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胃痛 (3)
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以下行为顺。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习用药品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等。
7.嘈杂宜和
寒热夹杂常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嗳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常用方剂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
8.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之类。习用药品以西洋参为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津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三、黄文东治疗胃痛经验 [史宇广.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痛病专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39—47]
黄文东(1902—1981)教授,江苏吴江人。14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名医丁甘仁先生。学习5年,返回原籍震泽悬壶应世。1931年应邀回母校执教,任教务长之职。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作有《黄文东医案》、《黄氏论医集》,主编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等,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1.证辨寒热虚实气血 药取流通轻灵活泼
胃痛初起以停食受寒为多见,成病之后,常因饮食、劳倦、寒温不调,七情所伤而反复发作。胃痛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脾虚、胃实6个字。“肝旺”是指肝用偏旺,由证情不同又可分为肝郁、肝气横逆、肝阳上亢、肝火偏旺、肝阴不足诸端;“胃实”并非指阳明腑证,而是指食积、瘀血、痰湿等实邪停积胃中;“脾虚”是指脾气、脾阳、脾胃阴虚。脾虚则内湿生,由于体质不同,又有寒湿、湿热之分。因为脾胃互为表里,为病则互相影响,虚实转化。初起感邪伤食,导致胃实,久则胃病及脾。一般实者多热,虚者多寒。但就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不可执一而论。治疗当以调气法为主,调气不应则可用和营,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是也。调气法包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下陷者升之,阻滞者通之的意义。具体地讲,调气法有五大作用:①调补气血;②调和升降;③调理脾胃;④调气以疏肝、泄肝;⑤调气以化瘀活血。因此调气法为治胃痛主法。
2.临床证候及常用处方
寒实证:治宜调气和胃,散寒消食。
处方:紫苏梗9克,姜半夏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广木香9克,制香附9克,旋覆花9克,炒白芍9克,焦神曲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桂枝4.5克。
寒重加肉桂(后下)4.5克,毕拨9克。
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9克,炒白芍9克,延胡索9克,旋覆梗9克,广木香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制香附9克,佛手9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4.5克。
虚寒证:治宜温中调气散寒。
处方:潞党参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9克,制香附9克,炒白芍9克,焦神曲9克,炮姜9克,炙甘草6克,丹参12克,煅瓦楞30克,肉桂(后下)3克。
偏虚者,脾胃虚弱,升降失职,常因过劳而复发。治宜健脾调气和胃。
处方:潞党参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9克,枳壳9克,陈皮9克,炙黄芪9克,茯苓12克,焦神曲12克,春砂仁(后下)3克。
郁热证:治宜泄肝调气和胃。
处方:金铃子9克,延胡索9克,青皮9克,陈皮9克,瓜蒌皮9克,蒲公英15克,丹参15克,炒白芍12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6克,左金丸(分吞)3克。
四、秦伯未治疗胃痛经验 [史宇广.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痛病专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48—51]
秦伯未(1901—1970),号谦斋,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人。早年毕业于中医专门学校。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55年应聘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并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等职。著作有《谦斋医学讲稿》、《中医入门》、《中医基本学说》、《诊断大纲》、《秦氏内经》、《难经之研究》、《金匮要略简释》、《药性提要》等40余种。发表论文多篇,文字总数达数百万字之巨。
1.胃气痛
胃气痛多因饮食所伤,胃气阻滞引起。证见胃脘胀痛,胸闷痞塞,得嗳气稍舒,或伴腹胀,大便困难,脉多弦滑。治以行气散滞,常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较重者结合用沉香降气散(沉香、香附、砂仁、甘草)。胃气痛多由肝气引起,恼怒之后,肝气横逆犯胃,常见胁满胀痛,时有太息。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调气散(香附、青陈皮、藿香、木香、乌药、砂仁、甘草)。凡肝气引起的胃痛,经久不愈,极易化火,治宜宣泄苦降,方用化肝煎(白芍、丹皮、山栀、青皮、贝母、泽泻)合左金丸。
2.胃寒痛
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畏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中焦受寒所致,属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厚朴温中汤。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剧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滞。胃寒痛如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苏。紫苏行气宽中,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呕恶等症,但偏重于风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阳化气,治里虚寒证最适宜。
