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12196700000003

第3章 学习心理学

)第一节 为什么突击复习后睡上一觉效果反而会更好

【生活百态】

双胞胎姐妹清清和楚楚,现在上中学三年级,面临中考,她们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忙碌,除了每天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外,每个月末还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

因为季节的交替,姐妹俩不约而同地患上了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根本无法正常学习,对此二人急在心头,所幸的是一周后她们的病好了,健康如初。

但很不凑巧,第二天又到了学校统考的日子,怎么办?落下了很多功课,不得已,两人打起了突击。姐姐清清害怕自己考得不好,所以,一直在复习,直到第二天早上,她也没怎么休息;妹妹楚楚学习到十二点,熬不住便睡觉了。

第二天考完试,姐姐觉得考得很差,而妹妹却感觉还行。不久结果出来了,正如她们当初的感觉一样:妹妹的成绩跟平时差不多,姐姐却倒退了好几名。

对此,姐姐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整夜都在复习却没考好,妹妹呼呼地睡大觉反而考得还不错呢?记得以前遇到这种情况,结果也跟现在的情形差不多,是不是要跟妹妹学习一下呢?

【心理学释疑】

其实,心理学界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对此美国的心理学家詹金森就进行过一项实验:

将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然后给他们讲授同样的内容。下课后,要求A组的同学们马上睡觉,而对B组的学生们则不作要求,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按照实验要求,第二天,对两个小组的学生实施了以前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的测试。结果发现,采取睡眠的A组学生平均记忆率为56%,没有采取睡眠的B组学生平均记忆率只有9%。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别,其原因是“倒摄抑制”的记忆本质。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的影响或刺激,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开始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材料的相似性减小到了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此后抑制作用便逐渐减低,到两种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作用就最小了。

心理学家指出,倒摄抑制现象不仅出现在突击复习的当天,而且产生在所有的记忆活动中,所以,如果记忆内容重要,情况又紧急,那么记住相关内容后最好马上睡觉。这样,第二天只要轻松地朗读一遍,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在学习了某种信息后,在考试之前,最好不要再做其他活动,以免抑制你记忆的学习内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大声朗读比用眼睛记忆更有效。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用眼睛来理解和记忆,然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听觉学习,采用大声朗读、背诵课本的学习方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大脑中的深层学习回路将被打开,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巨大改观。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任何书本只读一遍就能完全记住和理解,只看过、听过一遍的东西也能够通过记忆映像再现。

智慧看板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人曾根据复习次数、时间间隔、淡忘速度三者关系画了一条记忆曲线,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二是遗忘的速度并不简单地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而是先快后慢。所以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了。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第二节 为什么困扰许久的难题会在不经意间得到答案

【生活百态】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一边看着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其实,不只是科学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有类似的经历: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花了几个小时仍一无所获。暂时忘掉它,休息一会儿,之后某个瞬间会突然茅塞顿开,问题也迎刃而解。

【心理学释疑】

上面的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酝酿效应”。

美国女心理学家西尔维拉设计了一个实验,专门演示酝酿效应。

有四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2元,封闭一个环要花3元。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闭的,实验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费不能超过15元。请问,该怎么办?

西尔维拉选了三组人作为被试,每组成员的性别、年龄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实验要求第一组用半个小时来思考,中间不休息;第二组先用15分钟想问题,无论解出与否都要休息半小时,如打球、玩牌等,然后再回来思考15分钟;第三组与第二组类似,仍用前后各15分钟思考问题,只不过把中间休息的时间延长到4个小时。

结果,第一组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实验结束后,西尔维拉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第三组被试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

你一定很好奇:同样的思考时间,只是安排有些不同,竟会造成三组如此大的成绩差别!正如成功的被试自己所言,当他们休息回来以后,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仍然像刚开始那样从头想起。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类似的体验: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花了几个小时仍一无所获。不过,暂时忘掉它休息一会儿,之后会突然茅塞顿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很显然,这种把难题暂时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们不会陷入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采取新的步骤和方法,从而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酝酿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酝酿过程中存在潜意识层面的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是在潜意识里组合,而在穿插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从而进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其实,从阿基米德到那些被实验的人员,我们可以看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突然某一时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出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南宋诗人陆游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智慧看板

由于大脑在不同时间的状态有所差别,灵感的产生会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不少发明家体会到,临睡前和刚醒来的时候灵感最容易光顾。人躺着时,大脑供血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大脑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营养保证。一觉醒来,大脑在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又将进入精力充沛的状态。这些也为灵感火花在夜间爆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脑研究专家们还通过对脑电图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在夜间易处于同步状态,这也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潜能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浓重的夜色中闭目而思,避免了来自视觉的信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干扰刺激,静卧于床上又能将触觉信息对思维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十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思维潜力,使人对问题的思考易于产生突破。如果此时再遇上特殊因素的激发,就很有可能使大脑的潜力超常发挥,产生灵感。

