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58

第58章 五官口腔科病证针灸医案 (3)

第八章 五官、口腔科病证针灸医案 (3)

“肺开窍于鼻”,“诸邪上受,首先犯肺”。卫气不固,风寒外袭,肺系受扰,肺气不宣,鼻窍不通,发为鼻炎。本患者有10余年的病程,且反复发作,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眠差、口干、面色少华、舌质暗、舌尖偏红、苔薄白、脉滑重取无力等症。病久,反复发作,机体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营卫失调,气血不足,不能上承,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眠差、面色无华等症。气阴两虚,津液被耗,形成郁滞,郁久化热出现口干,舌质暗,舌尖红;气虚鼓动无力故出现脉滑重取无力。综合分析,该病例为虚证、郁证、热证。所以治疗上以益气固卫、清热、宣肺利窍为治疗原则。方中上星、印堂清热通鼻窍,风池解表祛风,鼻通、合谷宣肺清热通窍;大椎、肺俞刺络拔罐祛瘀生新,益气血;大椎、风门、鼻通隔姜灸益气温通、散风通窍,再配以益气养阴健脾之中药使肺气得宣,卫气得充,营卫调和,鼻窍通利,鼻塞、头痛等症得解。

七、过敏性鼻炎

(一)陈作霖医案

居××,女,32岁

初诊:1996年5月。患者自幼易感冒,咳嗽,鼻塞常作。每次愈后仍鼻窍不利,并逐年加重,伴有阵发性鼻痒,遇风寒则喷嚏频作,畏寒、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濡。证属肺脾两虚,腠理不固,风寒侵袭,上扰清窍。

诊断:过敏性鼻炎。治宜健脾益气,宣肺通窍。

取穴:额三针、上星、风池、迎香、合谷、太渊、太白。

(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陈作霖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之一。陈作霖生平见不寐。

针后鼻窍立即通畅,嗅觉恢复正常,但翌日鼻塞又显,程度较前减轻。依上法续治,三诊时鼻窍已通,遇寒偶有喷嚏,胃纳转佳,大便正常。仍循上法,八诊后症状完全消失。

(二)林凌医案

蔡××,女,36岁。自诉: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头眩频发3年,早、晚及严冬受风寒刺激更甚,屡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诊见病者鼻塞无闻,清涕淋漓,形寒神疲,舌淡苔薄白,脉象虚迟。检查:鼻黏膜水肿明显,呈淡白色,下鼻甲肿胀,鼻腔水样分泌物甚多。遂取印堂穴深刺,其气充盈整个鼻部内外,患者顿呼鼻腔通畅,闻如常人,出针后鼻涕减少十之七八。针治2次后诸症消失,再针5次,鼻腔检查无异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林凌.深针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新中医,1985;(02):28-29]

评析:本案为林凌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之一。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与祖国医学的“鼻鼽”相类似。多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鼻腔而得。鼻部位于督脉的循行线上,取印堂穴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

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之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和维系人身元气的功能,针刺以迎随、疾徐、捻转、提插、开阖五种综合补法,并使气至病所,共奏益气固表、补虚扶正、驱邪通窍、标本兼治之功。对体质较弱者,疗程结束后应视其病情需要适当选服些补益药物,以增强正气,巩固疗效。

八、慢性咽炎

陈作霖医案

周××,男,44岁。

初诊:1994年7月8日。咽喉有干燥毛糙感,伴梗阻已近5个月。晨起较轻,至午后增剧。五官科拟为慢性咽喉炎。曾服用中西药以及针灸治疗未效。

检查:两侧咽壁充血(),舌质偏干而少津,脉细数。证属病久阴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失其输布之功。

诊断:慢性咽喉炎。治拟益肺、清热、养阴。

取穴:天容、列缺、太溪。

(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陈作霖治疗慢性咽炎验案之一。陈作霖生平见不寐。

取天容以清咽喉之热,取列缺以益肺清热、助肺输布之功。取太溪穴,并遵《内经》“阴刺”法,行九六补法,以激发少阴经气,发挥益肾养阴的作用。施术时,患者当即感到咽部津液溢出,咽喉滋润,干燥毛糙感明显好转。本例共治8次而愈。因此正确选用针灸补泻手法,确实能够提高针刺疗效,特别是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更为突出。

九、口疮

刘炳权医案

龙某,男,42岁,干部。1987年2月初诊。

主诉:患口疮已10年。

病史: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已10年余。多年睡眠不足,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大便发干时易于复发。溃疡局部疼痛异常,伴有口干,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烦躁,大便干结等。中西医多方求治无效,前来就诊。

检查:面色暗红,口唇紫干,上唇内侧有绿豆大圆形溃疡,手足心热而干。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诊断:口疮(复发性口疮),阴虚火旺型。

