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37

第37章 明清那些事(8)

在道光皇帝还只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在宫里以节俭而闻名了。他吃饭一般都是一菜一汤,有时连汤都要省了。他很少吃肉,更不要说什么山珍海味了。有时候甚至派太监到宫外买几个烧饼,和太子妃钮祜禄氏(后来成为道光的第一个皇后)就着白开水吃就算是一顿饭了。他的下属对他的节俭都感到莫名其妙,难道吃一顿大餐能把大清江山吃穷了不成?

道光即位后,对节俭上了瘾,就把“节俭”的美德在内宫里进行“宣扬”。他下了一道圣旨,严格规定内宫的用款每年不得超过二十万两白银。后宫的嫔妃们多次请求皇上都无济于事,她们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但是皇上大力提倡节俭,她们也只能忍着痛苦,一年都不添置一件新衣服。皇后虽贵为一国之母,但几件首饰用了半辈子,一张破椅垫坐了几十年都没换,整日穿着破旧的衣衫在后宫坚持着节俭。总之,这些嫔妃们都像普通老百姓家的妇女们一样,进宫后就过起了缝缝补补的生活。

道光见后宫的“节俭”大有成效,就决定把节俭的美德带到朝堂里,把节俭之风吹向文武百官。于是在商议朝政大事的时候,道光都不忘告诫他的臣子们:做人一定要节俭!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有的大臣都一改奢侈之风,满朝文武都学着皇上,一个个穿着旧的朝服上朝。对那些衣服上面满是补丁和油污的大臣,道光甚至还要当面称赞几句。可以想象,每次上朝,皇上穿着旧衣服坐在金灿灿的龙椅上,下面站着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臣,衣衫不整,一股穷酸之气顿生。

由于皇上大力推行节俭,一时间京城的破旧袍褂价格直逼新衣服。许多大臣为了赶节俭之风,纷纷把自己崭新的袍褂拿到旧衣店里以新换旧。再后来,旧衣店的旧衣服越来越少,价钱飞涨起来,一件破旧的衣服竟然比做两套新的都贵,而且越破旧价钱就越高。有的大臣无计可施,只好在新袍褂上故意打上补丁,弄皱弄脏,然后再穿上去上朝。没想到道光看到后,居然龙颜大悦。

有一天,道光皇帝在朝堂上发现大臣曹学士的裤子上打了个补丁,觉得很漂亮,于是就问他:“曹爱卿,你裤子上的补丁花了多少银两?”曹学士答道:“只需银三钱。”道光听后立刻叹了一口气说:“宫外的东西都是很便宜的,这个补丁在宫里就要银五两了。”

这一声叹息后,道光再也没有心情去商议国事了,匆匆忙忙地应付完后,就回到后宫,当着佟佳皇后(道光的第二个皇后)的面在那里唉声叹气。佟佳皇后忙过来问安,问:“皇上为什么事情烦忧啊?”于是道光就把他在朝堂上听到的补丁之事告诉了皇后,然后叹息说:“如果能省下补丁的钱该多好啊!”皇后急忙宽慰说:“不如让我带着众嫔妃练习缝补的针线活,这样就不用找人打补丁了。”道光听后愁云顿消,忙夸皇后贤惠。从此以后,佟佳皇后就亲自带着后宫的嫔妃们勤练针线功夫,不但给皇上缝补衣服,连自己穿的内外衣服也都亲手缝制。

道光皇帝即位后多年,从不曾给自己的老婆过过生日,直到佟佳皇后四十整寿的那年,才破例过了一次。皇后的四十岁生日在那个时代属于特别重要的日子,对于皇后的这个重要日子,道光皇帝又做出了一件让人抓狂的决定:面对着前来赴宴的众多王公大臣、皇子嫔妃,他竟然只给御膳厨两头猪的指标。最后,在整个宴席上,款待每位来宾的只有一碗肉片打卤面,实在是寒酸到了极点。

转眼快到皇太后万寿的日子,道光皇帝觉得很头痛:办酒席吧怕花钱,不办吧怕被人说闲话。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说:“天子是要养天下的子民的,只要国泰民安,便尽了颐养之道。皇太后平时就教导要勤俭节约,如果她的万寿大典过于铺张浪费,就违背了她的意愿。所以,在皇太后万寿的时间里,大小臣子,只需要进宫行礼就是了,就足以表达孝敬的心意。不要太奢侈糜烂,违背祖宗们节约的遗训。钦此。”大臣们一听就知道皇上这是要省钱呐,但是又要讨好皇太后,于是就禀告皇上说:“陛下,万寿节的一切铺张,臣民自然会孝敬,不会花内务府一分钱的。”皇上听了自然龙颜大悦,心里想:“既然是你们花钱,就由你们去操办吧。”于是就下口谕成立了一个皇太后万寿大典筹备部,头目就是大臣穆彰阿。穆彰阿以此为借口到大小官员家里勒索,最低的官员都要一百两银子起。万寿大典过后,穆彰阿足足得了几十万两银子的好处。