需要一提的是,一旦头脑中有灵感产生,就应该立即记录下来;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恐怕很难再回忆起来。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生活百态】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时容易分心,这样的情况你有过吗?小莉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小莉今年上初中二年级,以前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现在却一落千丈。月末,开家长会时,班主任找到了小莉的家长:“你的孩子很聪明,但就是做事没有耐心,喜欢一心多用,不管任何科目都三分钟热度,刚开始很认真,后来就虎头蛇尾……”

班主任的一番话让小莉的父母感觉特别沉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女儿的这一状况。

【心理学释疑】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就不能顺利地发生、发展。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必要时还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准备的、自然发生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往往是交互进行的,因为任何单一的注意都不可能维持长久。

一般来说,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比如平常下班回家看见自己的孩子活蹦乱跳地玩,一般家长不会引起注意,因为孩子一贯如此。可如果有一天回家,发现孩子无精打采,一个人在家里发呆,家长就会引起注意。

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人或事物能够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人群中的大高个子。不断变化的刺激,也让人注意,比如电影中不断变化的镜头。

自己需要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没有注意的参与,任何心理过程、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注意具有两个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除了指向性和集中性以外,注意还具有广度、分配和转移等特性。因为思维特点的不同,不同的人所注意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注意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性。

由于注意是一种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智慧看板

1.培养间接兴趣

注意与兴趣是孪生姐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2.克服内外干扰

外部干扰,主要是指无关的声音、分散注意的视觉刺激物,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内部干扰,主要是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除了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感外,还要避免用脑过度,保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的身心疲劳;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增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例如工作和学习时把桌子上的报纸杂志收掉;还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使注意能高度集中而具有韧性。

3.明确目的任务

当我们对学习的目的有清晰的了解时,我们就会提高自觉性,集中注意力。即使注意力有时涣散,也会立刻引起自我警觉,把分散的注意力收拢回来。

)第四节 为什么刚刚记住的东西很快就遗忘

【生活百态】

有一个男人记忆力特别差,有一天他去看医生。大夫问是怎么回事,这个男人说:“大夫,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

大夫吃惊地看了他一眼,问道:“差到啥程度?请举个例子。”

男人回答:“我上公共汽车,老是忘记买票;上饭店吃饭,总是不付款就走。”

大夫听完头也不抬地答复他:“你先把医药费付清了,我再替你看病。”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也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人的记忆情况。

【心理学释疑】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起来,则称为遗忘。遗忘一般来说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这个规律首先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并将其转录为遗忘曲线。

横轴表示学习后的天数,纵轴表示记忆保持的百分率。

记忆内容在最初的时候最容易遗忘,时间愈久,则遗忘的速度越慢。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便可以在记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记忆内容遗忘之前适时地加以复习。

在不同的时间复习需要记忆的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记忆效果:如果是抢在遗忘的高峰之前复习记忆内容,那么会达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果是在遗忘了以后复习,那么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导致浪费。

此外,记忆还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有意义的东西比无意义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有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作了一个实验,让他们对无意义信息进行逐字逐句的机械记忆,还对有意义信息进行非机械记忆:

这表明,在学生时代,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无意义信息的遗忘迅增,而对有意义信息的遗忘却骤减。

艾宾浩斯作过7次识记80个无意义信息与有意义信息的记忆效果对比试验:每次识记的有意义信息都是英国诗人拜伦所作的《唐璜》诗中的六节约80个字音的诗,结果,平均只需诵读8次就可以正确背诵;而对同样数量字音的无意义音节,差不多需要80次诵读才能正确背诵。可见,识记有意义的信息要比识记无意义的信息容易得多。

在记忆能力和识记的信息数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理解后的记忆效果最好,不理解就识记的效果最差。所以,我们在记忆某些东西时,最好先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记忆,这样就会容易很多。

智慧看板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记忆是偏重左右脑的其中之一的。比如背诵课文、单词,我们就只盯着这些文字或字母看(这使用的是左脑),很少把它跟图画联系起来(这一过程是右脑在发挥作用)。其实,要想让记忆高效、牢固,就要左右脑同时使用。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大多数人偏重的是左脑。要知道,左脑负责语言逻辑及归纳,而右脑主要负责的是图形图像的处理和记忆,进入右脑模式后人可以在不受语言模式干扰的情况下更加清晰地感知图像,并忘却时间,而且整个记忆过程会很轻松。想使用右脑记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快速翻书以激发右脑潜意识

超快速翻书能够使右脑的潜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发挥作用,进入右脑学习模式后,首先用“超高速”翻书,然后稍微减慢速度,用“高速”翻书,再进一步减慢速度,用“常速”翻书。

