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07

第7章 分分合合的中国(1)

§§§第一节 鸿门宴:酒桌就是战场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宣称自己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在无可匹敌了200多年后,被权臣王莽篡夺。公元25年,西汉皇室的远房亲戚刘秀建立新政权,是为东汉。在度过了近200年的光阴后,东汉灭亡,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魏、蜀、吴)。三国很快又被西晋政权终结。但西晋这个先天不良的统一王朝很快失去控制力,中国第一次被分裂为南北两大块。漫长而痛苦的300多年分裂后,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中国历史的进程在短暂的隋王朝过后,迎来了光芒万丈的大唐王朝。

秦王朝后期,民间起义不断爆发。在众多起义队伍中,有两支起义军迅速壮大,一支起义军由楚地大将项羽率领,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则是秦国的一个低级官僚刘邦。在被众多势力拥立的楚怀王的建议下,二人约定谁先攻入秦的都城咸阳,谁就可以称王关中。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打败秦朝主力部队,而此时,刘邦已经率先攻破秦都城咸阳,自诩为关中王。而拼命向咸阳赶来的项羽,听到刘邦阵营里的左司马(古代军官名,执掌军政)曹无伤向他报告说,刘邦已占领了咸阳,并准备在咸阳称王。项羽一听这话,气得死去活来。他想:“我在巨鹿打得那么辛苦才灭掉了秦军主力,你什么都没有做,就敢跑到咸阳称王,我非灭掉你不可!”

项羽说到做到,派人攻进了刘邦镇守的函谷关,将军队驻扎在鸿门,并且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去请刘邦过来吃饭,准备在饭桌上解决了他。他的叔叔项伯认为这样不好,但又不敢劝说项羽,就跑到刘邦军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项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初他犯事的时候,张良救了他。而此时,他的恩人张良正好在刘邦帐下做事,他只是不想让恩人受到伤害。

张良连忙将这一内幕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恐惧万分,当即就召见了项伯。刘邦先是给项伯跪下,说自己根本就没有要做关中王的意思,然后希望他能在明天的饭局上替自己多说点好话。项伯够仗义,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刘邦一行来到了鸿门,低三下四地向项羽谢罪:“我跟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转战黄河北,臣作战在黄河南,但臣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先攻进关,推翻暴秦,又能在这里荣幸地拜见将军。现在有小人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将军不会真的就相信我想要做关中王吧?”

项羽说:“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跟我说的。不然的话,我哪能知道呢?”

刘邦对天盟誓,说自己是在这里等着项羽到来,而且咸阳城里已经准备好一切迎接物品了。项羽听了很高兴,宴会随后就开始了。

在酒会上,有项羽、范增、刘邦、张良,还有项伯。项羽、项伯坐上席(居西面东),谋臣范增次之(居北面南),刘邦再次之(居南面北),张良最末(居东面西)。

这几个人围成一个圈坐着,中间空出好大一块地方来。一般而言,这应该是舞女跳舞的场地。项羽的左边有兵器架,架上放置了各种兵器。他的右边是厨房,房内有灶,灶上有锅,锅里正煮着肉,一人在灶前操作,还有人在那里切肉,而这个人的左上方有一个架子,上面悬挂着生肉。

大家坐定,刘邦开始流眼泪,对着项羽说自己的心里话。那些心里话在昨天晚上就被项伯说给项羽听了。项羽微闭着眼,似乎是在听刘邦说,似乎又在想着什么事情。

酒过三巡之后,范增就给项羽使眼色,要项羽举剑杀了刘邦。项羽没有动。范增又举起胸前佩带的玉,向项羽暗示要赶快趁席间杀死刘邦。项羽还是没有动。范增第三次使眼色,又举玉,项羽仍然没有行动。

范增有点急了,他站了起来,走到后面,对项羽的侄子项庄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刘邦那小子。”

项庄年轻气盛,端着杯酒就进去了,跟项羽喝了一杯,就去兵器架上拿了一柄剑,对项羽说道:“大王与沛公(刘邦起兵于沛县,人称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项羽当即同意。

项庄略一准备,就挺剑跃入中央,舞了起来。张良一看,这小子剑术不错,要是突然给主子这么一剑,那可就完蛋了。他急忙去看项伯,项伯也看出点什么来了,吃里爬外的他此时不显,更待何时?于是他也去兵器架上取了兵器,跟项羽说:“一人舞不如双舞。”项庄找了好几个机会都可以下手,但都被项伯给阻拦住了。

此时,项羽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刘邦在冒着冷汗,还得对项羽歌功颂德。范增依旧是在又急又气,他急的是项庄平时的剑法非常好,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却得手不了;他气的是项伯这个老东西老糊涂了,挡着刘邦做什么?

张良早已经看出门道来了,但他暂时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只能跟着项庄的剑尖和项伯的身子转动眼睛。但过了一会儿,眼睛也不好使了,他的眼前全是身影和剑影。

他知道,脑袋混乱时不易思考,因此起身离席,走出门外,想清醒一下,然后再想办法。一出门,同来的猛人樊哙就扑了上来,问:“里面情况怎么样?”