3.胃虚痛
胃虚痛证见空腹痛,得食或得温则缓解,伴泛酸胃寒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虚弦。此证与脾关系密切。因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凉,脾喜温;胃当通,脾当守,两者作用不同,但相互为用。胃虚痛,其病机偏重脾气虚寒,治拟黄芪建中汤温养中气。在出血时生姜改为炮姜,加阿胶。
五、董建华治疗胃脘痛经验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5—160]
董建华(1918年出生)教授,上海市青浦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专长于中医内科,尤其擅治脾胃病、温热病,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治疗亦有很深造诣。1957年以后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董老治疗胃脘痛归纳出通降十法。
1.理气通降法
理气通降适用于胃脘作胀,时轻时重的病人。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宣理气通降。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以苏梗、香附、橘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能疏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以上诸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疏肝,止痛的作用。气行血亦行,气机通降了,胃气运行正常,胃的胀痛也就消失了。如遇偏寒者,可加高良姜或荜澄茄,行气散寒止痛;胀甚者,可加鸡内金;伴胁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疏肝解郁;食滞者加焦三仙;兼痛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2.化瘀通络法
化瘀通络适用于瘀血胃痛。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当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病在气者,常用自己拟定的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金铃子行气中之血滞;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香附入肝理气解郁止痛,主入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宽中(理胃气与调肝气)。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疏肝理气;配大腹皮与枳壳二味,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通则不痛。此方治疗血瘀轻型胃病,效果一般均佳。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常以自己拟制的猬皮香虫汤进行治疗,药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品。据临床经验证明,本方对治疗严重的瘀血胃痛,如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如兼胀者加大腹皮、枳壳;兼热者加栀子;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加酒军;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化瘀止血。
3.通腑泄热法
通腑泄热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治以通腑泄热,给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常药用为: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气热口渴,大便不结者,去酒军,加生石膏、知母;阴伤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
4.降胃导滞法
降胃导滞适用于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证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胆汁上犯于后,降胃才是治本之图。治宜降胃导滞,常用苏梗、荷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连翘、半枝莲等。湿浊者加半夏;热重加黄连;痰热加全瓜蒌;便秘加酒军;兼瘀加失笑散。
5.滋阴通降法
滋阴通降适用于胃阴不足,证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治疗本证应以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用滋腻),佐以行气化滞之品最为灵验。常用自拟加减益胃汤,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金铃子等。沙参甘苦微寒,既能养阴清心,又能生津益胃;石斛甘淡性凉,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二药相伍,可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胃阴亏损。方中丹参、白芍和血柔肝;乌梅、甘草酸甘生津;金铃子、香附行气活血,疏肝止痛。诸药配合,能养阴以益胃,通降以止痛。
6.辛甘通阳法
辛甘通阳适用于脾胃阳虚.证见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暗苔薄,脉细弦或沉弦。此时非甘温不能扶其衰,不和营不能缓其急。宜以辛甘通阳,培土泄木为重点。若有形之滞填塞其中,宜先标后本,积去方可议补。治疗此证,常以自拟方加味黄芪建中汤为主。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高良姜、大枣、金铃子、延胡索、陈皮。方中饴糖甘平补中缓急,辛温之桂枝温中散寒,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义,共为主药。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调中益气,二药合用,取酸甘化阴之义;甘苦相须,能缓急止痛。姜枣调和营卫,黄芪大补中气,金铃子行气通滞,延胡索活血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使脾胃阴阳平调,营卫协和,气血通畅,脾运胃健。
7.升清降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