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从小为孩子积累成才的资本
12206200000019

第19章 品德资本(5)

几分钟后,他又出现在门口,不过没敢靠近,只是怯生生地向里张望。看到那个孱弱的身影,C君心中忽然生出一种怜悯之情……热腾腾的水饺端上来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C君却难以下咽。C君想把水饺送给他,又恐被人耻笑。看着周围没有认识的人,才终于鼓起了勇气,C君向服务员要了一个方便袋,把水饺一股脑儿倒了进去。他提着袋子走到门口,示意他拿走。起初他还有疑虑,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靠了过来,伸出手一把抢了过去,冲C君嘻嘻一笑,攥着袋子转身跑了……C君如释重负地回到店里,重新要了半斤水饺,环顾左右,他目光触及的是周围一双双惊奇的眼睛,店里静悄悄的……水饺很快地端了上来,而且还配了一碟精致的小菜。

饭后C君来到柜台前结账,老板却连连阻止,她笑着说:

“我们决定,为您提供免费午餐……”话音刚落,店里忽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刹那间,他忽然明白:爱心人人都有,而奉献爱心却需要勇气。

在日常生活悉心教导孩子拥有爱心

孩子的爱心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得来,它需要靠父母平日悉心教导才能培养出来。具体方法如下:

电视、报刊等传媒常有一些节目或专栏报导有残疾或病童的生活状况,并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目及文章,父母应注意这类节目,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好让他们了解残疾人士的痛苦,也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看毕有关残疾人士的电视、新闻或故事时,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我们把一只手放在背后,只准用一只手工作,你想会如何?”“如果有人笑你,你会难过吗?”让孩子进一步替对方设想,并更了解对方的困难。

在家里让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可以在日常对动物的照顾中培养同情心。

父母本身富有同情心,肯帮助人,例如扶盲人过马路,让座给伤残人士,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效仿。孩子做了帮助别人的行为,父母要加以赞许。

人必须有被爱的经验,才懂得把爱和别人分享,并去爱别人。父母给予孩子充分关怀及爱心,孩子身心得到平衡发展及成长,才懂关怀及体谅别人。

鼓励孩子多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团体,多热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一群,了解另一种生活圈子内的朋友,学会了解及关怀别人。例如参加老人服务,参观孤儿院、康复医院等,都可令孩子对有困难的人作进一步了解。

教育孩子关爱他人所得到的回报是无限的。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关爱他人的孩子不仅不会霸道,而且还会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帮助他人、分担他人的痛苦等等,因而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爱,在学校和日后的工作中便能得到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长大后更能发展与配偶、孩子、朋友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

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祖辈,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天经地义的,与之相应,孩子对父母的赡养、尊敬、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我们人类基本的一种道德与良知。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母亲病卧在床多年,父亲又不幸出车祸身亡。小女孩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她家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并取得门门功课优秀的好成绩。

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为人父母者热泪盈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原因出在何处?其实我们不应责备孩子,并非是孩子生来就有一颗不孝的心,根本还在父母身上,是我们没有注意对孩子孝敬父母、长辈的道德教育与培养。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

培养孩子孝心,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开始,如要求孩子听从长辈的教诲,不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懂得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等等。

培养孩子的孝心,其实不仅仅是为自身年纪老了有人照顾、赡养的问题。今天,孝的赡养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已退至次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孝心也是一种做人的良知与道德。试想,一个对父母的大恩大德都不放在心上的人,他能与别的人建立起诚信关系吗?

他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吗?一个缺乏起码的道德良知和不讲诚信的人,他能有什么作为呢?因此,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1)要明理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一种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有关的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2)给机会

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引导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对手”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狮子和一只狼同时发现一只小鹿,于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只小鹿,它们合作良好,当野狼把小鹿扑倒,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念,不想和野狼平分这只小鹿,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受了很重的伤,无法享受美味。

好心善良的人常想,如果狮子不起贪念,和野狼共享那只小鹿,那不就皆大欢喜了吗?这正是“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单赢”法则所无法实现的。

人和动物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的反应;人有思想,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学会爱你的敌人。

“爱你的对手”,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对手”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难。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人高大。

能爱自己的对手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有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

之类的评语。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在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必将招致他人的谴责。

而最重要的是,爱你的对手这个行为一旦做了出来,久了会成为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事业的本钱。

让孩子对残疾人富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爱心的一种具体表现,富有同情心的人也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作为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对遇到不幸的他人,表现出自己的同情。例如,对残疾人就应该如此。

