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5)
用法:每日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各1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二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土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因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胨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每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六、汤承祖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9—101]
汤承祖,1907年生于江苏南通。家学渊源,幼承庭训,早年随祖父侍诊,尽得真传。为主任医师,曾任南通市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理事等职,汤承祖精通中医典籍,对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肾病、肝病、血液病的治疗。
汤承祖认为久泻,其因可由感受外邪泄泻失于调治转化而来,亦可由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起居不慎,发于痢下之后,又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致,命门火衰,肾虚火不生土,土失温暖而成五更泄泻等,脾主一身之运化,肾寓一身之真阳,在治则上虽有多种,惟脾运化无力非温其肾不可。创有益气健脾,温肾清肠的扶正祛邪汤(党参20克,黄芪20克,苍术12克,广木香10克,肉豆蔻10克,制附子10克,骨碎补12克,荜拨10克,败酱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主治:慢性结肠炎、久泻虚实夹杂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善理脾胃诸疾;黄芪补气升阳,为扶正之佳品;苍术燥湿健脾,且有强壮之效;木香行气止痛,为疗肠胃气滞之要药,功专温里止泻;肉豆蔻性涩,以温中涩肠为主效,用于久泻;制附子功能温中止痛,性纯属阳,走而不守,内则温中焦暖下元;骨碎补温肾阳;荜拨温中止痛,且能温肾;败酱草活血散瘀、解毒,为消炎排脓之要药;白花蛇舌草为清肠之品。诸药合奏益气、健脾、温肾、清肠之功,以达正扶邪祛之效。湿重者去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加川厚朴10克,槟榔10克;肾阳不振者加仙茅12克;黄谷不馨者加炒谷芽30克;血便者加仙鹤草20克。
七、彭澍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01—103]
彭澍,1930年生于四川绵竹。为四川德阳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彭澍生于祖传10代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949年学成悬壶行医。1955年进修,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至德阳。彭澍学自家承,擅长妇科,对内科亦颇有研究,善于用活血化瘀法************。
彭澍认为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证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食欲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伤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做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创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健脾固肠汤(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5克,炮干姜5克,秦皮10克,乌梅5克)。用于慢性腹泻(肠炎)、满心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水煎服,每日1次,分2或3次服用,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本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止升降;合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党参具有增强和调理胃肠功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有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老年体衰,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肋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理中丸温中健脾,旨在治本;香连丸、乌梅、秦皮清热利湿止泻,意在治标。合则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验之临床,收效颇著。
八、李秀亮治疗小儿泄泻经验 [李 陈.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四川中医,2002;20(9):5—6]
李秀亮,女,主任医师(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1970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对小儿呼吸系统的感冒高热、咳嗽、哮喘、泌尿系统的肾炎、肾病、免疫系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有个人多年的治疗独到经验,特别是对消化系统如小儿厌食、腹泻、疳症等颇有研究。从事儿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1年余,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5部。
1.病因病机
小儿脾虚泄泻的病因主要可归为体质因素、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用药不慎几方面,其中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演变、预后都具有重要作用。脾虚泄泻病儿既易伤阴又易伤阳,但其转归与病儿体质密切相关。脾虚泄泻常见于久泻、迁延性腹泻或其他疾病之后;总与脾胃虚损有关,或因本脏素虚演变而来,或由实证泄泻转化而来。临床中,脾虚儿易夹食滞,脾阳虚儿易夹寒湿,脾阴虚儿易夹湿热,脾之阴阳俱病儿则常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2.治疗特色
李秀亮教授认为小儿脾虚泄泻的具体施治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体质状况、喂养情况、患病季节、居地环境、家庭状况等的不同辨证施治。其治疗特色归纳如下。
(1)健脾化湿,贵在运脾醒脾
小儿脾虚泄泻的发生总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有关。湿为阴邪,易碍气机,易伤阳气;阳气不振则气行不畅,湿食内停。惟有振奋脾阳脾气,方能使气行通畅、湿食自化,故健脾不宜呆补脾气,健脾贵在运脾和醒脾。临床中不仅注意以行气、除湿、消食之品运脾健脾,而且每每加入芳香醒脾之品振奋脾阳脾气。
醒脾运脾药常选:藿梗、砂仁、苍术等芳香醒脾之品,陈皮、木香等理气运脾,厚朴、京半夏等燥湿运脾,茯苓、泽泻等利湿运脾,山楂、神曲等消食运脾。
(2)健脾止泻,贵在升阳举陷
《医门棒喝》云:“升降之机者,在于脾土之健运。”健脾止泻,脾气之升最为关键。脾虚泄泻日久,脾不升清或脾气下陷,均会导致水谷不化,合污下泻。遵“虚则补之”、“陷者举之”的原则,提出健脾止泻,贵在升阳举陷。
升阳举陷药常选:黄芪、葛根、升麻等以鼓舞脾胃清阳上行,而奏止泻之功。其中葛根有较好的升发清阳、生津止渴之效,又无温燥之弊;若取煨葛根,更有温脾止泻作用。临床中,适于多种小儿脾虚泄泻,其中气虚、阳虚型多用煨葛根,阴虚型多用生葛根。
(3)温中健脾,勿忘温肾助阳
遵“先安未受邪之地”,提出温中健脾,勿忘温肾助阳。脾虚泄泻总不离乎湿。脾为湿困,必致脾阳虚而温升无力,故温中健脾之法不容忽视。脾阳有赖肾阳的温养,故欲温脾阳,必助肾阳。
温脾暖肾药常选:炮姜、吴茱萸等温脾,肉桂、细辛等温肾。吴茱萸、细辛尚能温阳止痛,故伴腹痛时常酌选。肉桂善补命门之火,又能温经散寒止痛,能温运阳气以鼓舞脾阳,故好选此药。寒热错杂者,常佐用少许黄连以清补兼施。但值得注意的是,温药性燥,不可多用久用,当中病即止,以免伤津耗液。
(4)固护脾阴,勿忘酸甘化阴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尚不健全,若发生矛盾就容易导致饮食停滞,日久则化热伤阴。而当今家长因过分溺爱,往往强调予高营养高蛋白食品,此类食品热卡高,易伤脾阴,故当今小儿脾阴虚泻也不鲜见。临证时,固护脾阴乃第一要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酸甘化阴之品,不仅能固护脾阴,而且能收敛止泻,属标本同治之法。
临床常选:乌梅、木瓜等味酸之品既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吸收,又可酸甘化阴、收涩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