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12178100000027

第27章 腹痛 (5)

腹痛 (5)

结果: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3例。

3.治疗原发性痛经 [林有岳,等.少腹逐瘀汤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158例.青海医药杂志,2000;30(4):64]

治疗158例均为未婚或已婚未孕的年轻妇女。症状以月经前后或行经期腹痛为主,经妇检或B超盆腔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及盆腔脏器的其他病变,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分型为气血郁滞者46例,寒凝血瘀者83例,冲任虚寒者29例。

治疗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桃仁12克,红花、当归、生地黄各10克,川芎、桔梗、赤芍各5克,牛膝10克,柴胡、枳壳各6克,甘草5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气血瘀滞型加郁金、三棱、莪术各10克;寒凝血瘀型加肉桂5克,细辛5克,小茴香10克;冲任虚寒者加吴茱萸3克,巴戟天10克,杜仲10克。上方于月经前3日开始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5天,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经治疗3个疗程。

结果:痊愈128例;好转23例;无效7例。

4.继发性痛经 [夏陈伟.少腹逐瘀汤治疗继发性痛经78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4):243]

治疗78例中,相当于西医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慢性盆腔炎25例,其他15例。其中轻度13例,表现为疼痛可忍受,能坚持工作或学习;中度23例,表现为疼痛难忍,难于坚持工作或学习,需服止痛药,但全身症状不明显;重度42例,疼痛剧烈,不能坚持工作或学习,全身症状较重,甚至出现晕厥,必须使用止痛药。

治疗用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2克,干姜5克,延胡索30克,没药6克,当归9克,川芎6克,肉桂6克(后下),赤芍药12克,蒲黄、五灵脂各12克(布包煎)。轻、中度于经前3天服至行经第2天,或痛时服用3天;重度为平时隔日1剂,至经前1周始每日1剂,服至月经第2天。78例病人,多数连服3个月经周期,少数病例服药2个月消除疼痛,最长用药为6个月经周期。

结果:78例中痊愈23例;显效4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5.治疗慢性盆腔炎 [吴燕琼.少腹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四川中医,2003;21(9):58]

治疗40例病人分为湿热阻滞型14例,肝郁气滞型16例,寒湿痰瘀凝滞型10例。

治疗:湿热阻滞型用少腹逐瘀汤去小茴香、干姜、官桂,加葛根、红藤、败酱各30克,地榆20克,升麻、车前草各15克;若伴盆腔炎性包块者,加黄芪、夏枯草各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肝郁气滞血瘀型用少腹逐瘀汤,偏寒者加香附、台乌、川楝炭、三棱、莪术各15克,黄芪30克;偏热者去小茴香、干姜、官桂,加丹皮、栀子各15克,黄芪、红藤、败酱、夏枯草各30克。寒湿痰瘀凝滞型用少腹逐瘀汤加法半夏、苍术、白芥子各15克,甲珠10克(代)。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

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

【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孙建民,等.少腹逐瘀汤中12种元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19(4):41]

孙氏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方剂少腹逐瘀汤及10种单味药水煎液中铜、锌、钙、镁、钾、钠、铁、锰、锶、钴、铅、镉12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元素在方剂、单味药及单味药按方剂比例计算的平均值中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方剂、单味药和平均值中元素含量有相同的分布趋势,但其中元素含量比例差异显著。在方剂中含量高于平均值的元素有:锌、钾、钠;低于平均值的有:铜、钙、镁、铁、锰、锶、钴、铅、镉,方剂中锌与铜、钙与镁的比值均大于单味药及平均值,而钾与钠、铁与锰、锶与钴的比值则小于平均值。

结论:方剂元素含量不是单味药元素含量按配方比例的简单相加,而是煎制过程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12种元素的含量分布与相应的地球元素平均丰度密切相关。

2.药理学研究 对大鼠子宫的解痉和抗炎作用[叶效兰,等.少腹逐瘀汤对子宫的解痉和抗炎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6):329]

探讨少腹逐瘀汤的主要药理作用与机制。

方法:采用离体子宫实验、缩宫素和己烯雌酚诱发小鼠痛经实验、无菌塑料管所致子宫炎症实验和皮下肉芽肿实验。

结果:少腹逐瘀汤能明显降低正常性大鼠离体子宫自发运动的收缩和舒张强度,抑制缩宫素诱发的离体大鼠子宫收缩频率加快,延长“痛经”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明显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中剂量少腹逐瘀汤明显抑制塑料管所致大鼠子宫炎症反应和棉球所致大鼠皮下肉芽肿形成。

结论:少腹逐瘀汤具有良好的子宫解痉和抗炎作用。

三、理中丸(汤)

【方名】 理中丸(汤)

【来源】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霍乱篇》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又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处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蛋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每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每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能】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寒呃,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

