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35

第35章 明清那些事(6)

魏忠贤权势的无限度、无节制发展,自然会导致他的灭亡。天启七年,朱由校病死,因其无子,他的异母兄弟信王朱由检被推上了皇位,他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朝廷风气,因此魏忠贤不得不除。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朝臣们开始发起对魏忠贤的攻击。之后的一天,朱由检召魏忠贤入宫,然后命内侍当面宣读嘉兴贡生钱嘉徵弹劾魏忠贤的十大罪。随后,他被发配去了凤阳,途中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活着到凤阳,即使活着到凤阳,在那里也肯定生不如死,便索性自杀了。

如果说,万历皇帝的怠政将明帝国的经济摧毁的话,那么天启一朝,魏忠贤的专政则彻底毁了明帝国的政治。魏忠贤专权是明朝宦官专权的最高峰,是太监祸国的极至,集中反映了明朝后期的政治危机。

【酷评】

这世界有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却有无数像魏忠贤这样货色的人养尊处优,活得红光满面。整个天启一朝,魏忠贤成为镁光灯下最活跃的超级明星,没有人敢对他说三道四,对他略有微词的人全被送进监牢和地狱。而当崇祯上台,魏忠贤立即成为阶下囚,人们发现几天前还气焰嚣张的人现在成了任人宰割的囚犯。如果把魏忠贤比作是生活、工作中的困难,那么,当你忍受时,它会变本加厉;而当你准备抗争时,会奇迹般地发现,原来它如此不堪一击。

§§§第十四节 袁崇焕之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剐了他!剐了他!”

崇祯三年(1630年),在人们震耳欲聋的叫喊声中,大明帝国的辽东督师袁崇焕被押上了菜市口的行刑台,随即被绑到了行刑柱上。

法场上人山人海,千万双眼睛无不闪烁着仇恨的光芒,群情激愤到了极点。

凌迟是中国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之一,又称为磔或脔割,俗称“千刀万剐”,大多超过千刀,刀刀见血掉肉。

袁崇焕的白骨清晰地露了出来。监刑官冷酷地用指甲揭起他的前额头皮,袁崇焕的眼珠子仍在骨碌碌地转动着,但此刻已经黯淡无光了。

骨已露,人未死。好!好!好!

台下叫好声不断,北京城内的百姓似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爽快过,他们集体见证了一个汉奸被如此折磨,痛快!

袁崇焕是朝廷在辽东的一面旗帜,在满人眼中,他是一堵无法攻破的城墙。这样一个人,本该受到大明朝廷的重视,又怎么会被朝廷施以凌迟这样残忍的刑罚呢?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确切地说,他是一个书生。早在天启初年,他就开始对渐渐恶化的辽东局势分外地关心。每当残兵败将从战场上归来时,他都会跑去询问。这些人就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身上各种各样的伤口告诉他,大明在辽东的势力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瓦解。

事情果然越来越糟,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之战结束,明朝依然败北。朝廷大为震惊,上下一片慌乱。时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亲自出山海关巡视形势,一回到京城就大声喊道:“给我足够的钱粮,我一个人都能守得住!”

这话在当时自然是振奋人心的,因为当时的朝廷已经被满人吓破了胆子。明朝末期的名将孙承宗立即向天启皇帝推荐袁崇焕,天启皇帝答应了,于是袁崇焕便以监军的身份来到了宁远(属辽宁省),至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该年六月,孙承宗到山海关外视察。袁崇焕跟这位兵部尚书说道:“有些人想要退进关内,把关外放弃。如果这样,我们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去修山海关,实在得不偿失。如果我们连关外这几个军事据点都守不住,还能守住山海关吗?”

三个月后,孙承宗出任辽东经略,重用了袁崇焕。两人通力合作,积极整治宁锦防务。袁崇焕被派到宁远修建宁远城,并在此驻守。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四年后,宁远城已经成为防守最坚固的城池:宁远城上有十一门红夷大炮,威力无比;城墙结构十分精巧,非常适合防守。再加上袁崇焕的精心布防,宁远城就如铁桶一般,找不到任何的破绽。

依托着坚固的工事,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的六万攻城兵马。

消息传到京城后,整个朝廷沸腾了,这是他们八年来听到过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袁崇焕一举成名,被任命为辽东巡抚,长驻宁远。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精确的分析:明军不擅长与满人正面交锋,只有凭借坚城,用大炮狂轰,才最有可能取得胜利。

一年后,明军与皇太极和谈破裂,八旗兵再攻宁远,结果依旧失败。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之众,避开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一线的重兵,绕道辽西,经由喜峰口以西的长城边隘,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就来到了离北京不到三百里的遵化城下。崇祯得到消息时,嘴巴半天没有合上。十一月初一,他下令京城戒严。

