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噎嗝 (3)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举病案治则用方,至今依然为临床医师习用,叶天士不愧为临床之大家。
十九、尤怡《金匮翼》:或痰或血或津枯
1.《金匮翼·噎膈反胃统论》:“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沦,不可不辨也。”
2.《金匮翼·噎膈反胃统论》:“夫膈噎,胃病也,始先未必燥结,久之乃有大便秘少,若羊矢之证,此因胃中津气上逆,不得下行而然,乃胃病及肠,非肠病及胃也。”
3.《金匮翼·噎膈反胃统论》:“噎膈之证,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若壮年气盛,非血即痰。”
清代医家尤在泾从虚实两端分述噎膈,指出“实者或痰或血,虚者津枯不泽”,观后世医家大多从祛痰、化瘀、滋补治疗本病,可知尤在泾之论是很有见地的。其次还指出本病病久之大便秘少,是“胃病及肠,非肠病及胃”,值得医家们对腑气上逆而为膈的观点做一重新思考。
二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养血润燥
清代《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明代方隅对于噎膈用养血润燥的治疗方法体会也很深,指出“噎膈不可妄投燥热之药,如其以火济火,何以异于刺人而杀之也,吾闻治之之法,必须清健脾,行痞塞以转泰,助阴抑阳,全化育以和中,宜用生津养血之剂。”
二十一、林佩琴《类证治裁》噎与膈的病机不同
《类证治裁·噎膈反胃论治》:“噎者,咽下梗塞,水饮可行,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
清代医家林佩琴阐明噎与膈,不仅病患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而且噎与膈的病机亦有不同:噎由痰气阻于上,膈由血液槁于中。
二十二、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祛邪扶正,行瘀
1.《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噎膈反胃》:“殊不知噎膈之本虽虚,而痰、火、气、血日久凝滞,瘀塞道路,胶固不通,以致食物难入,或虽入而复出,于此时也,若不先以劫夺之药开其固结,而滋补之味又安能透其关扃耶?但关开食进之后,即当继以补益之剂,续进饮食,病自愈矣。”
2.《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噎膈反胃》:“大抵噎膈之证,多有结痰瘀血相停,若不去之,病必不除。然结散之后,惟在谨慎缓调,戒口绝欲,千日把持,庶可痊愈,否则愈而复发,中气既伤,难可再劫,死者多矣。噎膈既愈之后,不可便与粥饮及诸杂物,每用人参五钱,陈皮二钱,作汤细啜,以扶胃气。旬日半月间,方可小试陈仓米饮,渐进糜粥,进之早者,多致不救,年高病人元气败坏,手足寒冷,粪如羊屎沫大出者,皆不治。不守禁忌,若怒若郁者,皆不治。”
3.《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噎膈反胃》:“消痰顺气,清膈行瘀”。
清代医家姜礼把噎膈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痰火气血日久凝滞,瘀塞道路。虽其本为虚,但邪之不去,病必不除,故治当先以动夺之药开其固结,继以补益之剂,续用饮食。这与《杂病证治准绳》之“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秘久,慎勿顿攻,总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著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透”治疗先后上略有不同,然而二人在具体实践中,重视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临证时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则又所见略同,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出消痰顺气,清膈行瘀是治标的大法,深合临床。事实上,远至金元时期之李东垣、朱丹溪,近则其同代之何梦瑶、叶天士也都已看到治疗本病需行瘀,并施之临床,然今世之医把活血化瘀之法作为治疗噎膈的通治之法,则又有滥用及太过之嫌矣。
二十三、吴静峰《医学噎膈集成》噎膈病专著
1.《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噎膈之症,本肝气郁结,阻塞升降之路,上则咽喉肿痛,饮食难下,下则肠胃干涩,大便秘结。”
2.《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膈本水亏之症。肠胃干涩,饮食入胃,不能下行,故上反而作吐;肠中无津,则大便如羊屎。”
3.《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噎膈口吐白沫,原是病气上逆,挟腹中之津液,皆上行而吐诸口。脏腑不得津液之养,久之则喉门细小,饮食不能多进,强咽一口,移时方能下去;再积久,而贲门亦狭,肠胃必然干涩,一口结成一个弹子,故大便如羊屎。干粪下行,黏糙肠腑,故腹痛如刀绞。皆因口吐白沫,津液上逆,不能下润肠腑,以有此二症。”
4.《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白沫满口,见食则吐,是病气挟中,下焦之液,上逆作吐。”
5.《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考噎膈,翻胃之医案,治疗原有后先,首在解郁,次在补水,三在引上焦之液以下行。”
6.《医学噎膈集成·噎膈反胃治法论》:“节饮食以调脏腑,戒酒色以养精神,除烦恼则气自平,谢事务则心不劳。”
清代医家吴静峰著《医学噎膈集成》是噎膈病惟一的专著,所引原文可知,吴静峰论述噎膈病机主要有三大要点:一是肝郁,二是水亏,三是气逆,故而治疗上重在解郁、降逆、养津,并列有方剂八十二则,可资后人借鉴。此外提出了治疗分先后的论述,以及在预防和养生方面的观点,均为金玉之言。