张良苦着脸:“要完蛋!项庄那小子在那里舞剑,但傻瓜都能看出来,他是想杀主人。”

樊哙眼珠外凸,大叫一声,就冲进了房间,一看当时情景,青筋迸出,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俨然一副要咬人的架势。项羽警觉起来,于是把腰中宝剑按住:“你是谁?”

张良在樊哙屁股后闪出来,抢话道:“这人是给我家主人赶车的,叫樊哙。”

项羽一时被惊住了,他虽杀人无数,但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只好说:“壮士,喝酒。”

厨子马上端了碗酒给樊哙。樊哙说了声谢谢,几大口喝尽,好像还没有喝足。项羽觉得有点意思,就又说道:“吃肉!”

厨子从架子上割了块肉,扔给了樊哙。那肉可是生的,今天的人如果不是被饿得死去活来,根本就不会吃。樊哙就是樊哙,睁着眼睛就咬。在这个时候,项羽就是给他颗地雷,他也敢吃了。

他进来的目的无非就是给项羽来个先声夺人,酒当然很容易喝下去,可那生肉的确很不容易吃。樊哙是个急性子,开始还咀嚼,后来干脆咬下一块就咽。待吃完足有三斤的肉后,他已经满脸发青,涕泪横流。

项羽觉得太刺激了,好像碰到灭绝已久的野兽,开始了恶作剧:“壮士,再来点酒?”

樊哙眼泪都被生肉噎出来了,但嘴巴仍旧硬着:“我连死都不怕,酒算什么?我跟你说,沛公先破秦入咸阳,一草一木都不敢动,就等着您来。如此劳苦功高,您却想杀他,这和暴秦又有什么两样!”

樊哙说完这段话,端起酒来一饮而尽,趁势把刚才卡在喉咙里的肉给咽下去了。项羽鼓掌叫好,让他坐。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

樊哙坐在那里,怒气未消。项庄与项伯的剑舞似乎也随着他的怒气越来越激烈了。刘邦见项伯的上身明显慢下来,就借故上厕所,跑了出来。跑出来的同时,还把樊哙与张良叫上。

刘邦出了项羽的军门,丢下车马和随从,单个儿骑着马,由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持盾提剑,步行护卫着,从骊山脚下经由芷阳(今霸陵),抄小路急急忙忙回到霸上。

张良觉得刘邦已经脱离了项羽的势力范围,才慢慢地回到酒席,向项羽回道:“沛公已经不胜酒力,不能亲自前来告辞,令我将白璧一双敬献项王,玉斗一对敬献亚父,并再次对大将军表示深深的敬意!”

项伯与项庄此时也停止了舞剑,两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范增接过玉斗,问张良:“那么,沛公现在在什么地方?”

“沛公已经上路了。”

项羽很生气:“他怎么说走就走?”

张良回道:“因为他听说,大王的部下中有人想把他弄死,所以只得不辞而别了!”

项羽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打了个哈哈,似乎还有点尴尬,但随即就说:“走就走吧,你也走吧。”

张良走后,项羽拿着白璧,欣赏了一会儿,放在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得粉碎,叹气道:“唉!废物!真不能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刘邦必是大敌!”

【酷评】

鸿门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饭局了,其惊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刘邦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原因就在于他的知人善任。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的人物,上下团结一致,这才得以虎口脱险。而项羽方面,本来成功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但他却不纳善言,以至于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心慈手软,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关键就那几步,一步错,步步错,像项羽这样的大英雄,最后也只能徒唤奈何,无颜见江东父老!对比刘邦和项羽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知道,知人善任、有一个好团队,对于事业成功有多重要,因为即使再能干的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尤其是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创意天才可能根本不懂市场销售,啥特长没有的一个人可能却是员工激励高手,而你要做的,就是了解各人的长处,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然后付诸实践就行了。

§§§第二节 那个钻了恶人裤裆的年轻人

今天的江苏淮阴西南在秦朝时被称为淮阴,是个地道的小城。但当时这个小城却生机盎然,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当中午的时候,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身材高大、衣衫寒素、神情落寞的青年,慢慢地在街道上行走。他的名字在几年后才被天下人所知,他就是韩信。

韩信的腰间经常插着一柄剑,据知情人透露,那是一柄木剑,因为韩信这个穷鬼到处蹭饭吃,根本没有钱买铁剑。在淮阴,佩剑的人很少,所以韩信这样的人就显得特别突出。

一天,淮阴城中的一群恶少拦住了他,为首的一人发话道:“早看不惯你小子了!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个刀挂把剑,人五人六挺牛的样子,其实表壮里不壮,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喜欢看热闹的人立即围了上来。

这时,恶少气势就更盛了,歪着头挺着胸唾沫横飞点点戳戳:“怎么啦,不服气是不是?那好,你果真不怕死,是好样的,就刺大爷一剑!要是怕死不敢,就乖乖从老子裤裆下钻过去,以后别再装模作样丢人现眼!”说完,他一把掀开上衣,然后貌似胜券在握,稳笃笃地分开了粗腿。

韩信站在那里,居然面无表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对恶少的话根本没有听到。恶少显然觉得受到了挑衅,用手指戳在韩信的胸前,狠着脸问道:“你听到没有,钻还是不钻?”

