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57

第57章 五官口腔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第八章 五官、口腔科病证针灸医案 (2)

治疗:①毫针取穴翳风、听会、中诸、侠溪、中脘、上巨墟、丰隆。针法为泻法,留针30分钟。②水针取翳风、听宫、外关。方法:用0.1%~0.2%普鲁卡因5毫升;每穴注入1.5毫升隔日一次。③中药拟凉膈散加减,处方为:炒黄芩4.5g,炒山药4.5g,连翘9g,菊花9g,知母9g,花粉9g,石斛9g,麦冬9g,竹叶4.5g,取七剂水煎服。

疗效:6月3日二诊:耳鸣大减,头晕、咽干、口苦消失,大便已通,唯小便短赤、口渴、喜饮、舌苔转薄黄,脉沉弦,气火未平。毫针、水针治疗方法不变,中药按上方去黄芩、知母、竹叶加黄柏4.5g,竹茹9g,陈皮4.5g,炒谷芽4.5g,木通4.5g水煎服。如此治疗,四诊后,耳聪渴止、小便清长。

(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耳鸣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肾开窍于耳,胆脉络耳,《内经》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啸即耳鸣,一阳为胆与三焦,脉皆络耳。《医宗金鉴》曰:“痰火上升,两耳蝉鸣”。风火痰气上攻,所以耳鸣,或如蝉噪,或如钟鼓,或如水激,不一而足。痰火上升者鸣盛,须理痰清火,肾虚髓海不足者,其鸣微,宜益肾填精。

此病人,脉症合参,当属实证,所以方中以清热养阴以和肾胃,先清其中上二焦,以获症减,再清中、下二焦,以澄其源,未出旬日,耳鸣已除,取效迅速,如响之应声。

五、耳聋

(一)陆瘦燕医案

范××,女,29岁,干部。龙华门诊号257。

初诊:1963年5月24日。

近二月来,左耳失聪、左颞颅部胀痛,时有眩晕,夜寐多梦,纳谷不香,舌胖苔薄,切脉弦数,太冲大于冲阳,颔厌大于太溪。症系肾水不足,肝胆之火浮越,挟痰浊乘袭清空之窍而致。治宜滋水柔肝,熄风开窍。

处方:翳风-,左;听会-,左;听宫-,左;颔厌-,左;丝竹空-,左;中渚-,左;太冲-,双;太溪+,双。

手法:捻转补泻。

二诊:经针治,头痛大减,耳聋亦轻,颔厌脉静,唯太冲仍大于冲阳,舌胖苔薄,再拟前法续进。

处方:翳风-,左;听会-,左;颔厌-,左;丝竹空-,左;中渚-,左;太冲-,双;肾俞+,双。

手法:捻转补泻

三诊:头痛如啄,左耳听觉减而复增。脉弦滑,舌胖苔薄白。治拟前法以观其效。

处方:颔厌-,左;听宫-,左;听会-,左;翳风-,左;风池-,右;中渚-,左;太冲-,双;太溪+,双。

手法:捻转补泻。

辅助治疗:耳聋左慈丸二两,每日早晚各服二钱,温开水下。

结果:三诊后病人再未来,于6月3日随访。谓前针治三次,并服药丸后,耳聋头痛已愈。

(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耳聋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先贤有谓:“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以胆附于肝,而足少阳之脉上贯耳中,若肾阴不足,木失滋养,则肝气时动,化火挟痰循少阳之经上扰清窍,故致左侧头痛,耳聋。太冲大于冲阳,木实之象,颔厌大于太溪,上实下虚之疾。陆氏取翳风、听会、听宫以疏通耳窍,配中渚,是标本同治之法。泻颔厌、丝竹空以疏侧头脉气,泻太冲以泻肝火,补太溪、肾俞滋水以涵肝木。三诊泻风池,是疏泻上潜之风阳,佐左慈丸,重镇潜阳,补肾纳气之品,治之而愈。

(二)刘冠军医案

李某,男,42岁,建筑工人。1974年7月5日初诊。

主诉:耳聋2周余。

病史:患者2周前过劳。卧睡湿地,致使胃纳不佳,便溏腹鸣,渐觉耳闷失听(左)。经五官科检查:双耳鼓膜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投给维生素类药物,治疗2周,耳聋不减随来诊治。

