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谁在涿鹿打架
五千多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场成功的开幕式。开幕式过后,登场的就是浪漫而又铁血的竞技时代。从尧舜不流血的禅让到血流漂杵的汤武革命,拥有争王称霸野心的人越来越多,春秋战国的英雄豪杰们挥舞着刀枪棍棒,杀得你死我活。最后,在中国大西北崛起的秦王国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争霸时代宣告结束。
二千多年前,在今天的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这就是涿鹿之战,交战双方是黄帝和蚩尤。不过,在这场战役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让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黄”自然是黄帝,而“炎”则是炎帝。
据说,少典娶了有之后,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从小在姬水边长大,而炎帝则一直生活在姜水之滨。也就是说,黄帝和炎帝本来就是一家人,都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只是生长的地方不一样。
分居两地的两兄弟日后都成为了不一般的人物。传说中,炎帝降临人间后,三日就能说话,五日就能站起来走路,七日长出牙齿。三岁跟随大人上山打猎,下地耕作。长大后,部落里的人见他天资聪明,智力超群,就拥戴他为部落首领,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神农氏。而他的兄弟黄帝也在十五岁时就被民众拥戴当上轩辕部落的首领,史称轩辕氏。
虽然黄帝和炎帝都神通广大,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是很低下的,人们大多数还是以打猎游牧为主,偶尔也种种地,发展一下农业,这在当时也算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总体来说,部落的人民生活得还是很幸福的,尤其是炎帝部落的人民,在神农氏炎帝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后来他们发现陕西的猎物已经不够打了,地也不够种了,于是他们决定向土地更肥沃的中原地区发展。
但是令炎帝没有想到的是,早有人对中原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了,他就是黎苗集团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勇猛无比,号称“战神”。两个部落狭路相逢,自然免不了发生冲突。结果,经过长期的斗争,善于种田的炎帝最终没能打过长于作战的蚩尤。最终,黎苗集团的人占领了炎帝所居住的“九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州”。
炎帝族人为了生存,于是向同集团的黄帝部落求援。黄帝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了炎帝族人的请求。于是,炎帝向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转移,与早已移居到那里的黄帝族人汇合,向九州进军,共同对抗黎苗部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涿鹿之战”开始了。
涿鹿之战,是中国上古史中传说色彩浓厚的一场战役,由于当时没有正史记载,我们只能从传说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传说中,蚩尤这个人的母亲是绝对的生育强人,所以,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而且个个都是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面目狰狞,手持金刀铜斧、强弓大弩,很是威风。而黄帝和炎帝带领的华夏集团则手执木棍、石斧、石刀,显得有些寒碜。
这是因为黎苗集团的根据地在长江中游,这个地区当时已能生产铜与锑,用辰砂冶铁等,因而蚩尤可以用金属制作兵器。但是黄帝虽然以石器为兵器,剥木为兵(用木棒子当兵器),但他和炎帝带领的华夏集团已经能够驾驭牛马,用牛马驾车作战了。
从交战双方使用的兵器看,各有优势。黎苗集团的金属兵器,有利于近战;而华夏集团的石质兵器和弓箭,则利于远战。
论战斗力,华夏集团要比黎苗集团弱一些,黄帝也知道本方的这个弱势,于是便充分利用了天时和地利。他考虑到蚩尤部落的人长期生长在南方,肯定不适应北方的地形、饮食和气候,就想把他们引到自己的地盘,以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在战争开始时,黄帝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先向九州进军,当遇到蚩尤率领的黎苗集团时,就主动撤退。当时也没有什么兵法书,因此蚩尤也不知道所谓的“诱敌深入”是怎么回事,没多想便带着大部队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黄帝的大本营——河北涿鹿。
这正中黄帝下怀,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茂密,蚩尤部族到达之后,由于环境陌生,气候不适,粮食、饮水缺乏,再加上长途跋涉,因此,他们极为疲劳,战斗意志大为衰退。
战争开始时,正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南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适合晴天环境作战的华夏集团处境很不利,曾经九战而九败。没办法,黄帝命“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有利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但是这个策略很快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在这紧急关头,黄帝利用起了天时,他请旱神作法,顿时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族无法忍受,叫苦连天。
紧接着,狂风大作,黄沙蔽天,黄帝趁蚩尤部族被吹得东倒西歪、看不清状况之时,利用指南车指示方向,率军出击,并将随军携带的虎、豹、熊统统放出冲向敌阵。手持金刀铜斧的蚩尤部落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得魂不附体:有的被猛兽咬断了脖颈,身首异处;有的被猛兽撕开了胸膛,血流满地;侥幸活下来的没命地逃窜。
这时,华夏部落向蚩尤部族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一举将其击溃,并在冀州将蚩尤擒杀,战争就此结束。