脾胃同主中焦,职司运化,升降相济。若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下利;阴寒凝聚,浊阴不降则呕吐、呃逆。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则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脾虚失于健运,故不能饮食;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脾主统血,气能摄血。中焦虚寒,脾阳不足,则脾气也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致便血、吐血、衄血、妇人崩漏等失血证。脾胃虚弱,不能运化以布津,虚而不摄,则喜唾,甚则流涎不止。中焦虚寒,阳虚不运,阴寒阻滞胸中,阴乘阳位,故痹阻而痛。方中用干姜温运中焦,祛除里寒,扶助阳气为主药;辅以人参补中益气,强壮脾胃;脾虚往往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合,使中焦虚寒得以温补,升降复常,脾胃健运,则吐泻、腹满、腹痛诸症自解,故方名“理中”。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若虚寒甚者,可加肉桂、附子以助阳祛寒之力;兼气滞停饮,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若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降逆和胃;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者,为脾不化湿,重用白术。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可加神曲、麦芽,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香附、木香。

2.治疗虚寒型非梗阻性肠粘连 [吴美雄,等.理中汤治疗虚寒型非梗阻性肠粘连85例.海峡药学,1994;6(4):48]

治疗85例,男47例,女38例。全部病例均有腹腔手术史,并经胃肠造影及超声检查确诊为非梗阻性肠粘连。中医辨证兼肾阳虚17例,兼肝郁23例,夹湿19例,夹瘀26例。虚寒型非梗阻性肠粘连临床表现为:腹腔手术后经常性腹痛,腹胀或便秘,腹泻。还兼有面色苍白,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查体可见手术切口处的瘢痕较硬,附近腹部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且不规则等。

治疗用理中汤:人参、干姜、甘草各6克,白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若气滞胁满者,加柴胡、香附、木香、枳实;湿重脘痞,纳差便溏者,加苍术、砂仁、厚朴;寒甚泄泻者,加肉桂、附子;夹瘀舌淡紫,脉细涩者,加桃仁、丹皮、赤芍、大黄、当归、川芎。服药3个疗程。

结果:显效42例;有效34例;无效9例。

3.治疗胃脘痛 [邵利平,等.加味理中汤治疗胃脘痛107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456]

治疗107例,辨证为脾胃阳虚者45例,阳虚夹瘀者62例。经胃镜及钡剂造影检查62例,其中44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4例为胃溃疡,3例为萎缩性胃炎。未做或不愿做胃镜及钡剂造影检查者45例。临床表现以胃脘隐痛或夜间痛甚,喜按喜温,空腹痛重,食后痛减或腹胀,以及晨起脘腹有坠痛感为主症,伴食少便溏,恶心欲呕、泛酸、神疲乏力等症。

治疗用理中汤加味:党参、白术、重楼、葛根、甘草、南木香各15克,干姜20克。若单纯脾胃阳虚者可加大干姜、白术用量,减少重楼用量。若泛酸欲呕加乌贼骨20克,法半夏15克。2天1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效65例;有效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

4.治疗慢性胃炎 [胡晓燕,等.加味理中汤治疗胃炎120例临床观察.河南医药信息,1999;7(9):31]

治疗120例,经纤维胃镜确诊,均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其主症是胸脘满闷不适,胃脘隐痛,不欲饮食,嗳气反酸,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其中浅表性胃炎70例,萎缩性胃炎2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2例。

基本方:党参30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蒲公英10克。

若伴胃脘疼痛者加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呃逆者加枳壳5克,广木香6克;糜烂性胃炎加重公英用量;胆汁反流性胃炎加黄连6克,白芍15克;有痰者加半夏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结果:显效10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脾主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如果素体阳虚,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为导致本病主要原因,治当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5.治疗虚寒胃痛 [杨红卫.芍萸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胃痛300例.江西中医药,1996;27(3):50]

治疗300例,临床以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肠鸣,呕吐,大便稀或初头硬后溏,脉沉细为主。

基本方:白芍15克,吴茱萸10克,广木香6克,小茴香10克,紫苏梗10克,附子7克,白术10克,干姜7克,党参20克,炙甘草6克。若寒甚者,加高良姜;苔黄呕吐黄苦水者,加藿香、川黄连;苔白质淡,腹胀者,加厚朴。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服2个疗程症状消失者214例;服1个疗程愈者58例;服6天愈者15例;服3天愈者10例;3例服药无效。

6.治疗功能性胃潴留 [吉雯.理中汤合小半夏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胃潴留28例.四川中医,2000;16(6):33]

治疗28例,均经胃肠钡剂造影检查,胃内钡剂4小时后仍存留50%或6小时未见排空,并排除消化道肿瘤及其他外科性梗阻。

基本方:党参、茯苓、干姜、白术、制半夏、生姜各10克,甘草6克。

若气滞加枳壳、木香;寒甚加吴茱萸;寒郁化热减干姜加川黄连;呕吐酸臭加焦楂、谷麦芽;大便难解加生军6克;气虚甚加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6剂为1个疗程,经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显效18例;好转8例;无效2例。

【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6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米子良,等.理中汤方药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测定.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5;1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