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道光皇帝倡导节俭的美德时,外国人趁机来敲竹杠,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政府无力抗战,最终以失败结束。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道光皇帝彻夜难眠,绕着宫殿转圈子,不停地叹息,最后咬着牙同意了,仿佛从他身上割了一块肉一样,让他足足心痛了好几个月。几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按照他花银子的速度,几十辈子也花不完啊!这也许就是道光皇帝死也不能瞑目的一大心痛之事吧。

【酷评】

蔡东藩对道光帝的节俭有一则精辟的评价:治家有余,治国不足。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比如你跟一些朋友吃饭,即使没有能力上档次,但也不能太寒酸。民国大亨杜月笙说,适当的排场是显示你实力的“投机取巧”的方式。你很难在大排档里见到做大生意的人,他们都在星级饭店的包房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爱慕虚荣,更因为,不符合身份的“节俭”只会被人认为是吝啬,是守财。

§§§第二十节 当“六不”总督遇上英国人

提到两广总督,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那位放火烧鸦片的林则徐,却很少有人知道继林则徐之后的另一位两广总督叶名琛。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在道光十五年考上进士,道光二十八年任广东巡抚,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擢升两广总督。这时恰逢英国人屡次要求大清修改曾签订好的商约,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大清允许他们入居广州。叶名琛对此不予理会。英国人多次来到广州要见他,但是叶名琛要么不见,见则强词拒绝英国使者。当时英国方面十分气愤,但是由于当时英国的主要兵力放在了中东地区,无暇和清政府力争,所以只好暂时忍了下来。这件事让叶名琛声名鹊起,清王朝大喜过望,以为朝廷里终于出了个可用之才,认定叶名琛是民族英雄,诏封他为一等男爵。这些,都给了爱吹牛的叶名琛更多的吹嘘资本。

叶名琛把之前的事件当做他外交上的成功。在以后和英国人的交涉中,他都不屑于与对方商谈,每次都是只言片语,到后来就一言不发了。英国人十分讨厌叶总督的接待方式,总是仰着个脸一语不发算什么意思?在他们看来,这样做不但是不懂外交礼仪,而且是一种很恶劣的态度。于是他们决定寻找机会,再发动一次战争,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没有礼貌的总督。

英国人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十日,一艘很不起眼的名为“亚罗号”的商船挂着英国的国旗从厦门驶入黄埔。船停了之后,一名水师千总搜寻,发现了一个很可疑之处:为什么商船挂着外国的国旗,船主却是中国人呢?于是这位千总就抓获了十三个可疑的人,离开的时候,还顺手把英国人的国旗拔了下来扔在了地上。

英国人死死抓住了这件事,硬说中国人踩了他们的国旗。他们对这件事是怒不可遏,并想利用这件事来完成入住广州的目的。英国领事巴夏礼立刻写信给叶名琛,责问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啊?为何不尊重友国?而叶名琛依旧不管不问。巴夏礼被这个大清官员搞得快气疯了,于是领着几百名士兵,轻易地就攻进了广州。夏礼立攻进广州后觉得很奇怪:城里士兵人这么多,为什么不反抗一下呢?然而这次进攻只是他个人的意气用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允许,于是他没待几天就退出了广州。而叶名琛却无耻地向朝廷报捷,说如何如何打退了英国人等。于是满朝文武一边擦汗一边拍手称赞,说叶名琛比林则徐强多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引起了鸦片战争,但是叶名琛就没引起战争,还扬了国威。

朝廷的嘉奖让叶名琛飘飘然了,他觉得英国这个蛮夷也就仅此而已了,清政府没必要那么忍让。于是,当巴夏礼以“面议善后”的借口想再次进入广州时,遭到了叶名琛的坚决反对。巴夏礼就在广州城外,而叶名琛让士兵严阵以待,后来还让市民火烧了各国商馆及洋行。巴夏礼无奈下就向本国政府提出申请,请求派遣大军来,给这个不懂事的总督一点颜色看看。

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抵达广东海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触即发。但是英法联军这次比较客气,在作战之前还是想再和叶总督谈谈。但是叶名琛仍然是理都不理,关起门来扶乩请神,竟然得到了上上签,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告诉下属不用担心,广州有天兵相助,敌人不久后就会退兵。下属们听了他的鬼话,于是就安然地在家里等英法退兵。

英法联军的耐性终于被叶名琛耗光了,十一月十二日,他们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两天后叶名琛再不出城投降,他们就不客气了。而叶名琛又一次跑到长春仙馆去求签,竟然又是上上签。于是他仍然告诫下属不要惊慌,广州自有天兵保佑。

