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12178100000074

第74章 胃癌(3)

胃癌(3)

1.明代《景岳全书》:“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累之谓也,由渐而成者,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可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

进一步对积聚加以区别,认为积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积者,其病多在血分,聚者,其病多在气分。当属一全新创见。

2.《景岳全书》:“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3.《景岳全书》:“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阴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

4.《景岳全书》:“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衰耗伤者多之。”

5.《景岳全书》:“食入反出者阳虚不能化,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

胃癌在其整个发病过程中,症状表现很多,病因病机也是多方面的,大致有感受外邪、痰饮水湿、气滞血瘀、邪毒内结、胃气上逆、大肠传导失司、血虚气弱等方面,然其根源还在于胃气受损,但须知张景岳所言之胃气,当是指胃之真元之气,胃之真元之气受损,因而胃的各方面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影响,因而或食积,或痰饮,或瘀血,或正虚皆由此而生,故此病机变化多端,治疗棘手。

十六、吴谦《医宗金鉴》热结津枯

《医宗金鉴》:“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大肠之下口为魄门,三府津液既伤,三门自然干枯,而水谷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为噎塞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二证留连日久,则大肠传导之路狭隘,魄门自应爆涩难行也,胸痛如刺,胃脘伤也,便如羊粪,津液枯也,吐沫呕血,血液不行,皆死证也。”

清代医家吴谦从内经三阳热结,阐述热结津枯而致噎塞、翻胃的症候,是对辨治胃癌晚期津枯血燥所致各种疾病的理论基础。

十七、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癌瘤的病因与治疗

1.《疡科心得集》:“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2.《疡科心得集》:“降火,清痰,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不可用下药秆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

清代医家高秉钧对癌的治疗法则论述,可谓是要言不烦,降火、清痰、行瘀、补虚也正是一直以来中医治疗肿瘤病最为常用的治法。

十八、王清任《医林改错》气滞血瘀

清代《医林改错》:“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说明腹腔内肿物多由气滞血瘀积聚而成,清·高锦庭也说:“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可知现代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十九、唐容川《血证论》瘀血

1.《血证论》:“此非凝痰,即是里血。”

2.《血证论》:“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君火之气,化血下行,随冲脉以藏于肝,即从心下而起,肾水之阳,化气上行,随冲脉以交于肺,由肺散布以达肌肤,亦从心下而出,阳明中土,乃水火气血,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气升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

3.《血证论》:“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斯为既济之形,设上炎下水,阻于中宫,遂成无地痞象,故名曰痞。”

清代医家唐容川认为积聚之证,是以痰凝瘀血为主,至今医家们普遍也多认同这一看法,且从临床治痰治瘀取得良效得到验证,其次论述的痞滞一症,从肿瘤角度讲,包括了胃癌。

二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气衰惫

《医学衷中参西录》:“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亦一气悬之,……若中气衰惫,不能撑悬于内,则贲门缩小,以及幽门,小肠,大肠皆为之紧缩,……况中气不旺,胃气不能息息下降,而冲气转因胃气不降,而乘虚上干,致痰涎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夫此时贲门已缩如藕孔,又加逆气痰涎以壅塞其间,又焉能受饮食以下达乎?救活此证者,当以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有参是也,以降逆安冲为佐,清痰理气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虑人参性热,半夏性燥,故双加知母天冬当归柿霜以清热润燥,生津止血也,用巫蓉与当归赭石并用,其润肠通结之功,又甚效也若服数剂无大效,当系贲门有瘀血,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钱。”

清代医家张锡纯详细阐述了食管癌或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治疗中强调补中逐瘀降逆安冲的法则,依然指导着我们今防治肿瘤的临床实践,其在“十四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气汤治疗膈食证,可资借鉴。

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

一、陈慈煦治疗胃癌经验 [单书健,陈子华,陈慈煦用通降解毒法治疗胃癌,古今名医临床金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3]

陈慈煦教授(1913—1983)为黔中名医,业医50余载,学验俱富,临证立论平正通达,处方讲究实效,用药轻重得宜,往临床疗效显著。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虚痰毒瘀之间互为因果的恶性过程外,胃之通降失常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胃癌的治疗,应针对气滞痰凝血瘀邪毒胶结,阻滞食管、胃脘这一环节,施以通降之法,再结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陈老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恢复六腑的通降,胃能受纳,气血才有生化之源,糟粕始能下行,邪毒才能随糟粕而清出肠道,且行气消痰活血祛瘀解毒抗癌,本身就是通法的具体措施,气郁得伸,疏泄有常,脾胃健运,气行则津行血行,原有之痰浊瘀血因之而消,痰瘀既行,则经气流行脉道滑利,自无瘀滞之患,抗痰解毒,以削弱邪势,邪毒日减,即能安正,发现越早,抗癌解毒越及时,正气受到的损伤越小,因邪毒尚浅,抗癌解毒的效果也更好,倘延搁时日,邪愈甚而正愈亏,再议攻伐,则毒根盘结,难以为功,正气不支反而致祸,但若畏其伤正而漫用滋补则正气未因补而强,邪气却能借补而更甚,盖补能恋邪,故除见亏虚之象,在通降解毒法中兼以扶正,癌症进入中晚期,正气极亏,但以扶正为主。先生对滋补药物的使用,是比较审慎的。