之后,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一时声威大震,周围其他一些小的部族也纷纷归顺黄帝。黄帝、炎帝和部分归顺的人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他们的活动地域相对固定,逐步由游猎转向以农业为生。在务农过程中,他们从事各种发明创造,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将人类社会从野蛮生活带进文明时代。
【酷评】
从大历史观来看,涿鹿之战是华夏民族由蒙昧步入文明的转折点。黄帝族之所以取胜,在于黄帝的战争指挥艺术比蚩尤要高明:巧妙利用有利于自己的气候条件,占据了“天时”;精心选择决战场地,占据了“地利”;善于争取同盟者,占据了“人和”。在此基础上,他又果断地抓住机会,发动了致命一击,取胜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今天也是如此,小至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工作和生活,中至一个企业的发展、竞争与壮大,大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乃至经济贸易、金融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合力”的道理依旧适用。制定战略时,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方能赢得竞争条件的优势,也才能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二节 许由为什么要躲尧
许由是何许人也?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他是尧舜时代的人,以淡泊名利而著称。
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用今天的历史术语来讲,是我国的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尧帝当政的时代。尧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一番整饬之后,朝堂焕然一新,人民也有了生活劳作的定则,于是上下安睦,各得其宜。天下安定了,可尧帝也老了。他知道自己终会死去,所以,他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让他接班来治理天下。
一天,尧帝因为继承人的事情而纠结,不知不觉就走到附近的阳城槐里,在这里,他听说了有一个人叫“许由”。据说此人道德高尚,安于清贫,邪席不坐,邪食不吃。
尧帝一听,眼前一亮,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接班人嘛!于是,他打听到许由的住址之后,便一刻不停地前去拜访。见到许由后,尧帝开门见山,说想把王位传给许由。
想不到许由一口回绝了,他告诉尧帝:“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名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接受王位吗?我看还是算了吧。”
见尧帝说不出话来,许由开始卖弄广博的知识:“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无数的林木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地方也只是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鼹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大河让它畅饮,它也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而已。您还是回去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即使厨师不做饭了,祭祀的人也不会代替他办席的!”
尧帝见许由这个人非常固执,以为许由坚决拒绝的态度只是源于高人的谦虚,于是对许由更加敬重。但他一时间也拿许由没办法,只得先回去,打算第二天再来拜访。可是许由是何等人也,他早就看出了尧帝的决心,于是脚底抹油,干脆连夜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附近的箕山中隐居起来,让尧帝想见他一面都难。
不过,隐居后的许由名声大振,人们纷纷传颂他的谦让。过了一阵子,尧帝始终觉得心中不安,大有“许由不出,天下不定”的想法,于是便派人去劝说许由,说他实在不愿意做王也可以,还可以做自己的助手,当九州长。
尧帝派的手下去请许由时,许由正打算去饮牛。还没听使者说完,许由便把饮牛用的瓢往牛角上一挂,扭头便朝山下跑了。使者目瞪口呆,愣了一会儿才紧追过去。
许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河边,洗起了耳朵,此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许由的朋友巢父恰巧隐居在附近,这时正牵着一头小牛来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就把整件事情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冷笑,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您如果躲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谁能找见你?我看你是故意在俗世浮游,想让人家找见,然后又拒绝出任,从而博得名誉。你这不是作秀是什么!喝了你这种伪君子洗耳朵的水,我的牛肯定会拉肚子的!”说完,他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河上游去了。一席话说得许由羞愧万分,真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时,观众渐渐散去,紧跟着他跑下山的使者也来到他面前。许由对气喘吁吁的使者说:“我可以在尧帝的治理下做一个快乐本分的农民,却做不了国王也做不了其他的官员,因此,请他不要再来找我了。”
使者将许由的原话讲给尧帝,尧帝知道了许由意志坚决,只好就由他去了,打消了将天下禅让给他的念头。
被儒生推崇的“禅让”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这种政治制度所以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所以,后人也不必大力鼓吹这种制度,从许由躲避尧的事情上就能窥破其中的真谛。
原来,原始社会因为物质条件差,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名义上称“帝”,但是生活却非常清苦,工作又十分繁忙。当时尧住的是茅草房,上面的茅草零乱摊放,没有经过整理和剪削;房屋的椽子是从山里采来的树干,弯曲不平,没有经过砍削和刨光。尧吃的主食是粗米和小米,副食是野菜和豆叶烧成的羹。冬天他披着一张幼鹿的皮,夏天穿一件粗布衣服。尧整天为部落联盟中的事东跑西颠,却没有一点物质上的享受。所以,许由何必去受那份罪呢?他耕田种地,自食其力,乐在其中,不是也很好吗?