2.活动左侧身体

由于左右侧的活动与发展通常是不平衡的,往往右侧活动多于左侧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左侧活动,以促进右脑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多地使用身体的左侧,也是很重要的。身体左侧多活动,右侧大脑就会发达。右侧大脑的功能增强,人的灵感、想象力就会增加。比如在使用小刀和剪子的时候用用左手,拍照时用左眼,打电话时用左耳,等等。

)第五节 为什么许多人做事情都难以坚持到底

【生活百态】

“习惯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性,兴趣爱好广泛,却无一精通。”这就是张伟对自己的评价。他说:“有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坚持不了多久。对此,爸爸妈妈为我操碎了心,我真是于心不忍。我也不想这样,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每次下定决心,但一到具体的事上就又‘原形毕露’了。”

【心理学释疑】

其实,生活中像张伟这样没长性的人还不在少数。之所以会这样,性格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生性就容易厌倦,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长久。

人一旦产生厌倦心理,就会失去干劲,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强大意志,特别是对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或自己“被命令去做的事”,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心理学研究发现,厌倦与行为动机、受到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关系。

行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胡萝卜”和“大棒”,即奖励和惩罚。而内在动机则是指自发性的动机。比如,想进入外资企业,就会为此努力学习外语。不过,外在动机只是暂时的,如果要持续做某事,外在动机就不会长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原田玲仁举过一个例子:在训练猴子的时候,当它完成一个任务后,驯兽员会给它一根香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如果不给香蕉的话,猴子就不会去完成任务。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持长性,让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彻底完成呢?试着将事情分解!将要做的事情分割成不同的小事情,然后各个击破。对此,原田玲仁说:“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以打扫房间为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打扫完整个房间,而是把任务细分,今天的任务是书房,明天的任务是卫生间……一天打扫一间房间并不难完成,当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一次爱一个”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理念。她救助了4.2万多个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风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蕾莎说了“一次只爱一个”:

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放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蕾莎却达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此外,把奖励的力量与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威力。比如,坚持学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说“精通外语之后,就可以找外国帅哥交往”,如此我们便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

智慧看板

人的耐性是有限的,如果你设定的目标过高,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实现,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目标也会渐渐地被遗忘。相反,如果你把目标设定几个阶梯,然后由低到高,一个个去完成,那么最后就会如己所愿。

)第六节 不感兴趣的科目为什么总是很难学好

【生活百态】

浩然学习很好,经常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进入高中后的一次考试将浩然推进了深渊。那次考试,他不太喜欢的物理只得了46分,满分150分,这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

事情过后,他曾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这门课程,迎头赶上。但期中考试之后,他彻底绝望了,因为他这次的分数跟上次差不多。本科老师为此还专门找他谈了话,将他批评了一顿,老师认为是他没有用功学习。其实,他已经很努力了,只是不知为什么成绩总上不去。之后,他开始破罐子破摔,经常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好好听讲……

【心理学释疑】

在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要么不喜欢英语,要么对数学不感兴趣,要么讨厌死了历史课。可想而知,当一个人不喜欢他所学习的科目,同时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情愿也不愉快的。但是,为了完成学业,还得逼着自己去学。因为没有激情和动力,结果也往往会差强人意。

故事中的浩然就属于这种情形。物理课程的频频失利使他产生了消极的认识,他否定了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看不到希望。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将一条狗放入一个笼子里,笼子底是用金属制作,将笼子用隔板一分为二,在狗所站的一侧通上电流,狗在受到电击后,只要跳到无电的另一侧,就可不受电击。一次次重复后,狗就学会了在遭到电击时跳过隔板。后来实验者将狗约束住,放到通有电流的一侧,一次次给予电击,狗虽然想挣脱却无能为力。再到后来,实验者将狗的约束解除,放入笼内,再给予电击,结果发现,狗不再试图跳过隔板,而只是在笼子里来回跑动,或不停地呻吟,无所作为,一直等到电击消失为止。狗在多次受到挫折以后,产生消极认识,进而感到无助和绝望。并逐渐失去了与命运、挫折抗争的心理能量。

塞利格曼从这个条件反射实验中提出“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当人长期遭受失败与挫折时(如学习成绩差、升学考试失败等),如果总是不能摆脱这种困境,他们会产生绝望的体验,最终对自己彻底失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现在或曾经不喜欢的科目,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转变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的态度,重新重视起来。

从该学科简单的知识学起,逐渐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兴趣!你可以抽一个充裕的时间,好好地分析和思考该学科,总结出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不喜欢的原因,接着寻找突破口,培养自己的信心。