治疗:滋养肾阴,清热降火。

取穴:太溪(双)、三阴交(双)、太白(双)、足三里(双)、神门(双)、内关(双)。

配穴:毫针刺法。平补平泻与泻法。

太溪、三阴交用平补平泻,神门、内关、太白、足三里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经7次治疗而愈,诸症消失,1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口疮验案之一。刘炳权生平见肥胖。

该病类似祖国医学文献中的“口疮”、“口糜”,如《内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总之,治宜取心、脾两经为主,佐以清热。但患者往往因睡眠不足易为复发,故取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厥阴心包经内关,脾经太白,以清心脾经之热兼有镇静安神之效。但张景岳认为,口舌生疮,多见上焦之热,治宜清火,但有时又非寒凉可治,应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方可痊愈,故取脾经三阴交、肾经太溪,滋肾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足三里以清阳明腑热,以利通便,标本兼治,其效迅速,多年痼疾而愈。

十、牙痛

(一)杨介宾医案

病员熊某,男,37岁,村民。住四川金堂县。于1956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牙痛3日。

病情:患者体质壮实,素喜辛辣香燥,烟酒厚味,近日出现右下大牙痛不可忍,如锥如刺,腮颊肿胀,痛连头额,曾在医疗站服止痛片,含牙痛水均告无效,故来我处求治。四诊所见,牙关开合不利,口臭流涎,不思饮食,大便干燥,小溲黄。查右下大臼齿处,牙龈红肿溃脓,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大而数。

诊断:胃火牙痛(牙龈脓肿)。

治则: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处方:颊车、合谷、大迎、太阳。

治法:以上处方,循经远近相伍,以28号毫针双侧深刺1寸,重泻手法,每日1次,得气后有针感传导为度。牙龈红肿处用三棱针刺出脓血,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1次。针感强烈直抵病所,进针10分钟后痛势锐减,留针30分钟,其痛若失。嘱其以淡盐汤随时漱口,翌日再度发作,但痛势轻微,仍用上方针治两次,即能进食,病当全可,后经随访,未再复发。

(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牙痛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牙痛是指以牙齿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由于过食辛辣甘酸。阳明热郁化火,火邪循经上犯于齿,而致牙痛。《灵枢·杂病》云:“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本病治疗当以清泻阳明,消肿止痛为其大法。在手阳明经脉循行于下齿中,足阳明经脉循行于上齿中,故取颊车、合谷、大迎泻阳明热邪,太阳奇穴刺之疏风止痛。诸穴相配,使经络畅通,风热宣散,肿消痛止,其病则愈。

(二)田从豁医案

张某,女,32岁,初诊日期为1997年11月12日。

主诉:“下牙剧烈疼痛,伴有牙龈肿痛一周就诊”。一周前周身不适,继之出现牙痛,呈现阵发性剧痛,伴牙龈肿痛,形寒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经口腔科检查确认为“急性冠周炎”,经服消炎药灭滴灵、头孢氨苄片、新****等药物,效不显,前来针灸治疗。

诊断:(中医)牙痛(风火型)

(西医)急性冠周炎

治则:疏风泄火。

治疗:毫针治疗。取穴下关、颊车、大椎、合谷、外关,针时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大椎三棱针点刺放血。

疗效:一诊后,持续止痛时间为24小时;3天后,二诊时疼痛复发,但疼痛程度较前减轻,加刺息痛穴,息痛穴针8分~1.2寸深,针尖向下方斜刺,捻转进针,嘱病人继服消炎药。三诊时疼痛明显减轻。自第二诊针后只发作2次,疼痛程度大减,查牙龈仍肿胀,但无明显压痛。继续上法治疗3次,疼痛症状缓解,牙龈及全身症状已消。

(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牙痛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化火,火邪循经上炎,引起牙痛。治疗取手阳明经之合穴合谷,功可补虚泻实,在此泻之以疏风泄火。下关、颊车局部取穴。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穴,是清热泄火之要穴,加点刺放血,以促邪外出。外关为三焦络穴通于阳维脉,阳维主表,泻之以解表祛风泻火。诸穴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风、祛邪之功。针刺治疗更加强药物的消炎泻热效力,针药并用,牙痛得解,诸症得除。

(三)于书庄医案

李××,女,28岁,于1975年8月14日初诊。

现病史:一年来经常牙痛,每遇冷热或吸冷风均引起牙痛发作。昨夜左上牙持续性剧痛,牵扯左颞部亦痛,手扶面颊来就诊。

检查:左上第7齿有龋洞,不红肿,痛苦面容,未做经络检查。

治疗经过:针左下关、合谷、内庭(双侧),合谷捻针数分钟,牙痛未止。继而改针曲鬓、丝竹空,牙痛缓解。9月15日随访,针后牙痛未作。

(引自《于书庄针灸医集》)

评析:本案为于书庄治疗牙痛验案之一。于书庄生平见晕厥。

本案病程日久,病由阳明传入少阳,牵扯左颞部痛,故针阳明合谷、内庭穴无效。病在少阳,故针曲鬓、丝竹空,牙痛缓解。从而可见,针刺治疗牙痛,不辨经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