大家都看着韩信。韩信突然就笑了一下,不是苦笑,而是嘲笑,然后他又做了个惊人的举动:慢慢地跪在地上,朝着恶少的胯下就钻。

恶少显然是一惊,他没有想到这个平时很高傲的人居然真的会钻他的裤裆。当韩信的一半身子已经钻过去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人,然后,他也做了个举动。他向后退了一步,韩信之前所做的事情就等于白做了。

围观的人有大笑的,也有紧张地看着四体投地的韩信的,有些血气方刚的人居然在心里希望韩信可以起来跟那个恶少干上一架,但是他们失望了。韩信看着恶少的裤裆,又钻。

这一次,连恶少都觉得没有意思了,但还是把两条腿分得大了一些,好让韩信早点钻完。韩信慢慢地钻了过去,然后站起来,拍了拍下身的尘土,转过头来向恶少一笑,昂首挺胸地走了。

几百年后,唐朝诗人李白这样写道:“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这是为韩信钻人家裤裆的行为洗刷:小瘪三根本不知道大人物的想法。

后来的韩信无疑是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有着天生的军事头脑。在秦末群雄并起后,韩信先是到项羽的军中担任低级官员,后来在刘邦的总管萧何引荐下跟了刘邦,当上了大将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为汉王朝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刘邦虽用韩信,却心存疑忌,对韩信一百个不放心。汉朝建立不久,有人就向汉高祖告密说韩信要谋反,汉高祖就动了杀心,但最后基于一些原因没杀韩信,只是把他的兵权全部收回,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不久,陈造反,汉高祖亲自挂帅出征后,吕后就叫来韩信的好友萧何,两人设计骗韩信入宫,将韩信杀了。为斩草除根,吕后把韩信三族通通杀掉。

这就是汉初大诛功臣的开端。西汉建立后,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异姓王的封国跨州连郡,占据了战国时东方六国大部分的疆域,又握有重兵,是西汉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为了防止功高盖主,刘邦陆续对王朝的主要功臣下手,最终,七个异姓王中就只剩下地少力弱的长沙王吴芮因忠于中央政权而得以保留王位。

韩信之死自然是个悲剧,但韩信有机会让悲剧不必发生。就在楚汉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项羽派人来找韩信,劝当时手握重兵的他脱离刘邦,到时候就可以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同意,因为他觉得刘邦封他为大将军,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报答这份恩情的。

【酷评】

“忍辱负重”是个沉甸甸的励志主题,中国励志祖师爷勾践用这招成功地翻盘,干掉了他的对手夫差。而韩信也是用这招躲避了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功成名就。“忍辱负重”不是“懦弱”,而是有选择性地示弱。在通往理想的路上,障碍多,诱惑多,但只要和理想无关的牵绊、麻烦,都尽量避开,才能集中精力奔向目标。正如在跑道上,周边的风景和地上的泥泞,可以放弃,可以躲避,因为目标不在那里,终点不在那里。我们今天做事情、做人生规划,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人生诱惑太多,又想快速赚钱,又想做百年事业,又想当学者当作家,做大众明星似乎也不错……纷纷乱乱看似都是机遇,其实除目标外,其他都是幻象,既然选择了当学者,就要甘于淡泊,住小房子、骑自行车,甚至被富人嘲笑;选择了做百年事业,就要放弃种种赚快钱的诱惑,就不要怕被人嘲笑是老黄牛。坚定目标,其他都是浮云。

§§§第三节 叔孙通:给暴发户们上一堂礼仪课

话说刘邦打败了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他手下那些泥腿子出身的官员完全不懂仪礼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讨厌繁文缛节,初为皇帝时,刘邦图简单方便,将秦朝的礼仪一概废弃,朝仪十分简单。

这样一来,刘邦的确是舒服了许多,那些文臣武将也满心欢喜,因为热爱自由、无拘无束是人类的天性。然而,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所约束,有所规范,这是明显的道理,反之就会乱套。事实果真如此,刘邦手下的那班文臣武将在长期宽松的氛围里,逐渐养成了恣意妄为的习惯。

这天,刘邦请大臣们在皇宫中吃饭,结果才吃到一半,武将们就喝得酩酊大醉,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乱舞,对着桌子、柱子乱砍,有的人掀了酒席,如同街上斗殴一般打成一团,嘴里脏话连篇。身为老大的刘邦喊都喊不住,心头觉得这皇上当得真是窝囊透顶,连个山大王都不如。

当然,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有时候,那些武将举着刀在刘邦身边来回转悠怒吼,刘邦看着眼前的武器时不时地会打个冷颤。在头痛之余,他也想过解决的方法,所以就在大家喝酒之前,把规矩说了一遍。他的弟兄们真心忏悔,说以后再也不那样了。可一喝上酒,这些人又恶性不改了。结果,刘邦只能看着他们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