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五官、口腔科病证针灸医案 (1)
一、青盲
郑艺钟医案
于某,女,39岁,教师。1972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物昏矇年余,近2个月日渐加重。
病史:该患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眼视力下降,外观尚好。曾在哈医大医院就诊,确诊为双眼视神经萎缩。药物治疗无卓效,近2个月日渐加重,且伴头痛、五心烦热等症而来我院。
检查:神清语明,形体消瘦,舌质光华色绛少津,苔净,脉细弦而涩。
眼科检查:视力:右:0.3;左:0.2。双眼外观尚好,双眼神经****色淡,视网膜动静脉血管较细。
诊断:青盲(视神经萎缩)。
治疗:健脾补肾,生血柔肝。
取穴:①组足三里、间使、球后。
②组足临泣、外关、攒竹。
③组太冲、合谷、睛明。
操作:毫针刺法。
以上三组轮流运用,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间休3天,再转入下1疗程。因本病属虚故手法采用捻转提插补法,得气为准,睛明、球后均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经针1次后,头痛即止;5次后视力好转;治疗1个月后进行视力复查:右:0.9;左:0.8。但午后略感头痛,视物模糊。宗上之法:又继续治疗1个月,于12月28日经眼科复查视力:右1.2,左1.2。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病告痊愈。随访17年,病人安康。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郑艺钟治疗青盲验案之一。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范畴。患者脾肾素虚,精亏血少,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诚如《内经》所言:“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今精之不充,血不荣睛,故外观端好,惟视力逐渐减退,当诊为青盲。
李东垣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而胃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该病选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为主治穴,证之《马丹阳十二穴歌》概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举一反三,进而为眼病局部取穴(睛明)与循经取穴(太冲)提供了立论根据。只要按经络脏象学说整体观施治,方能应针而愈。
二、急性结膜炎
成春桂医案
全××,女,18岁。左眼疼痛,畏光1天,眼睑肿胀半天,分泌物多,不能坚持学习。检查:左眼下睑肿胀,睑结膜出血明显,诊断:急性结膜炎(左)。针刺臂臑(左)、素髎,方法同前,下午左眼已无疼痛,1次痊愈。
[成春桂.针刺治疗结膜炎14例.上海针灸杂志,1988;(02):47-48]
评析:本案为成春桂治疗急性结膜炎验案之一。
臂臑穴是治疗眼科疾病的经验穴,此穴自《中医杂志》1955年第5期由林久梅公开以来,屡试有效。此穴能有效地消除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症状,用于治疗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视神经萎缩,通常效果满意。以臂臑穴配素髎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亦佳。
三、电光性眼炎
殷克敬医案
李××,男,30岁,电焊工人,1979年4月5日就诊。诉:下午电焊操作一小时许,因防护镜未在身边,带普通茶镜工作,晚饭后自觉眼内有异物感,如风沙入眼不舒,继则双眼疼痛灼热难忍,怕光流泪,睁眼困难来急诊。查:眼睑皮肤潮红,闭目难睁,强开则泪出如涌,结膜充血水肿,脉弦缓,舌质红苔薄黄。诊断:电光性眼炎。治以通经散热。取穴:攒竹透睛明、合谷,均取双侧用泻法,留针20分钟,起针后自觉症状大减,眼睛舒服,流泪显著减少。第二天随访,恢复如常。
(引自:殷克敬《急症针灸治疗学》,1989年)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电光性眼炎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电光性眼炎系眼部受电弧紫外线直接照射刺激所引起的角膜,结膜的炎症。虽属急性发病,但与急性结膜炎在病因上有本质的不同。取攒竹、睛明以疏调眼部经气,循经配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热、通经、明目、镇痛,使经气畅通,热解痛除而获效。
四、耳鸣
(一)陆瘦燕医案
王××,男,21岁。门诊号:70023。
初诊:1964年10月6日初诊
三年前因跌仆伤及头部,当时曾昏迷2~3分钟。二年前踢球时又撞伤头部,迄今终日头昏作胀,记忆力减退。半年前理发时头部受冷风吹袭,自后经常耳内风鸣,兼有眩晕,听力未减,曾经西医五官科检查,据称“阴性”。舌质淡红,脉弦,太冲、太溪脉大小相仿。症由髓海不足,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击,以故鸣响不已。治拟疏通经气,以宁听神。
处方:听宫-,双;听会-,双;翳风-,双;中渚,双;侠溪-,双。
手法:捻转手法,留针5分钟。
