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案概述(6)
三、中医医案体例类型研究
综观历代名家医案,既有医家门诊或出诊时当场记录者,又有诊治后追忆诊治过程,并加以总结记述者;既有出自医家本人之手笔,亦有弟子整理记录而作。古今医案,既可见于医案专著,也常见附于医论、医方、医话等医著之中。当代则更多的见之于各种中医药期刊杂志。
另外,由于历史朝代的不同,医家文化修养的不同,医案写作风格各异。不少医家平日诊务繁忙,故医案记载文字多寡不一,有的述案详细完备,有的载案简明扼要;有的长于议论,有的多于记实;有的注重倾吐教训,有的勤于总结经验;有的善于推求疾病机制,有的贵在阐明疗病心得。
尽管古今名家医案千姿百态,体例各异,风格独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全面记述疾病治疗过程,较少议论者
此类医案虽略于辨证分析和医理阐述,但记述疾病治疗过程比较全面,使人甚感真切。其中至理,耐人寻味。
如高允旺医案:贺某,女,56岁,山西省大宁安古村人。1972年5月初诊。
自述患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近十余年,起初怕寒、头痛、迎风则头痛剧烈,故常年戴帽子而防头痛发作。十几年来,帽子越来越大,就诊时她戴的帽子如做饭的大铁锅,直径有一尺五。她的帽子一年比一年的大,每月每年都往帽子上加一层,一共九层,最外三层有棉花一层,毛毯一层,狗皮一层。她戴上大帽子,在大宁城内赶集,人们认为她是“精神病”,围着一圈人看她。她曾到临汾太原等地看过,有的医生还真的按精神病治过。头痛还是头痛,帽子不但没减少,又加了一层。为了减轻头痛曾采取过措施,据统计她吃镇痛片总计一万八千片。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曾服过健脑汁、谷维素、卡马西平等,未曾控制头痛,有位名中医按阴虚阳亢,气血俱虚辨证,以滋阴潜阳、养血补血治疗,头痛仍不减轻。
来诊时已是夏天,还穿棉背心,自述头顶怕风,不戴帽子不行。诊见畏寒怕冷,两足不温,舌淡,薄白苔,脉弦沉缓,按脾肾阳虚辨证施治,投以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g,党参12g,干姜15g,川乌10g,升麻12g,川芎40g,白芷20g,服药10剂,头痛有减,但仍感脑海空虚,怕寒、怕风、改用芎脑芷汤,一天1剂。
芎脑芷汤的组成:羊脑1个,川芎6g,白芷10g。制法:将羊脑热水烫之,使脑质变硬,挑净其中的筋血,放入沙锅内,加用500ml水放川芎和白芷盖上盖煎煮,一小时后除去药渣,吃脑喝汤。用法:一天服1剂,服两三剂为宜。三天后突然头痛大减,第二天棉帽子换成夹帽子,也不觉头痛得厉害,第四天就大胆的把帽子给摘了,也没有什么感觉。(《偏方治大病》)
本案所治顽固性头痛,虽有记述过于繁琐之感,但质朴真实可信,其治采用仲景吴茱萸汤加减,虽有疗效,但改用其偏方芎脑芷汤,终愈顽疾。本案重于详细记实,极少议论,可以说是治疗全过程的总结记录。
(二)详细记述辨证论治经过,夹叙夹议者
此类医案不仅记载了诊疗过程,而且更有医者所发议论和感慨,颇具医案、医话兼备之特点。一个案例,好似一则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如徐大椿医案:松江五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着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至。余曰:“此小青龙证也。”法曰:“我固知之,但弱体而素有血证,麻桂等药可用乎?”余曰:“急则治标,若更喘数日,则立毙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曰:“诚然!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咎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咎,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余曰:“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之耳。”遂与服,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休乃复旧。法翁颇有学识,并非时俗之医,然能知而不能行者,盖欲涉艺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用之也。凡举事一有利害关心,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洄溪医案·痰喘》)
此案不仅叙述了医治过程,而且边叙边议,畅谈心法,很有病案讨论的特点,对人教益非浅。
(三)先述病证名称,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开门见山,重在突出病名,然后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剥笋,主次分明,使人有纲可寻。
如张石顽医案:石顽治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养心神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悸、恐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乃求治于石顽。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遂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张氏医通》卷六)
此类案例很多,首例病名,然后辨证论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下分证,体现了中医先辨病后辨证的特点,旨在纲举目张。
(四)先述症状,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常将患者的主诉症状及其他兼证和体征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加以辨证分析,审证求因,确定治法,处方用药。这类医案使人有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感。