二十四、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综论噎膈之因机症治
1.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饮食格拒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2.噎膈是以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亏为主因,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使气滞、痰阻、血瘀三种邪气阻于食管,而使食管狭窄。也可造成津伤血耗,失于濡润,食管干涩,食饮难下。本病以气滞,痰阻,血瘀标实,津枯血燥为本虚,在病理性质上表现为本虚标实,噎膈病位在于食管,属胃气所主,所以其病变脏腑关键在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而致的食管狭窄,食管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
3.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在临床上还应注意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多用滋腻之品。
《教材》综合了历代医著医论之长,详细解析了噎膈之病概念,论述了噎膈之病位、病因、病性、病机以及治则。对本病的认识已日趋于全面,为日后引进现代医学来研究本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
一、朱丹溪辨治噎膈经验 [刘时觉.朱丹溪噎膈证治心法.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301—302]
1.病因病机
朱丹溪基于其气血痰郁火的理论认识噎膈的病因病机。无论内伤外感,俱可使气血运行失常,“或因些少饮食不慎;或外冒风寒;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实无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尤其火热之伤,“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薰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辗转传变”,以及“气血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均可酿生噎膈。
朱丹溪详细阐述了噎膈病机特点:“其始也,胃液凝聚,无所容受;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概括而言,积热挟痰,瘀血凝滞,津血枯槁,是噎膈的基本病机,《金匮钩玄》称膈噎乃反胃之渐,分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四种证型: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这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金匮钩玄》言:“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就是依此来判断预后。
2.治法方药
据此病机认识,养血润燥就成为本病首要治法,《局方发挥》提出,“夫噎病生于血干。夫血,阴气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何噎之有?”血虚用药以四物汤为主,加陈皮、桃仁、红花、甘草;兼气虚者,则以四君子汤为主。其次是理气导痰,《金匮钩玄》“有气滞痰结者,通气之药皆可用也。”导痰用二陈汤为主,无论血虚、气虚、有热,兼痰必用童便、竹沥、姜汁、牛羊乳。《丹溪心法·翻胃》则用“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效”,以韭菜汁消膈下瘀血,牛乳润燥补虚,佐以姜汁下气化痰和胃,配合甚为得当。《金匮钩玄》还载有验方二则,可资参考。治反胃方:马剥儿烧灰存性一钱重,好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神效。又方:茱萸、黄连、贝母、瓜蒌、牛转草,牛转草为牛反刍到口腔中的草料。以上病机认识也决定本病禁忌燥热,《金匮钩玄》云:“大不可用香燥之药,服之必死。”此外必须谨身调养,《局方发挥》引用张鸡峰的话:噎当是神思间病,唯内观自养可以治之,病人必须谨身自爱。《金匮钩玄》则提出:“宜薄滋味。”
二、张锡纯治疗老年脾胃病经验 [陈勇毅.张锡纯治疗老年脾胃病经验探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4):36]
张锡纯从治疗一年近七旬者叟的噎膈证中恍悟,噎膈“系贲门有瘀血肿胀”,进而认为瘀血结滞是导致噎膈的重要病机,其治噎膈之法,“无论其病因如何,先服参赭培气汤二三剂,必然能进饮食,七八剂后,可于原方中加桃仁,红花各数钱,以服至痊愈为度。”“若初服见效,继服则不能递次见效者,可与原方中加三棱二钱,庶虫钱半”,“若其瘀血已成溃疡,而脓未尽出者,又宜投以穿山甲(代)、皂刺、乳香、没药、花粉、连翘诸药,以消散之”,如治一噎膈证,服药半年,更医十余人皆无效验,转觉病势增剧,张锡钝认为“其为瘀血致病无疑”,治宜“化其瘀血兼引其血下行”、“辅以培养气血之品,”药用桃仁,红花,土鳖虫,三七,消其瘀血,重用代赭石引血下行,党参,山药养胃气,天冬,天花粉滋胃液,10余剂后病愈。
三、吴静峰论治噎膈经验 [王玲玲.《医学噎膈集成》学术思想简介.河南中医,2002;22(5):22—23]
《医学噎膈集成》提出治疗本病“首在解郁,次在补水,三在引上焦之液以下行”。概括言之,解郁重在疏肝郁,养津液重在补脾阴、滋肾水,降逆气重在救胃阳、降冲气上逆。
1.疏肝郁 疏肝郁主以逍遥散加减,若痰湿郁结,则主以半夏厚朴汤。
2.降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