这次天兵似乎没有收到消息,一点动静都没有。两天后,英法联军迅速攻进了广州,一点阻力都没有遇到,因为许多官兵早就逃跑了。但是叶名琛却没有动身,很快被英法联军活捉了。当时就有人痛恨地评价他道:“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1859年一月五日,对于叶名琛来说是个耻辱的日子。他被几个士兵押到了停泊在香港的“无畏号”军舰上。作为清朝的一品大臣,两广地区的最高指挥官,竟然被几个小卒押制,叶名琛估计心里不是很好受。在军舰上被囚禁了一个月后,“无畏号”离开了香港,于三月十二日晚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

三天后,叶名琛走上了甲板准备登陆,仍然穿着很久没洗的清朝官服。上岸后,叶总督就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

在囚禁的岁月里,叶总督十分关注时事新闻,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人拿来当地的报纸翻译给他听,尤其关注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四月九日,叶名琛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临死前什么说也没留下。因为他生前没什么疾病,当地的医生也无法解释他死去的原因。后来据叶名琛的中国仆人说,早在三月二十日,他们从国内带来的食物就吃完了,本来打算去购买,但是叶总督不允许。后来英籍翻译官多次将食物送来,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因此,叶名琛应该是绝食而死的。

【酷评】

在清末局变之际,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帝国已经步履蹒跚了。而这次被异族的入侵却与之前的有所不同。西方人开着船大老远地跑到中国,很大程度上是来和中国人做买卖的,他们渴望的只是在这里赚到更多的银子。而习惯了自满、自大到无知地步的清朝官员们既不懂得也不愿意和西方人打交道。因此,这次东西方的冲突在根本上是沟通上出现了障碍。中国官员的封闭无知,对外交、贸易的常理、常规的熟视无睹,让洋鬼子无所适从;而欧洲人所带来的那些现代观念和现代文明,又让中国的皇帝、官员们疑惑和恐惧。这个无奈而尴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和与人交往,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其次要有了解对方和与之沟通的欲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抛弃。

§§§第二十一节 石达开之死

1863年阴历六月二十七日,历史名城成都见证了悲剧的一天。这天,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被清廷公开凌迟处死,时年三十三岁。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出身于小康之家,富于谋略,年轻时就才智过人。十六岁的时候,他加入了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后来又参加了金田起义。由于他是个知识分子,又读过许多兵书,所以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战斗中屡获军功,很快成为太平军中军事才能居首的帅才,不久便被洪秀全封为五王之一的翼王。1855年,他又在西征中打败曾国藩的湘军,一时名扬天下。

石达开以其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政治才能,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使曾国藩、左宗棠等对手对他又恨又怕。

洪秀全定都今天的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达到全盛。但在几年后,太平天国起了内讧,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先后在内讧中被诛杀。此时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已战死沙场,朝中无人,诸王中只剩下了石达开。在此之前,他忍辱负重,在洪、杨矛盾的漩涡中努力保持中立。在家人被北王韦昌辉杀后,他回天京主政,却并不报复韦昌辉的家属,并制止株连滥杀,这为他赢得了天京人的敬重。不过,此时的洪秀全思维已经混乱,觉得石达开有谋反之心,于是动了杀心。眼见情况危急,石达开只好领着太平军的精锐出走天京。没有后援的石达开,成为到处流窜的孤军,就这样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又转战了六年。

到了1863年五月,石达开只剩下了三万人马,准备从云南入川西,却因不了解大渡河一带险恶的地理条件,又未处理好与彝族头人的关系,冒失地进军到了安顺场。因遇洪水无法渡河,以重金向土司买路也遭到拒绝,整个大军夹在险关和激流中进退无路。这时,四川总督骆秉章指挥的军队开始了对石达开的围攻。

六月九日,石达开决定最后一次强渡大渡河,但遭遇失败,于是率一万残部奔至老鸦漩。石达开当时遣散了四千多人,另外六千余人决心与他共生死。但是石达开痛苦地考虑了多时,觉得这样做自己太自私了,为了让这六千多人活下来,他决定和清军谈判。他写信给骆秉章,要求杀己一人而保全三军,言辞极为恳切。虽然有部下坚决反对他这样做,但他还是在六月十三日带着五岁的儿子赴清营,当了俘虏。

石达开被押到成都后,见到总督骆秉章只拱手作揖而不跪,盘腿坐在蒲团上。当时,骆秉章问他:“你来投降吗?”石达开回答说:“我来求死,兼为将士请命。”清军为了防止陷入绝境的石达开部队拼命而造成自身较大损失,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可是,当太平军放下武器之后,清军立即下了屠杀令。

六月二十七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但是石达开还是被骆秉章宣布死刑,以“凌迟”之刑处死。

当石达开来到刑场的时候,刑场下无数的人都在注视着他。在他的身边,几个部下面无惧色,他突然感到一阵酸楚。

“行刑!”

刽子手们动手了。

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后,石达开感到自己的热血在慢慢地流出,下面居然有人喝彩!

若是别人,这个时候肯定要大骂一通,但石达开没有。他的无声让清军很是窝火,因为他们公开行刑就是想杀一儆百,起到威慑作用。没想到石达开气定神闲,好像刀不是在割他,而是在割别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