一天放学后,身为爸爸的顾明接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起回家。路上,有个双腿残疾的同学架着双拐在艰难地向前走,儿子一见十分有趣,就学着残疾人的样子走路,引来周围一群小同学的哄笑。那个残疾同学回头见顾同在学自己,就瞪了他一眼,加紧走了。

顾明对儿子的行为看在眼里,紧锁了媚头。他看到了儿子心灵上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对残疾人的同情心。晚上,儿子做完作业,顾明把儿子叫到自己的书房,认真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他向儿子分析了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心灵上的痛苦,严肃地对儿子说道:“你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侮辱残疾人。

儿子一时思想还转不过来,他说:“我只是看着那个双腿残疾的同学走起路来有些好看,所以就模仿着走,其实,我并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

爸爸严肃地说:“你的模仿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哄笑,你知道那个同学心里有多难受!,如果换成你,你心里好受吗?”见儿子低头不语,顾明进一步开导儿子说:“在生活中,残疾人与我们正常人相比,他们是不幸的,他们要承受比健全人更多的痛苦和困难。我们应该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向残疾人献上一份爱心才是。”

爸爸的话对儿子的思想开始产生了触动。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儿子的思想认识,顾明还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同学名叫赵敏超,他生来双腿残疾,平时靠轮椅行走,行动十分不便。在四年级的新学期,因为搬家,他转到育新小学四(3)班。他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赵敏超来到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班里为他开了欢迎会,还宣布成立一个护送小组,每天负责接送他上下学。同学们说:“我们要让赵敏超在新的集体里愉快地生活。”赵敏超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从这以后,赵敏超每天上学、放学都有同学护送,课间有同学陪伴他,帮助他上厕所。

春天到了,同学们谈论着春游的事,赵敏超却在一旁不吭声。班长徐阳一眼看出了他的心事,安慰他说:“赵敏超,你放心,我们春游时绝对不会丢下你的。”

春游这天,同学们轮流推着赵敏超。赵敏超和大家一起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心情特别舒畅。

开始做军事游戏了,赵敏超说:“你们都去吧,我在山脚下给你们看管东西,看你们做游戏,我也一样高兴。”同学们向他投去感谢的目光。

同学们的爱温暖了赵敏超的心,他在新的集体中愉快地生活,幸福地成长。

听完了爸爸讲的故事,儿子低着头说,“爸爸,确实是我错了。以后,我不仅不模仿残疾人,而且还要帮助他们,为他们也献上一份爱心。”

激发孩子的同情心的巧妙方法

有关研究者建议:采用以下5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1)做“猜感情”的游戏

脑子里尽量去想不同的感情单词,把它们逐一写在一张卡片上。将卡片翻过来放进一个盒子或篮子里。告诉家里人轮流抽一张卡片。然后每个人用身体做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要猜正在被做出的感情。

(2)制作滑稽情绪角色

和孩子们一起从报纸杂志上剪下各种各样的图画说明人们表现许许多多种感情。把图画贴在纸上。根据图画里的人的样子,一起猜测每个人的感觉;帮助孩子在每个人的头上画个大气球,一起在里面写出你们认为他也许会说的话。告诉孩子他刚设计的是滑稽情绪角色。

(3)带着感情朗读

这个活动帮助孩子认识到我们的声调表达的语气。从朗读儿童文学选片开始。每次朗读相同的短篇,用不同语气(厌倦的、兴奋的、疲劳的、伤心的、生气的),然后要孩子辨别语气。和孩子一起轮流朗读或表演同一篇文章或不同的文章。

(4)默默无声地看电视

让电视处于静音状态,然后一起看电视。根据所看到的内容,做猜测角色们会怎么感觉的游戏。指出人们用来表达感情的各种非语言行为。(表现紧张行为的人会快速地眨眼睛、捻头发、紧咬牙齿、捏紧拳头、紧锁牙关。表现不感兴趣的人会转动眼睛、向旁边张望、走开、或者背对说话的人。表现感兴趣的人会点头、身体倾向说话的人、微笑、抬起眉毛,站在或坐在说话的人旁边。)

(5)观望感情

在购物中心、商店、公园或运动场等地方,和孩子一起观看别人的面部和肢体语言。在听不见他们说话的情况下,一起猜测这些人的感情状态:“她的身体现在看上去怎么样?”“你认为他怎么感觉?”“看她的面部表情,你认为她现在有什么感觉?”“听听那个男人说话的声音,你认为他怎么感觉?”“看那个站着的女孩,紧握双拳,看见她那张愁眉苦脸的面孔吗?你认为她在对另外一个女孩说什么?”

按上述步骤对你的孩子进行情感智力培养,只要有耐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