检查:形体瘦弱,精神疲倦,情绪忧郁,纳少,便溏,面淡黄。舌质淡,苔微白,脉来沉缓无力。

诊断:耳聋。

治疗:补中益气,升提清阳。

取穴:足三里,脾俞,听会,翳风。

操作:日针1次。兼日用苍术灸耳(左),共灸4次,针2周(16)次耳聋消除,食量增加,纳谷香甜,3个月后追访,未见复发。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冠军治疗耳聋验案之一。刘冠军生平见咳嗽。

《脾胃论》中指出:“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只从胃而得之。又说:“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胃气虚,耳目口鼻,是为之病。”这些论述说明耳聋原因虽多,但耳聋兼见脾虚证状者,皆是脾虚不能使脾承受营养,则脾失输布精微供养九窍的能力,就要发生耳鸣、耳聋、九窍不利的症状,治宜调健脾胃,使胃纳水谷,脾升精微,则清阳升,九窍利。

该例耳聋由于过劳伤脾,故纳少,便溏、苔白,脉缓、是为脾虚,未能使清阳出上窍而失听。病之本源在于过劳伤脾,复受湿邪,由于脾喜燥恶湿,脾湿则清阳受阻,不能鼓舞致耳聋闷胀。故治从健脾调胃入手,取足三里、脾俞以调健脾胃,补中益气,升提清阳,兼刺听会、翳风通畅耳部之经气,尤妙在采用具有健脾燥湿且含有大量维生素的苍术直接灸耳,以加强耳部的营养,以改善内耳血循而收效。由此可见,九窍虽然分由五脏所主,但须得胃气滋养,脾气升清,才能通利聪明的论点,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殷克敬医案

卞忠华,男,37岁,陕西省建筑八公司工人1968年10月7日来院就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1个月余。

病史:9月4日晨起时突觉左侧颈项强痛,转侧不利,俯仰受限,经本单位医务室针刺、按摩、拔火罐治疗1个月未愈,故专程来院求余针治。

检查:颈项强直,不能动,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处压痛比较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落枕。

辨证;此属风寒之邪阻遏太阳与阳明经筋。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取穴:天柱(双)、风池(双)、天井(双)、手三里(双)。

上穴均以泻法施针刺之,每次留针30分钟。手三里、天井穴针尖向上捻转提插,使针感向肩部传导;天柱、风池二穴针尖向下,使针感向下传导为佳。10月8日2诊:自述颈项强直疼痛明显减轻,可左右及前后转动和俯仰,但在活动时左侧颈项仍有牵拉之感,故按上法继续施术治之,又连续施术治疗5次后,诸上症状完全消失,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落枕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发于成人,儿童罹患极少,在老年则往往活络之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穴;风池穴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之交会穴,施术可祛风清热、通达脑、目脉络之重要俞穴;天井穴系三焦经之合穴,施术可清热化痰,舒筋利节;手三里穴施术,可清泻阳明、疏风活络。

六、鼻炎

田从豁医案

赵××,男性,33岁,初诊日期:1997年11月17日。

主因:“鼻塞,流涕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年。”前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头痛,近2~3年症状加重,几乎每天有类似症状,阴冷天加重,早间较晚间重。1996年夏在韩国检查诊为“过敏性鼻炎”,口服鼻炎康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显著,未曾做过敏原检查。刻下症见:鼻塞、流涕、头痛、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夜眠差、口干、面色少华、语声流利、舌质暗,舌尖偏红、苔薄白,脉滑,重取无力。既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989年患肺结核,半年治愈。

诊断:中医鼻鼽(卫气虚弱,肺气不宣)

西医过敏性鼻炎

治则:益气固卫,宣肺利窍。

治疗:

1.毫针刺上星、囟会、风池、鼻通、印堂、合谷、三阴交。

2.大椎、肺俞刺络拔罐。

3.大椎、风门、鼻通隔姜灸,每周3次。

疗效:一诊后,鼻塞感、头痛明显好转,为配合治疗,加强治疗效果加中药汤剂:苦参10g,北沙参15g,麦冬15g,益母草15g,防风10g,黄芪15g,白术10g,何首乌12g,生地12g,藿香12g,丹参12g,甘草6g。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二诊诉左鼻孔堵塞感减轻、流涕明显减少。针刺上星、攒竹、鼻通、华盖(补肺气)、液门(调理三焦)、三阴交,余疗法同前。继续治疗第6诊时,患者诉针刺后诸症减轻、头痛明显好转,左鼻孔不通明显好转,但又显右鼻堵塞,针刺上星、攒竹、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隔姜灸大椎、风府;余法同前。第九诊时,自开始针刺治疗后头痛未发作,鼻塞感又有明显好转,因要外出,停止治疗。

(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鼻炎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