二、魏品康论治胃癌经验 [******.魏品康从痰论治胃癌四法.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2]

魏品康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教研室、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30余载,针对消化道肿瘤,研制出一系列治疗措施和方案,如中药肿瘤阻断剂、中药化疗增效剂、中药肿瘤增免剂、中西医结合联合化疗方案等,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因胃癌成因复杂,治疗多异,复发率高,他将胃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融汇中西医原理,创立肿瘤散结八法。

魏教授认为,胃癌最基本的病理环节是痰浊内阻,痰浊,是胃癌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胃癌的产生、发展及转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消痰散结是治疗胃癌的基本法则,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是治疗胃癌的核心,提出了4种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1.舒肝和胃、消痰散结法

若肝之疏泄失常,即木郁土壅,脾土气滞,聚而为痰。临床多表现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沉弦。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2.健脾益肾、消痰散结法

若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致脾阳虚衰,水湿积聚而为痰。痰浊结而为块,形成肿瘤,痰为阴邪,耗损阳气,损伤脾胃。病人肢倦乏力,面削形瘦,皮色苍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弱。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以健脾;仙茅、淫羊藿,以补肾。

3.养阴解毒、消痰散结法

胃癌病人,痰毒郁结,日久化火,或放化疗后,热邪化火伤气,煎灼胃阴,炼液为痰,表现为胃脘疼痛,食欲减退,口干唇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手足心热,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半夏、陈胆星、天龙、全蝎等消痰散结药物。

4.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法

晚期胃癌病人,久病入络,波及血分,痰瘀互结,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黯,脉涩。临床根据痰瘀轻重,需从容调度用药。同时,由于痰性重浊黏滞,缠绵难愈,且易向他处转移,故在整个胃癌的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消痰散结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结合他法治疗,一定能受到较好的疗效,在痰未成阶段,消痰散结法能够防止痰的产生,痰已成阶段,能够消痰散结并防止痰之转移。消痰散结药多选用制半夏、制南星、全蝎、蜈蚣、僵蚕、天龙、地龙。

三、孙桂芝证治中晚期胃癌经验 [石怀芝.孙桂芝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经验.北京中医杂志,2003;22(2):13]

孙桂芝,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在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癌、鼻咽癌等探索出一套疗效较好的抗转移防复发的治疗方案及中成药制剂。

根据胃癌的病理基础是气滞、血瘀、痰结的特点,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气滞、血瘀、痰结是标,脾、胃、肾虚是本。治疗本病始终坚持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针对不同胃癌分期及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病人,采用健脾益肾法,佐以抗癌中药。

常用药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炒陈皮、生黄芪、当归、桑椹、炒何首乌、鸡内金、生麦芽、血余炭、白芷、虎杖、藤梨根等。

对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橼、八月扎、白梅花、炒枳壳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热伤阴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以滋阴清热,益胃和中;痰湿凝结者加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薏苡仁、白蔻仁化痰散结,温化中焦;脾胃虚寒者加人参、干姜、桂枝、小茴香、炙甘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气阴双亏者加黄芪、肉桂、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山药、山茱萸肉、阿胶以健脾益肾,养血安神。据统计,在总结669例中,有94.4%病人能顺利完成化疗疗程,明显减轻了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免疫功能,改善了体质,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明显好于对照组。随访远期疗效,Ⅲ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到53.4%。

四、李修伍诊治胃癌经验 [蒋士卿.李修五教授诊治胃癌经验.河南中医,2000;20(3):62]

李修伍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生前系河南中医学院内科教授、研究生导师,为全国500名带徒老中医之一。李老师从医50余年,擅治疑难杂症及各类内科肿瘤,尤以消化系统肿瘤见长,对治疗胃癌的独特经验,颇有体会。

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并依据胃以通、降为顺的生理特征以及胃癌病人多为正虚兼痰、瘀、毒而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治疗上喜用自拟验方虎七散合旋覆代赭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胃癌病人,其中旋覆代赭汤补虚降逆,化痰安胃,调节气机之升降;虎七散软坚散结,活血祛瘀而消积,方药配伍谨严,补而不滞,伐不伤正,以冀达瘤消正复之效。

方药组成及服法:虎七散由壁虎、三七粉2味配制而成。取壁虎70条焙干研面,加三七粉50克,拌匀,空腹每次服3~4克,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服。汤剂基本组成为:党参20克,茯苓30克,黄芪30克,夏枯草20克,姜竹茹20克,姜半夏20克,旋覆花30克(包),白花蛇舌草60克,代赭石30克,丹参30克,半枝莲30克,蜂房12克,炙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