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从小为孩子积累成才的资本
12206200000010

第10章 情商资本(1)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智力状态,总是受到情感的影响。情商是人对自己的情感认知、情绪的控制管理和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等能力的综合概括。

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决定着他发挥自身能力的程度和获得成就的高低,因此情商是决定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情商,增强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从而使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能够在人生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一、轻视情商:现代家庭教育的严重误区

情商高者,能够清醒地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精神,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的变化,使自己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

——[美]拿破仑·希尔

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因于智商,另外80%则要取决于情商。因此,家长要大力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孩子日后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位负责人受命列出他手下工作绩效最佳的人,从他所列出的名单看,那些被认为是工作绩效最好的人不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商较高者。这表明,那些情绪稳定、善于与同事相处和合作的员工,比性格孤僻、情绪容易反复的高智商者更容易得到晋升和获得成功。

在孩提时期,家长就应重视对孩子情商的开发,并帮助孩子提升情商。这样的孩子日后才能在现代社会取得高成就。

具体来说,情商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情绪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情商最基本的层面。只有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可能沦为感觉的奴隶。

(2)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不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环境的左右,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较少受情绪的困扰,因此更容易走出困境和低谷,发生抑郁、焦虑、恐惧和强迫等情绪障碍的几率较低;而不善于管理情绪者,则很容易受别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情绪起伏,心理困扰多,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低,易于发生情绪障碍。

(3)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激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自我鞭策和激励获取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以及约束、克制自我的欲望和冲动的能力,善于自我激励的人,有追求和获得成就的动力;二是不容易被欲望和诱惑降服。

(4)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善于理解他人情绪的人,能够了解他人的需求,从细微处体察出他人的情感需要,恰当地给予他人关怀和帮助。而不善于理解他人情绪的人,对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敏感甚至迟钝。

(5)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人际关系和谐,善于沟通和协调,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低者,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人际关系不够融洽。

培养情商: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人可以被情感精神所左右,也能够通过努力,控制自身的情感与精神,使其稳定、健康、开阔、宽容,使其积极向上富有激情,成为一个高情商者。

情商是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等,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情商比人的智力更能决定人的成功和命运。人是有情感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智力状态总会受到情感的影响。

情商决定了人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人类的自然天赋能力。因此,情商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最关键因素,家长不可只关注孩子的书本学习而忽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

情商与智商的概念不同。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将是唤醒这些潜在能量的笛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认为,一般人只运用了其总体智慧的10%。而另一位心理学家奥托(H·Otto)则干脆认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智慧只占他全部智慧潜能的4%;甚至那些成就卓着的科学家们,他们运用的智慧,也不超过他们全部智能潜能的30%。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迫使自己运用自己智慧潜能的一半,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50种语言,将一部大英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并顺利学完数十所大学的博士课程。

妨碍人们充分发挥出自己大脑的智慧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恰恰是情绪因素。

作为家长,我们应充分相信上述这些专家的研究,并尽量运用家庭这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来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以情商这把钥匙打开自己智力潜能的宝库,从而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而不要把着重点放在孩子的课本学习和试卷分数上,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样不仅达不到使孩子成才的目的,反而窒息了孩子鲜活的生命力。

忽视情商培养,好苗子出现人生挫折

“一定要读好书,打败其他人。”女儿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习非常自觉,成绩优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竟成了萎靡不振、无所事事的可怜虫。

肖玲,四川省成都市某重点中学学生,独生女,父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尝够了低学历的痛苦,下决心要好好培养女儿,让她出人头地。

这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妇从小为肖玲制定了一张详细的日程表。强令她告别了玩具和小伙伴,每天晚上必须做完父母指定的练习题才准睡觉。为了让肖玲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学习,肖玲的父亲不惜每天提早下班,赶到学校接肖玲回家,不让她在学校与同学玩耍。母亲包揽了生活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家务事一点儿都不让肖玲沾手。肖玲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外,与她终日相伴的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与父母的轮番监督。久而久之,肖玲习惯了超负荷的学习和大考小考名列前茅的“喜悦”,父母不用督促她学习,她也已经变得非常自觉。有小朋友来邀她玩时,她就对他们说:“我要读书,不要来打扰我。”慢慢地,再也没有人来邀她去玩了。老师、同学、左邻右舍都知道肖玲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