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慌忙从宁远率军进入山海关内增援。他部署好了回京线路,将所有能用之兵全都用上,分兵五路向北京进发。但是,不久之后的一连串错误战略,却让他付出了被活剐的代价。

十二日晚,袁崇焕派人侦察后发现,清军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他却选择了跟踪。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他所带领的火器部队完全可以在蓟州打一场阻击战。在他的“尾随”之下,清军毫不费力地攻陷了京城东面的六座城池。十五日,袁崇焕决定进京,第二天晚上就到了北京城外的广渠门。

二十日,清军分别进攻德胜门和广渠门。德胜门守将大将军满桂出城与敌人厮杀,却被自己的大炮击中。袁崇焕则在广渠门外大败清军,挽救了局势。

皇太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刀杀人。他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一天,皇太极单骑巡于阵前,回来后就决定退兵。在退兵的路上,押解俘虏的两位将军小声议论:皇上(指皇太极)之所以不开打,是因为在阵前巡视的时候已经和袁崇焕商定,回去就平分天下,以黄河为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俘虏中的一个太监听到了,找了个机会逃回来,和皇帝如此这般地说了。

崇祯帝对于城中的传言正在半信半疑之际,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不再怀疑了,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此时北京城是九门戒严,城上的士兵用绳子吊一个筐下来,他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了城上。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立即命令锦衣卫将其拿下,然后押解到了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

袁崇焕入狱,在大牢中被关押了数月,却不见皇帝有什么进一步的动作。其实这也不奇怪,此时城外袁崇焕的部下正在与清兵激战,崇祯皇帝此时如果动了狱中的袁崇焕,很可能会引起兵变。但他心里恨透了袁崇焕,所以清兵刚一退去,他就以“通敌叛国”的大罪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之死,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最后灭亡。他死后,明朝再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督师,边界无人,这是第一个后果。第二个后果,是让明军将士因此对朝廷寒透了心。以前明军与清兵交战,虽然屡战屡败,但将士或者战死,或者逃跑,很少有向清兵投降的。袁崇焕死后,才开始有整支部队向清兵投诚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袁崇焕死后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将士给清兵送去了红夷大炮,从此明军在武器上也不占优势了。第三个后果,袁崇焕一死,各路勤王兵军心大乱,山西和陕西两路军马溃败回乡后竟然沦为流寇。流寇从此成为大明王朝的又一大威胁,并最终把它埋葬。

【酷评】

袁崇焕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最可怕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最柔软的舌头!最悲剧的不是惨死,而是被冤枉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何等可怕的力量!而被冤枉又无以自解,更是悲惨的局面。生活中遇到这种时候,恐怕最好的办法仍然是沉默,沉默而待来日,只要留得青山在,相信人言总有慢慢平息的时候,真相总会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

§§§第十五节 捉奸引发的一场变革

明朝崇祯元年,一个叫毛羽健的地方知县因工作出色而被朝廷调入京城担任御史。毛羽健欢天喜地去京城上任了,他之所以这么高兴,并不仅仅是因为升了官,大部分原因是他可以离开家中的那位母老虎了。

毛羽健的老婆温氏是典型的悍妇,身上没有一处符合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毛羽健每天晚上对着这样一个人,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来到京城后,毛羽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纳了一个小妾,过一过大男子的生活。当然,这一切他是不可能跟温氏说的。温氏曾来京城看过他几次,有一次还搞了个突然袭击,但都被毛羽健轻松躲过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事先在温氏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温氏在老家一动身,消息不久就会传到京城。

不过两年后,事情还是漏了馅儿。一天,毛羽健正与小妾缠绵着,突然听到外面大喊大叫,这声音他死都忘不了,正是他的老婆温氏。当他开始在房间里苦想对策的时候,温氏已经踢开门,并让几个仆人抓住那位可怜的小妾痛打了一顿,然后将其驱逐出了家门。整个过程,毛羽健都趴在地上,浑身如中风了一样抽搐不止。

毛羽健的衰样并未让温氏心软。当天晚上,他被罚跪直到天亮,并且受到了温氏的破口大骂。这种肉体和灵魂的折磨持续了三天,温氏的气才消了一点,毛羽健这才有一点点时间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开始怀疑卧底被温氏策反了,但那位卧底指天发誓,自己永远效忠于他,这一次确实像往常那样发了消息。毛羽健思来想去,觉得人来得居然比消息快,的确是一件反常的事情。不过,在想了一天后,他终于想到了问题出在哪里。

