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27

第27章 吃亏做人是一种气度(1)

只有真正看透人生的人,才懂得吃亏做人的真谛。也只有真正世事洞明的人,才悟得出吃亏是福的道理。凡事计较、寸利必争、从不想吃亏的人,实则已经在吃大亏。因为,这种人在失去人心的同时也在失去机会,争得微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聪明人做事虽不愿吃亏但绝不怕吃亏,因为在他们看来,吃亏是一种投资,吃亏是一种机会,敢于吃亏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1.吃亏是福:洒脱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然而,不仅对西方人来说,即使是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此语都有些困惑难解。

但是,吃亏是福,却包孕着最为深刻的含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哲学:它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豁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与这样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一切所谓积极的哲学都会显得幼稚与不够稳重。

“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施舍出去的,对自己来说总是吃亏,但救助一个人后的快慰,却绝非是物质上的得与失可相比拟的。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正是在这种哲学的基础之上,使得中国人有了一种和平、容忍、简朴、谦虚和知足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总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稍微隐藏一些,将自己的所得分给别人一些,而且必要时会故意装一下糊涂,以便于与周围的人取得和谐,不至于让别人总是防范自己。

吃亏主要强调了一种更高一级的胜利策略,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强,处处占上风,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挨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人更多的时候要面带善意,一味地黑着脸去重拳打人是不足取的。

这种放弃、让步、“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想要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这本身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是他争取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入已有的机会中,则不能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的选择。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他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无碍大事。

2.吃亏也是一种未来人生的投资

吃亏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投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应该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自己不值得的或者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应该倾向于疏远和逃避,甚至中止这种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社会交换本质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必须让对方觉得与自己的交往是值得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常常需要我们首先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有位名叫林达德的企业家,他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辉煌的家庭背景,但却很快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当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总是乐意向别人付出,因此也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帮助。

正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使我很快便走向了成功。”

平凡的林达德最初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谁乐意与他交往。在忍耐了一段寂寞的人生之后,他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若要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真正的与人交往之道,就是适当地给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有时是物质方面的,有时则是精神方面的。

对于像林达德这种在物质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所牺牲的“利益”主要就是精神方面的。比如说,无论多么忙碌,当有人来找他时,林达德都不会向对方表现出厌恶或不耐烦的样子,更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除非是真的无法抽身,他才会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歉意,并在事后设法补偿缺憾。

林达德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时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想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不让对方感到与我交往是愉快、欢畅的。”

林达德是一个很会体贴、关照别人的人,对周围人的体贴甚至超过了别人自己的想法。每当有人说要到他那里玩,他都表示十分欢迎,并希望来人能在自己这里住上几天。背地里他无论多么拮据、多么苦恼,但从不表现出来。他好像随时都在欢迎他人的光临,并竭诚予以接待。当别人回去的时候,他甚至还想着给人带点小礼物、土特产之类的东西。

林达德总是尽自己所能来满足别人的某些欲求,而他这种不怕牺牲自我利益的做法,也使别人对他有所助益,从而满足了他心中的很多欲求。

事实上,每个人对周围的人都会怀有不同程度的期待,都想让与自己接触的人给自己带来某些利益。如果你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就一定能获得他们的好感从而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助益。

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把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就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但事实上,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种东西,要么是物质的、利益的,要么是精神的、情感的,或者是兼而有之。

在进行交换的时候,人人都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企求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应是得失相当。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进行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继续维持,否则就无法保持心理的平衡。

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方面去“投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原来非常亲密的关系也会逐渐变得疏远、淡漠,使人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就普通人之间的交往来说,大家往往都遵循着付出和回报等价这一相似的原则。然而,要想让别人觉得与自己的交往确实是“值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地付出,首先作出自我牺牲。这样做,会使人觉得你很豪爽、大度、重感情、乐于助人等,从而很快被他人接受和信赖。

我们所给予对方的,将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

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反过来可以增加我们的自尊和自信。显然,“吃亏”将带给人们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而那些总是喜欢占便宜的人,其实是在损伤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声誉。不愿牺牲自我利益而只想向别人索取的人,必将在社会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3.赢大利常从吃小亏开始

人要善于吃小亏才能赢大利。人人都有贪图的心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但当你想得到大的利益时,你必须要先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否则,你会一无所有。只有善于发现、舍得付出的人,才能小中见大。

从最功利的目的而言,吃亏的目的在于占大便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着眼于大目标。

唐代窦公在京城有一块宝地,与某个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中了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很高兴地把这块地献给了这位大宦官,根本不提价钱。

在讨得宦官的欢喜之后,窦公就借故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给策军中的护军(由宦官担任)的信,那宦官便替他写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