肖玲的父母都是小企业的工人,收入不高。在班里,肖玲的学习是最好的,但她的衣着却是最朴素的。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全班每个人要交100元作为费用,而肖玲却因家里拿不出这笔钱没能参加。春游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聚在一块儿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唯独肖玲坐在一旁一声不吭。在同学面前肖玲满不在乎地说:“我不喜欢去春游。”而那天她却是悄悄地哭着回家的。她怀着怨恨的心情回家向母亲抱怨,母亲告诉她:“一定要读好书,打败其他人,将来出人头地赚大钱,才能有好的享受。”在此后整整一个星期里,她不与任何同学讲话,敌视的情绪在她心里一点点地滋生。

有一次,肖玲的同学在做练习题时有些问题不懂,跑到肖玲的家里向她请教。肖玲对这个同学说:“对不起,我也不懂怎么做。”这个同学疑惑地说:“这些题上次考试你不是全做对了吗?”肖玲想了一想还是说:“我已经忘了。”这个同学走后,肖玲得意地对父母讲:“我是故意不告诉她的,否则教会了她,以后考试她就可能超过我了。”父母都夸她有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一次,母亲病了,肖玲放学回家后没能按时吃到饭,她连声埋怨母亲浪费了她的时间,自己跑到外面吃了东西就回来看书,对卧病在床的母亲不闻不问。母亲病好后,对肖玲没有一句怨言,还向邻居夸耀肖玲的学习意识很强。

中考时,肖玲果然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本校高中。

令人想不到的是,开学那天,肖玲见到以前那位去家里向她请教习题的同学,考分比她差一大截,却因交了高价钱给学校,也升上了本校高中,且与她同班,肖玲愤怒了: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才考取今天这个学校,而你只是交钱就能与我平起平坐……开学几个星期,抵触情绪强烈的肖玲表现异常。她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她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还不如人家有个好父母。怨恨与难以自抑的愤怒一点点在内心滋生起来。肖玲每天阴着脸来上课,不跟任何人讲一句话,动不动就对同学破口大骂。她开始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还时不时与同学吵架,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从来不做。被班主任严厉批评之后,肖玲便在课堂上撒野。回到家里,肖玲把怒火全发在她父母身上,大骂他们没有本事,没法跟其他同学的父母比。不久,一向对父母唯命是从的肖玲坚决拒绝上课。最后,父母只好为她办了休学手续。

休学之后,肖玲整日在家无所事事,很快就变得萎靡不振,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乱扔东西骂人。肖玲的父母怎么也想不通发生在肖玲身上的巨大变化。他们焦急万分,但也束手无策。无奈,肖玲的母亲每日上班便带着肖玲一起去。母亲忙忙碌碌地工作着,肖玲则目光呆滞地坐在一旁。与原先那个反应灵敏、聪明伶俐的肖玲相比判若两人。

想起肖玲的前途,她的父母黯然神伤。

肖玲父母的教育最终失败,就在于他们重智商而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我们不能不看到,肖玲的竞争态度实际上被引向了一种孤独型的、阴暗心理的以至仇恨性的偏狭方向,它早就被埋下了内在的对抗因素,充满刚性,一遇复杂的社会情境,就容易折断,突然崩溃。

我们提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一种公平规则,学习一种与群体协调相处的本领。而不少家长忽略了让孩子逐步领会游戏精神、掌握游戏规则,这使他们缺少了一种教育策略。家长应该认识和利用这种可以天然“解压”的方法。一个孩子,万万不能脱离了孩子或童年游戏的伙伴群。这一“群”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天然地帮助孩子适应社会化的进程,或者说它通过“玩”和“玩法”,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孩子适应那些原本如此和必然发生的事情。游戏的“规则”,是一个可以大到可以涉及人类及社会种种行为的话题。凡游戏,包括儿童游戏,都会自动派生出一套规则,它会以一种暗示的方式让孩子们适应未来的社会运转规则,懂得社会是怎么回事,经受得起竞争和输赢,从而培养成一种既积极进取又轻松快乐的富有弹性的人生态度。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情商发育