以往,卧底都是通过驿站传送消息给他的,而这一次,他的老婆温氏居然也是通过驿站来到京城的。由于他老婆心急,而传递消息的人却正常工作,所以他的老婆自然就比消息快了。毛羽健一面怜惜着自己温柔的小老婆,一面痛恨着自己恶毒的老婆,他不反思自己,反而将怨气全部发到了驿递制度上。

驿递制度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就是把一大段路分成几小段,每一小段设一个驿站,驿站里有几个工作人员,并备有快马数匹,供来往送信的人使用。嘉靖年间,全国共设水马驿1259处,万历间裁为1036处。驿站的主要用途是递送使客、飞报军情及转运军需等,并在长时期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称为国家的血脉。可惜百年后,驿递已经名实不符,很多略有点关系的人都通过它来为自己做事,比如大名鼎鼎的徐霞客在广西游历时,就免费使用了公家的驿递系统。

在崇祯二年,驿递制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毛羽健在给崇祯皇帝的上书中,悲痛地陈述这些弊端,要求崇祯皇帝取消驿递制度。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对他的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如果不是一个叫刘懋的人出现,此事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刘懋是个有为青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崇祯元年被提拔为刑科给事中。他与毛羽健是亲戚,两人时常来往。一次,毛羽健对着他唉声叹气,刘懋问其缘故,毛羽健就把老婆是母老虎的事情说了,接着又把驿递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也说了。刘懋先是感叹毛羽健的人生之苦,突然就觉得毛羽健对驿站的看法相当正确。于是,不久后,他也向崇祯皇帝上书,并且很聪明地指出:驿递制度到现在毫无用处,只会浪费国家钱财,因为要养很多的驿卒。崇祯初年,正是满人活跃的时候。刘懋指出,如果把养驿卒的钱用在对付满人身上,那岂不是两全其美?

崇祯皇帝当时的确需要钱,于是在当年的五月份便下令让刘懋改任兵科给事中,专管驿站整顿事务。但刘懋的工作却进行得相当不顺利。当时朝中很多官员都认定刘懋是在瞎折腾,很多激烈的反对派大臣都在家里焚香,祈祷刘懋赶紧去死,而诸多温和大臣的见解正如《明季北略》(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祖宗设立驿递,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但刘懋顶住了压力,驿站最终还是被裁撤,无数的驿卒失去了工作。

在明帝国的陕西,本来就是民变闹得最厉害的地方,驿站的裁撤使得很多驿卒无法生存,纷纷参加了造反大军。而在这些驿卒中,有一个人的名字被历史清晰地记了下来,他就是李自成。也就是他,多年后领兵攻进北京城,灭掉了明朝。如果没有那次捉奸事件,驿卒就不会被裁撤,而李自成也很有可能不会青史留名。

【酷评】

有时候,改变历史的可能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因素。人生同样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偶然因素突然介入,一个人的一生就由此改变。我们称这种事情为“意外”:一个意外的灾难,很多人被甩出原来的生活轨道;一个意外的工作失误,可能让几个月的努力全部白费、前功尽弃;一次小小的疏忽、小小的懈怠,引发意想不到的挫败,而一次小小的努力、一个善意的小举动,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话说回来,每一种意外又不仅仅只是意外,它可能早已经存在于你的内心,比如是不是习惯性地开快车、疲劳驾驶、抢红灯,所以引发车祸,比如是不是缺乏耐心、工作不细致、急躁,所以酿成工作上的大错。多检查自己,从细节处、微小处端正自己,那么你不想要的意外才不容易发生,你想要的好运则可能从天而降。

§§§第十六节 大明的罪人李成梁

谈到“李成梁”这个名字,也许大家有些陌生。李成梁的爷爷叫李英,是个土生土长的朝鲜人。当时朝鲜与明朝关系甚好,李英在朝鲜混得不好,就跑到明帝国去了。大明的皇帝居然给了他一个很不错的官——铁岭卫指挥佥事,而且还是世袭的。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传到了李英的孙子李成梁这一代时,家道居然就给衰落了。李成梁当时想要去承袭父亲的职位,却居然穷得连去北京的路费也没有,所以直到他四十岁时还是个诸生(相当于文科秀才)。后来总算有人资助了他一笔路费,李成梁这才成了铁岭卫指挥佥事。

当时明朝的东北边境是很麻烦的,很多少数民族都在那里闹事。李成梁正巧赶上了闹事最凶的时候,但他打仗有策略,那就是总找那种软柿子捏,因此他的战绩很不错。

当时边患屡禁不绝,永远有打不完的仗,拿不完的功勋,他的战功也一再累积,竟然创下了两百年来戍边将领打胜仗最多的纪录,最后爬到辽东总兵的宝座。

那么,拥有如此战功的李成梁,为什么会被说成是明末的罪将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清太祖努尔哈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