具体分析该门学科的时候,务必弄清楚你的学习目的,即该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在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时,可以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

比如,当你学习英语这门学科时,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燥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之前,你还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小目标。你所确定的这个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

比如,你可以从你认为该学科最简单的题目和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开始学习,在潜心学习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原来里面的一些问题也并不是难题,只是你不想学,过于高估了它们的难度。

另外,不要抱着在短期内将成绩迅速提高上去的急切愿望,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非常着急。

在学习该门学科简单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让自己假装喜欢该学科。

有时候,我们的态度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时,可以假装喜欢,告诉自己:其实我挺愿意去做这件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你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该门学科的态度,变得对课程感兴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的成绩有所进步时,你的信心会因此得到增强,学习兴趣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那么这门课的学习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不能克服的事了。

智慧看板

学习就像走路一样,只有找到了合适的鞋才能走得远。在学习上,千万不能盲目地相信别人的学习方法,因为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了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

1.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此为自己量身定做合适的学习方法。

2.注意借鉴他人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但不能完全照搬。

3.重视实践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自己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形成、发展和完善。

)第七节 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寻找联系

【生活百态】

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例如,水涨船高,说的是水与船的关系;积云成雨,说的是云与雨的联系;冬去春来,说的是冬季与春季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释疑】

其实哲学上的这段描述跟心理学上的相关定律异曲同工。

相关定律,指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影响到其周围与之相连的众多事物,而这就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在这方面,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标准距离的由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人们对于这个很奇怪的标准非常好奇。原来,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建造的,所以采用了英国的铁路标准4.85英尺。

人们又问:“英国人又为什么要用这个4.85英尺的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4.85英尺是电车所用的标准。

那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是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

可马车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辙迹的宽度都是4.85英尺。

那么,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制定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于是又会有人问:“为什么会选择罗马战车的宽度呢?”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的军队所铺的,所以,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最后,人们会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想知道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在马屁股上找到答案,而是通过英国铁路、英国电车、马车、老路辙迹、罗马战车等一系列与该问题相关的事物,顺藤摸瓜,最终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与此类似,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于是,有的人在困难面前驻足不前,而有的人转换思想,从与之相关的事情着手,很快使问题迎刃而解。

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联系之中,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总揪住一个点“一条道跑到黑”。想不通时,找些与问题相关联的事物,然后从这些相关处着手,利用“以此释彼”的智慧,往往会令你恍然大悟。

智慧看板

创意常常来自于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的巧妙融合。

响尾蛇是一种靠探测猎物体温进行捕食的动物,一位工程师从响尾蛇的身上获得启示,研发出了能够探测地方发动机温度的热力搜索导弹——响尾蛇导弹。

摩尔斯发明了摩尔斯电码之后,苦于电码的信号太弱,不足以从美国的一个海岸传到另一个海岸。他观察到长途马车的运作是靠马匹的定点更换来完成的,那么信号是不是也可以定点更换呢?于是便有了在一定间隔内建立的信号转换站。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将要解决的问题和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相联系,这对锻炼我们大脑的创造力十分有效。

)第八节 为什么持续两千年的难题会在一夜间被解决

【生活百态】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个别指派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正十七边形。他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超常的思维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他长舒了一口气。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指派习题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习题里。”多年以后,这个年轻人在回忆起这一幕时说:“如果当时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绝对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心理学释疑】

“如果老师当时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绝对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年轻人的这种心理符合暗示效应的特征。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显然,故事中的年轻人没有受到“这是一个两千年的历史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解决它”之类的暗示,不然,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情景。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最简化、最典型的就是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帮助。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的教练在旁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能行,你一定能打破纪录!”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打破了纪录。还有,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与此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比如,有些人生病时喜欢先进行网络搜索,自己对症进行自我诊断。殊不知,有些所谓的“症状”,不过是某些不良广告商通过对网民进行消极心理暗示以取得利益的手段。

有一个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后,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征。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你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其实,所谓的“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积极的暗示。病人就是靠积极的自我暗示恢复健康的。

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损害身心的消极暗示,同时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童年时期的负面暗示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智慧看板

在学习“良性自我暗示”时,要牢记五大原则:

1.使用正面的词语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说“我不要受穷”,“受穷”是消极的语言,会将“受穷”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将越来越富有。”

2.要有“可行性”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实现,心里就会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100万”是不可能实现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30万元或10万元。”

3.简洁

你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我挣了越来越多的钱”,等等。

4.赋予感情

想象自己健康,你要有精力充沛、浑身是劲的感觉;想象自己富有,你要有富裕人生的感受。成功学者希尔博士指出:“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信念之句时,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5.想象

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正如希尔博士所说:“你永远不会成功,除非你能够在脑海中见到自己成功的模样。”只有清晰地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有可能真的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