大多数人对孩子情商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个人的情商技能都有自己特定的发育时间表,学会利用这个时间表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的关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身体、认知能力和情感都发生着变化。孩子的身体发育有一定的时间性,有预先规定了的时间段。父母们对孩子身体发育都非常重视,热切地记录下6个月大时孩子是如何学会坐起的,1岁到1岁半时是如何走路的,两岁到两岁半时又是如何自己会用便盆大小便的。如果孩子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某一步,家长便会非常担心,甚至去找大夫询问。

同样,孩子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有阶段性。一岁半的孩子蹒跚学步时,一般都能说几个简单的词汇,两岁时则能说简单的句子。5至6岁能认字、数数。7岁时能够阅读简单的句子并做简单加减。8至9岁,能背诵枯燥无味的乘法,但学习几何、代数则要等到中学,因为只有到12至13岁时,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发育出来。

我们不能预知孩子情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却热切地盼望孩子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发育,于是,导致了许多本可以预防的问题。

但是,孩子自身的努力能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对8至12岁的孩子来说,这种努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孩子面临困难能坚持不懈的比较重要的时期。我们如果能预见到孩子发育过程的这一变化,并且在孩子上学以后,充分肯定他所作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表扬他取得的成绩,那么,孩子便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其他与日后工作密切相关的才干。

从家庭开始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既然我们已经撩开了情商神秘的面纱,认识到了情商对于孩子成才的重要性,那么,对孩子情商的培育与提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我们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出情商培育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浇灌出灿烂的情商之花,促使孩子早日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

陈扬和苏玫夫妇俩正在教5岁的女儿洋洋玩电动玩具,但他们的过度热心使女儿无所适从,只听到一连串相互矛盾的指示。

“向右,向右……停,停!”母亲的声音愈来愈焦躁。洋洋咬着嘴唇,两眼盯着屏幕,努力遵照母亲的指令动作。“你走歪了……快向左!向左!”父亲也下达了一串急促的指令。

同时母亲无可奈何地翻了个白眼,大叫:“快停!快停!”

洋洋发现父命与母命都无法遵从,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睛一眨,泪水就要掉下来。

父母却未看到她的眼泪,自顾自吵了起来,母亲气急败坏地对父亲说:“她按钮太慢了。”

洋洋的眼泪慢慢滑下脸颊,但父母似乎都未察觉。洋洋用手抹去泪水,父亲叫道:“快把手放到按钮上……要准备射击了。好!开动!”母亲也一边呐喊:“好,移动一点点就行了!”

这时洋洋却已孤单无助地轻轻啜泣起来。

孩子往往在这种时候受到深刻的教训。以洋洋而言,这个痛苦的经验告诉她,父母都不关心她的感受。

许多父母就像陈扬夫妇一样,对孩子总是命令式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烦地提高声音,有的甚至会骂小孩子笨,其中的轻蔑与厌烦正是许多孩子失去热情和自主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的父母极具耐心,能协助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自觉学习,而不是动不动抬出父母的权威。

亲子之间一起进行游戏的时间是测量父母与子女情感模式的温度计。

父母亲要成为称职的情感教练,本身必须具备基本的情商。譬如说,孩子要学习的第一课是分辨不同的感觉,身为父母,如果无法分辨自己的悲伤情绪,又如何教导孩子区别失落的悲伤、看一出悲剧的悲伤以及亲近的人发生不幸的悲伤呢?此外,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课程,譬如说告诉孩子愤怒常源自被伤害的感觉。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他们需要的情感教育也随着改变,父母应该始终能给以适当引导,帮助孩子提早充实情商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认知、管理、驾驭自己的感情,培养同情心,人际关系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