些隐性因素,比如自己当时的地位,对燕王的价值,等等。可是现在他成了赵国的罪人,地位已经变了,他对燕王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他贸然到燕国去,当然很危险了。蔺相如看问题可真是一针见血。

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此县有一个啬夫,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文子说:“我曾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于是他没有停留,而是匆匆离去。不出文子所料,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套车马,把它们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王舒、燕王、啬夫在友与利的选择上都看重后者,在他们眼里,“情义”二字不值分文,而且会成为自己的障碍,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他们只是必欲除友而后快了。对于类似王舒、燕王、啬夫之流的人我们要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