二诊:治疗后自感轻快,惟劳累后仍感眩鸣。脉来弦滑,舌苔薄润。病系肝肾两亏,风邪袭于少阳宗脉之分所致,本在少阴厥阴,标在阳明少阳,治拟标本同调。奈久病正虚,疗治非易,除治疗外,宜多调养。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听宫-,双;听会-,双;中渚-,双;侠溪-,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三诊:又针治三次,针后能保持二三天效果,过后耳鸣又增,头晕亦加,甚时视物模糊,针已见效,但未巩固,再从前治。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听宫-,双;听会-,双;中渚-,双;侠溪-,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四诊:针刺十四次以来,精神渐振,耳鸣时轻时重,鸣声转细。脉濡细,舌苔薄滑,质淡嫩。少阳气火渐降、风邪渐清,唯肝肾不足,精气不能上济于耳,再从培补肝肾入手。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翳风±,双;听会-,双;太溪+,双;曲泉+,双;合谷+,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五诊:迭投培补肝肾,疏泄少阳引阳明精气上济之法,睡眠渐酣,耳鸣减轻。脉转缓,舌苔薄滑,再拟前方续治,手法同前。
六诊:疗效渐趋稳定,睡眠良好,脉舌无变化,再宗前法。
处方、手法同上。
(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耳鸣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耳鸣之疾,早见于《内经》。《灵枢》论耳鸣有谓:“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胃中空,则宗脉虚”,“脉有所竭,故耳鸣”,又有“一阳独啸(耳鸣),少阳厥也”等论述。前三者皆为虚证,独后者气逆而鸣属实。后代医家论耳鸣之原因,有正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搏而鸣者;有肾气不足,宗脉空虚而鸣者;有痰火上升,搏击清空而鸣者;有肾精不足,阴虚火动而鸣者。并有“痰火而鸣者其鸣盛;肾虚而鸣者其鸣微”,“鸣者聋之渐也”的说法。
本例患者先伤头部,二年来头昏作胀,记忆减退,是髓海不足之象,尔后病起于新沐当风,是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之故。邪与正搏,鼓击耳窍,是为致病之因。陆师取听宫、听会、翳风,施行捻转泻法以泄耳窍之邪,而疏经络之气,取中渚手少阳之荥,侠溪足少阳之荥,此“荥输治外经”之意,而手足少阳同用,冀收“同气相求”之功。故一诊鸣减。二诊仍宗前法,诊得劳累后眩鸣仍作,辨为肝肾两亏,故加肝俞、肾俞,施提插补法,以培补肝肾。四诊以前均同此法,症情逐渐改善,但鸣声转细,脉来濡细,是气火渐降,风邪已清而邪去正虚,精气不能上济之象,故陆师改翳风为先泻后补,加合谷补之以引阳明经气上注宗脉,补太溪肾原,曲泉肝合(水生木)以加强培补肝肾之力,最后经治十七次后鸣止痊愈。
(二)石学敏医案
胡某,男,30岁,工人。初诊日期:2003年11月5日。门诊号:57834。
主诉:左耳鸣1个月。
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左耳部鸣响,经过药物(不详)治疗无效,而来我科就诊。
查体:神志清醒,语言流畅,查体合作,四肢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左耳部鸣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印象:
(1)中医:耳鸣(风火上扰)。
(2)西医:神经性耳鸣。
辨证:患者平素抽烟,嗜食辛辣,体内积热,日久生风,风火上扰,清窍被蒙,故作鸣响,发为本病。
治则:疏风清热,聪耳降火。
选穴:风池,翳风,百会,上星,听宫,听会,内庭。
操作:内庭直刺0.5寸,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操作同前。
治疗经过:经过3次针刺治疗,患者耳鸣明显减轻;继续治疗5次后,耳鸣基本消失,偶尔发生;巩固治疗5次后,患者痊愈。
(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耳鸣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五官七窍,居于头面,开窍于外,内通于脑,五脏所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气血所荣,司视、听、嗅、味、声等功能。既有各自的解剖组织结构,又有互相沟通联系,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其病理变化不外邪之直中,或外伤所损。另外,脏腑经络病变亦可累及五官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耳、鼻、咽喉、口、齿、眼的疾患。
(三)田从豁医案
冯×,男,5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7年5月28日。
主因“两耳如蝉鸣1月余”前来就诊。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两耳如蝉鸣,伴头晕,口苦咽干,大便干秘,屡治未应,眠食尚可。经耳鼻喉科检查:外耳道、耳膜无明显异常。听力检查为感应性耳聋。舌质红,苔白厚,脉弦长有力。
诊断:中医耳鸣(胆胃积热气火上攻)
西医感应性耳聋
治则:清胆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