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胃癌(1)
胃癌是指发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中医古典医著并无此病名,有关本病的论述,散见于中医的许多病种中,比如在积聚,伏梁,噎膈,翻胃,胃反,反胃,胃脘痛等病种中都有涵盖胃癌病症的内容,其他一些总论性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养生调护等方面的论述,也均可资为防治胃癌的理论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胃癌一病的相关论述,比如积聚,伏梁,噎膈,胃脘痛即包含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虽从未把胃癌单独列出来讨论,但不乏对本病日益成熟的认识,所有这些内容至今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积聚与伏梁
(一)症状描述
伏梁与积聚、胃脘痛。
1.《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3.《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曰:里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4.《素问·腹中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伏梁,作为一病名,是指具有某种独特症状特征的一类疾病。《医学入门》解析道“伏梁,言如梁之横架心下,令人心烦。”由此可知,这类疾病具有“见一肿物在心下至脐,甚则至脐下,大如臂,如桥梁伏于腹中”的特征,故而称为伏梁病。而《内经》中所记载之伏梁,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之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心之积,即《难经·五十六难》所补充描述的:“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病人烦心。”是由于心气郁结,血瘀凝滞而成,此种伏梁包括胃及上腹部的包块或肿物,是属于癥瘕证,其二,为上至心下,下至少腹之肿物,以腹间为主,是由于血瘀化脓,热腐积脓,包裹脓血,上可见呕血,下可见便血,此种伏梁包括现代之腹腔包块脓疡、炎性肿物等,与癥瘕不同。现代认为伏梁病包括了胃癌、肝、胆、胰腺等肿瘤在内。
5.《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涩则病时善惊,太阳……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6.《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积聚一病包括的范围较广,与现代之肿瘤病比较相近,而胃癌是为肿瘤病之一种,故关于积聚病的许多论述也适合于胃癌。从以上所引经文可知,胃癌病理也是因于经气郁滞,邪气留积而成,这启发后世医家从气滞血瘀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
7.《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此经文所描述的胃脘痛,症状上与临床所见食管胃贲门肿瘤很相似。
(二)病因病机
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2.《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3.《灵枢·本神篇》:“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4.《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不良的情志变化,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失衡,产生病理改变。比如: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恼怒则伤肝,肝火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和,受纳运化水谷失常,则水谷不化为气血,反生痰湿内停,郁阻气机,日久血行也凝滞,瘀血由生,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说明七情不适,人体气血瘀滞不通均可导致肿瘤病的发生与发展,后世之《医宗金鉴》也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朱丹溪论乳癌时也指出是由于“忧恚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可见古人对情志致癌的看法是一致的。
5.《灵枢·九针论》:“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6.《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生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至于饮食与肿瘤发病有关,后世医家都比较认同,比如《卫生宝鉴·食物所成》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心腹胀满,噫气吞酸,面青肌瘦,”直截了当地提出饮食失节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又如《济生方》“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现代医学同样认为两者有着密切关系,胃癌病因学也已证明,人们长期经常超量饮食营养物质,滥吃寒凉生冷若冰霜食物,辛热食物,滥吃含有病毒、细菌和致癌因子的食物,都易引发胃肠病变,进而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其次,感受外邪,特别是感受风寒之邪也与胃癌的发病有关,张景岳提到“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但今世之医对此则不是很重视,事实上,外邪在胃癌的病变过程中也是一很常见的病理环节,比如在初期,由于外邪的侵入,超过了机体调节适应的限度,影响脏腑经络功能,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致使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积久而肿瘤疾病发生,而胃癌之晚期,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更是易于遭受外邪的侵袭。故而《景岳全书》言“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
7.《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于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8.《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癌多与正虚有关,自内经以来,历代都很重视这一点,《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张洁古《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因而补益法也是历代用的最为普遍的治法之一,时至今日,中医、西医都常以扶正抗癌作为治疗本病总的法则,是有其理论基础。
(三)脉诊
16.《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沉而弱主正虚,脉沉而横、脉急主邪实,是为肿瘤病的常见脉象,也是胃癌之常见脉象,这与临床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