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智的标准,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每个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因此他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所以,智力是人最基础的人生资本。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智力发展的可塑性就越大。因此,作为父母,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加强对其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智力要素的培养,全面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为其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累智能资本:为孩子未来筑固成功的基石
人的智力不仅应该培养,而且也是能够培养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开发智力,如从智力训练入手、从学科教育入手、从非智力差异入手等等,效果都较为显着。
——[意]蒙台梭利
智力是孩子一生用之不竭的“能源”
人类之所以成为统治地球的主宰者,根据原因在于拥有比其他地球生物更高的智力。智力是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个人成长生存并有所作为的关键“能源”。以普通孩子来说,智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我的健康发育与正常成长,而且决定着孩子未来人生的前途与命运。
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通常也叫智能或智慧,是人的大脑的功能,是一种心理特征。美国着名儿童教育家弗西朗·卡博说:“它(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它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像、思考、判断等方式表现出来。”
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心理学上把观察能力比喻为智力的门户和源泉,因为人们通过观察获得信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记忆能力被看作是智力的基础和仓库,人们通过记忆活动存贮信息,并在需要时及时提取;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和方法,人们经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想像能力是智力的翅膀,它让人创造出崭新的知识天地;操作能力是智力的执行者,人们通过操作把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让思维转化为行为。
人的智力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智力的最重要的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相对立,个体只有具有独立性,才可能有自动性、探求性和进取性。一个人如果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自觉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及其自身,也就根本无从体现智力的作用。就一般人而论,学习、工作上的成就如何,都是同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工作能力分不开的。没有独立性,就无所谓智力。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但如果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总是依赖别人,智力也无从得到发展。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智力的集中表现,是智力的首要特征,也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所在。
二是灵活性。所谓智力的灵活性,是指在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顺利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在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联系,善于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并寻求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自我调节,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进程。在操作、操练活动中,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迁移”所学知识并处理“变式”问题。所以,广泛而恰当地运用知识、经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灵活性的重要特征。“急中生智”是灵活性的典型表现。
三是创造性。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联想,深刻地进行思维,发现和解决别人从未发明、从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已知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创造性的特征是探索、进攻、突破、创新,它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大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的智力因素。
四是差异性。智力总是个体的,它的个别差异很突出。不同的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不同,表现的早迟也不同,有的人早熟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终身平平。不同的人的智力在活动和能力方面的体现也大不相同,有的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和能力都体现出非凡的智力,这是少数的天才;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和某些能力中体现智力的因素较多,而在另一些方面却体现极少,这是多数的情况;有的人智力在某些方面很突出,而在其他方面甚至是白痴,这也不足为奇;智力低能者只是极少数。
只要身心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智力,都需要开发。所谓“差生”的智力多数是被灰尘和泥沙盖住了,淘去泥沙,金子就在下面闪光。
IQ: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尺度
智商是智力商数(IQ,IntelligenceQuotient)的简称。它是指一个人智力的水平和程度,是测度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要对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首先要有确定智力水平的标准及办法。现在通常是通过智力测验来测查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并用智商来表示。
智力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心理工作者拟定若干组测验题,每一组测验题都代表一个年龄水平值,编制成类似试卷的智力测验量表,然后用下列公式求得智力商数:
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实际年龄即出生后所渡过的时间,每成长一年即渡过一个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应的年龄。智力年龄是可以通过公式确定的。例如,如果一个儿童的年龄和实际年龄都是12岁,那么他的智力商数就是:1212×100。
反过来说,智力商数是100的,则标志这个儿童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同理,假若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11岁,而智力年龄为11.5岁,那么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其智力商数为104.5。和上边所举12岁儿童的例子相比,他的智力是比较高的。
这种智力测验可以反映人的智力高低,但不能反映人的全部智力面貌。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七个基本智力因素:数、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理解语言的意义、记忆、推理、定向、感觉的速度。于是人们多把这七个因素作为设计智力测验问题的依据。一般说智力高低,就是指这些能力的总体情况。
心理学一般根据智力商数把智力发展水平划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种类型。智商在100上下的是智力中等或正常的人;130以上的为智力超常或者“天才”;70以下的为智力低常者。
家庭教育是开发孩子智能的关键
日本着名早期教育专家井深大先生来中国考察时,曾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棵西红柿的种子是从普通的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予以特殊的最优环境的培育,结果,这株西红柿长得又高又大,枝叶繁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结果实13000多个,是普通西红柿的数百倍。
井深大先生指出,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后尚如此惊人,何况具有智力的人类呢?
如果孩子生下来就得到最优良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再多开发出05%,那这个孩子也就成为“天才”了。
在中国许多的农村或落后地区,很少有父母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育,殊为可惜。
德国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着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他对历史和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他的想像力。就是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听父亲读《天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随那些故事在想像中遨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像,从小便开始了。
俄国着名的革命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是一个穷孩子,在他如痴如醉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口头文学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
“教育比门第更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一个孩子,当他诞生到世界上来的时候,额头上并没有标着“天才”的胎记,但是,只要他们不是白痴,只要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可以变得聪明可爱,可以成才。
鲁迅说得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每一位父母都应坚信这一点,你的努力就不会白流。
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开发的最佳期,如果剥夺了这一最佳期的受教育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完全剥夺孩子这一早期教育的权利,孩子的智能和作为人的行为将全部被埋没。
积累孩子智能资本需要抓住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之后,人类便广泛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
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类超常智力结构表现出明显特征的重要时期。世界上85%以上的超常儿童或天才,在7~8岁之前就有了各方面超常的表现,整个智能水平已显着超过同龄人。
有关专家的研究已表明:幼儿期是人类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综合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超常智力结构开始建构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得到科学、系统、适时的教育,儿童的超常能力结构将获得最佳的发展,许多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儿童,他们的智力结构有可能达到超常的发展。
我国着名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近年来一直从事幼儿关键期的研究与实验。他曾从4岁半开始培养训练一批幼儿。开始时他们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非智力心理素质等都处于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平均智商为117,没有一个人超过126。一年半以后,他们的平均智商达到126,最高的141;二年半以后,他们每人都建构出较优秀的超常智力结构,在许多方面已明显超过同龄人,并一直保持发展优势,后来他们全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内外的大学深造,在大学中仍保持优势。
抓住关键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是培养超常智力结构的重要一环。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如下:
2岁半左右是幼儿技术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6~8岁是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岁半左右是幼儿开始对知识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悟性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多路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操作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自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欣赏艺术和美感心态形成萌芽的关键期。
9岁左右是儿童初级哲学思维产生的关键期。
现代孩子教育理论提醒每一位初为人父人母者,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0~5岁。
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可能性越大。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
“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时智力发展达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50%,12岁时达80%,12岁到17岁的5年里发展20%。”
日本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认为,智力的发展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零岁时发展最快,就是三角形的底,12岁时就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也不能发展。12岁以后,人们只就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决定孩子智力发育的因素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究竟是什么决定着孩子智商的高低呢?一般说来,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遗传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就看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表现。
(1)遗传素质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它传递着祖先的许多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的特征。这些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个方面,后天的人力可改造这个素质,因此,父母们不必悲观,这个差异对于孩子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智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
(2)社会环境因素
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能预示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
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儿童智力发展的现实土壤,极大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