【酷评】
今天的人很不理解许由,认为他有领导不做,却甘心当农夫,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其实,尧的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高低之分,也没有“官本位”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思想。那时的物质生产成果都是平均分配,尧并没有因为“帝”的地位而享有高于其他人的利益,是完完全全的人民公仆。许由把尧的领导位子只是看成一份职业,这份职业和他的耕地职业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也许在许由看来,自己耕田所获得的人生体验要远远高于做尧的接班人获得的体验。对此,韩非子的论断可谓一针见血:“能让古之天子,不能让今之县令,利使之然也。”从今天人类的生存法则来看,也是如此:利益是人类大多数行为的指挥棒。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没有实际的物质利益和愉悦的精神体验,才高八斗的人是请不来也留不住的。因为待遇和地位虽然被很多人看成俗物,却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所以,要请高人出山,光凭诚意是不够的,必须有实质利益,在这一点上,古今都是一样的。
§§§第三节 “革命”一词的由来
最早进行“革命”一事的是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商本来是夏王朝的一个卫星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大,并具备了与夏王朝抗衡的实力。夏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夏桀骄侈淫逸,对民众及所属领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了人民的憎恨与反对。成汤(又称商汤,武汤)是个先知先觉者,他从夏桀的残暴统治中敏锐地看到了武装起义的可能性,他觉得政治秩序到了要重新洗牌的时候了。于是,成汤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商弱夏的措施,在内政外交上做了积极的准备。
首先,他创造性地开展“用间”活动。
伊尹是成汤的心腹,来自夏朝,在投奔成汤的途中成为奴隶。但是成汤并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而大加重用,把他破格提拔为右相。后来成汤派伊尹回夏朝去当卧底,对他说:“我听说夏桀骄奢自恣、劳民伤财,但不知是真的假的,请你跑去看看情况吧。”伊尹当然责无旁贷,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007,多次出生入死前往夏朝进行谍报工作,比较详细地掌握了对方内部很不和谐的具体状况,使得成汤做到了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接着,成汤为自己树立了另外一种形象。野外,有人四面张网捕鸟,并祷告说:“小鸟啊,从四面八方都进我的网里吧!”成汤则说:“怎么能把天下的鸟捕尽呢?”于是就把网揭开了三面,祷告说:“往左边飞,往右边飞,不听劝告的,就要被网住了。”与“一网打尽”的贪婪相比,“网开三面”显示了成汤仁慈宽厚的风范。那些和夏朝离心离德的诸侯听了这个故事后,无不赞颂他的仁德,对成汤很是放心:“成汤这个人对禽兽都这么宽厚,可见是个有德的人。”
其次,扫除障碍。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立国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即使已面临灭亡,但它的属国仍是遍布天下,仍有不少的支持者。成汤想一口吃掉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成汤稳扎稳打,由弱到强一口一口地消化、吸收夏的属国。
在商和夏之间有个小部落,叫葛国,如果要与夏桀翻脸,必然要经过葛国,这就成为了第一个要清除的对象。汤要颠覆葛国,必须拿出见得光的理由,否则诸侯们是不会答应的,道义上也站不住脚。经过仔细的侦察,这葛国的国君别的毛病也没有,就是有点小气,舍不得祭祀用的牲口,所以很少搞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活动。
于是,成汤派手下去责问葛国国君葛伯:“你们也太不像话了,长期不搞祭祀,难道不怕上天怪罪吗?”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人都要饿死了,哪有牲口作祭品?”于是,成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葛伯当下就把这牛羊分给大家伙吃了,还是不祭祀。成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祀呢?”于是,成汤派青壮年人帮助葛伯耕田,派老弱孤寡给耕作之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派人把那些酒饭全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葛伯的做法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成汤趁势出兵灭掉了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