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苦闷、烦恼时,可以听听音乐,看看报纸,翻翻画册,看看电影和电视,回忆一下自己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刻,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冲淡以至忘却烦恼,使情绪逐步好转起来。有了难解的事先不想它,可以让自己的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让自己到幻想中的世界去遨游,也可以与人漫无边际地畅谈,这样免得自己为难解的事儿去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
从根本上解除烦恼还需要对症下药,找到引起烦恼的根源,从思想上或实际上加以解决。消除了引起烦恼的病根,烦恼就迎刃而解了,孩子就不会心烦了。
(4)换位思考
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产生了不满、敌对、嫉妒等强烈情绪时,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该怎么办,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一些自己的原有看法,减轻消极情绪。
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孩子防御来自内外各种不良刺激困扰的有力屏障。积极的情绪,如快乐、高兴、满足等,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而获得的。在生活中,孩子产生和保持积极的情绪,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孩子积极情绪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在教育上的要求既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又是合理的、不苛求的;父母与孩子在互相关心方面始终保持平等、商量和相互尊重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才能,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例如,有一位孩子迷恋于看电视,但睡眠时间一到,家长便立刻关掉电视机,责令孩子睡觉。开始时,此种简单方法激起了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家长以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你很乖,再看一会儿就去睡觉。”有时则说:“我喊一二三,你就上床睡觉,好吗?”这就给孩子留有思考和情绪转换的余地,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也就渐渐适应了。
在家庭生活中应该经常有孩子所喜欢的琴、棋、书、画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气氛之中,有助于其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情绪。如吃饭时、睡觉前全家人听听轻音乐;茶余饭后带孩子散散步,与孩子一起讲讲故事,唱唱歌;节假日可带孩子搞一些手工劳动,开展一些游戏、下棋、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或去公园观花看草等。这样,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孩子也随之养成了积极良好的情绪。
要时常引导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
的欢乐情绪。如一个男孩子已六岁了,家长仍不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与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孩子不高兴时,就让他挑好吃的食品,买他喜爱的玩具,可是孩子仍然不高兴,经常发脾气。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玩,并帮助家长干些简单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同时,孩子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欲与愉快感,积极的情绪就此形成了。
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尽快设法消除这种情绪,恢复他们愉快的心境。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例如,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要严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速战速决。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不改正时,家长应马上收起严肃的面孔,使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又如,当孩子受到什么委屈而很不高兴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的情绪,即用一种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使他忘掉不高兴的事情,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情绪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时奠定基础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孩子成人后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情绪就比较困难了。
培养孩子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他们对自己的欲望、行为、毅力等的把握能力。
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帮助一个人坚忍不拔地完成他所期望完成的工作。因此,教导孩子自我控制,是父母不能忽略的职责。
孩子最常见的不能自我控制现象,是经不起外力的引诱而分心。例如孩子一回到家,电视机就在书桌的旁边,不禁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1个小时。晚间,孩子需要时间复习和预习功课,家人却在客厅观赏电视长片或球赛转播,于是孩子情不自禁地也跟着看起电视来。
孩子能否自我控制,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内在的心理因素——强烈的动机,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其二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要注意安排环境,使孩子能专心地学习。这两种因素的配合,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而使其热心地学习。
父母要鼓舞孩子,保持做事的热心和强烈的动机与决心,不断地努力。无论是学习一项新的课业或革除旧的恶习,最忌讳的是不能坚持。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指出:自我控制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暴自弃。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如果求短时的快慰与满足,就会牺牲长期努力的目标。他往往被一种消极的思想带动,例如“我相信我做不好”、“别人能力比我强,我无法跟他们竞争”,甚至有些孩子对自己说“再玩一天,明天再开始好了”,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任何计划。
这种自我控制的失败源自内在的思想和情绪。父母很难用责备和苦劝获得补救。惟一的方法是,在孩子消沉的时候,让他适当地休息,并鼓励他想像完成预定工作时的快乐与喜悦,而重新鼓舞其进取和表现热心。
影响孩子自我控制的另一个要素是环境。孩子在家不能专心读书、做作业,往往因为电视机的干扰、噪声的影响、光线的不当等等。特别是交结不良的朋友和家庭的纠纷,最容易使孩子分心,使其中断对学习的专注,以致丧失毅力与热心。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检讨并改进环境。
毅力与热心虽然是一种精神的特质,但是它一经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很具体的行为。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增强原理,来“塑造”孩子的毅力。具体地说,父母平常要注意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一有毅力或热心的行为,就应予以赞美或奖励。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地建立有毅力的态度与习惯。
让孩子学会控制暴躁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出现极端行为,比如,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等。
一些孩子发起脾气来,喜欢大哭大闹,在地上撒野,令父母束手无策。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一时心软,又或许正身处公共场所,为了保存颜面、仪表,便依了孩子的心意去做。其实,这样做往往助长了孩子发脾气的习惯,而且孩子也学会了如何控制父母。
无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有生气的权利,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去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最好是先了解原因,加以合理处置,如发现孩子表达方式不对,应作出指正。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
一是为了达到目的。孩子哭闹,往往为了获得心爱礼物,或对父母作出一些要求。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衡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父母答应了孩子今天去海洋公园,却又临时取消,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为了保持信用,父母应立即作出行动,如果实在不能即时行动,便应答允孩子下星期再去,现在以其他东西补偿。
如果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出门前大家已商议好今天只逛街,不买玩具的,但到了玩具店,孩子仍然固执要买,父母也只好直接作出答复:“我们已作好协议,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是不买玩具的。”然后带孩子离开现场,以免对别人做成滋扰。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态度要,立场坚定。玩具可以改天再买给孩子。
二是逃避责任。孩子犯了错,恐怕父母责罚,会放声大哭,企图以哭声掩盖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措手不及时,不妨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例如,孩子不慎把汤倾倒了,就大哭起来,妈妈可以说:“汤倒了把它擦干就好了,不要哭,下次要小心啊!”然后协助孩子做些善后工作。
三是吸引父母注意力。当孩子一个人孤独时,很想父母陪伴自己,但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厨房工作,冷落了孩子,孩子便会用哭闹来吸引注意力。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陪孩子玩一会,然后告诉他父母要工作,待会再陪他玩。对于孩子经常性的撒娇,父母还是让他自己安静下来好了。
四是受父母的脾气影响。父母本身也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吵架,孩子的脾气便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父母的管教态度不一,令孩子难以适应,或常常找孩子出气,也是使孩子生气原因之一。
改变孩子发脾气的习惯,首要的是创设一个平静的环境与氛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更需心境平和,处事大度。在安安静静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逐步受到陶冶。
孩子的友伴群体,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应尽可能地向孩子推荐或者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性情比较平和的友伴,支持他们的交往,使孩子在这样的群体气氛中逐步潜移默化,改变发脾气的习惯。
专家曾经建议一些孩子的家长,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系列“磨性子”的活动。例如,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性情;让孩子和妈妈一起剥毛豆,理韭菜,参加诸如此类的家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耐心、毅力;双休日,与孩子一起进行登山、远足等活动,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许多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实施一年之后,有发脾气习惯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发脾气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此外,对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不要过多责难,更不要实行体罚。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家长要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到孩子平和的行为上,把赞扬的话语、赞许的笑容更多地投向孩子平和的行为上,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将其注意力移向好的行为方面。
千万不能让孩子时时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为家长所讨厌的行为,越是提心吊胆,越容易出格,越容易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