如曹仁伯医案:身热,手心热,少力,神倦,澼利,脉濡。此脾阳下陷,阳火上乘。甘温能除大热,正为此等证设也。补中益气汤加鳖甲。(《柳选四家医案·曹仁伯医案》)
再如秦伯未医案: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泻,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泻,一天20多次,近变为鹜溏,一天四至七次不等,便前肠鸣辘辘,无腹疼感,纳食尚佳,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诊断为脾阳不运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泻,泻久伤阴,阴虚生热,且现水不涵木现象,治法仍宜温养中焦为主,稍佐升清,如果因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姜、炙草、红枣、葛根、升麻。(《谦斋医学讲稿》)
全面收集临床表现资料,即症状、体征,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关键。此类医案,使人有据可证,从而达到法从证出。
(五)先载脉象,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显而易见,突出凭脉辨证是这类医案的重要特点。
如王旭高医案:脉虚软而似数,内伤虚弱奚疑。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咳嗽虽由外感,而实则因于气虚,以为风寒固不可,以为虚损亦未必可,玉竹饮子主之。
玉竹杏仁苏子桑白皮款冬花象贝橘红
沙参元米炒旋覆花枇杷叶(《王旭高医案》)
再如王旭高医案:左寸关搏指,心肝之阳亢,右脉小紧,脾胃之虚寒。是以腹中常痛,而大便不实也。病延四月,身虽微热,是属虚阳外越,近增口舌碎痛,亦属虚火上炎,津液消灼,劳损何疑?今商治法,当以温中为主,稍佐清上,俾土厚则火敛,金旺则水生。古人有是论,幸勿为世俗拘也。
党参于术茯苓甘草炮姜五味子麦冬灯心(《王旭高医案》)
又如清代太医院院判张仲元治慈禧案: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有力,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谨以古方调胃承气汤调治。
酒军八分元明粉六分甘草五分(《慈禧光绪医案选议》)
切而知之谓之工。此类医案说明脉诊在临床辨证诊断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可不通。
(六)先述病因,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交待发病之因,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所谓“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如张从正医案: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面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持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划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之,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儒门事亲》)
张从正乃“医之奇杰”,治病常能出奇制胜。本案张氏详细探求发病原因,然后推求病机,确定治法。本案是对《内经》“惊者平之”理论临床运用的典型范例,又充分显示张子和审病求因、论病重因、治病除因的学术思想。
此类医案启示我们,临床必须明辨病因,方能有的放矢。
(七)先指出病机,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强调病变机制,尊奉《内经》“谨守病机,勿失气宜”的思想。
如尤在泾医案:病从少阳,郁入厥阴,复从厥阴,逆攻阳明,寒热往来,色青,巅顶及少腹痛,此其候也。泄厥阴之实,顾阳明之虚,此其治也。
人参柴胡川连陈皮半夏黄芩吴萸茯苓甘草(《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尤在泾又有一案:肝阳因劳而化风,脾阴因滞而生痰,风痰相搏,上攻帝溢,是以昏运体痛等证见也。兹口腻不食,右关微滑,当先和养胃气,蠲除痰饮。俟胃健能食,然后培养阴气,未为晚也。
半夏秫米麦冬橘红茯苓(《增评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再如王旭高医案:病将一载,肝气横逆而不平,中气久虚而不振。惟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冲;惟中虚故营卫不和而寒热。凡大便溏,饮食少,右脉细,左脉弦,是其证也;四君子合逍遥加左金,是其治也。
党参冬术茯苓柴胡白芍川连(吴萸炒)
香附陈皮归身谷芽玫瑰花(《王旭高医案》)
又如叶天士医案:阳微,阴浊泛逆,先为咳喘,继而腹满便溏,所谓喘必生胀是也。真武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此类医案对于理解疾病机制,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八)先强调体质,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疾病常因体质而发,又随体质而变。此类医案充分反映了“因人制宜”的论治原则,是中医医案的重要特色。
如丁甘仁医案:朱右,形瘦色苍,木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陈木瓜五钱大白芍钱半云茯苓三钱
生白术三钱炒淮药三钱陈皮一钱紫丹皮二钱
炒诃子皮五钱炒御米壳五钱灶心黄土四钱焦谷芽四钱
陈米汤煎
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丁甘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