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男科病证针灸医案 (1)
一、阳痿
(一)陆瘦燕医案
王某,男,48岁,干部。黄路人民公社。
初诊:1965年8月17日。
患者于1947年参加解放战争,常期俯卧湿地,受寒湿之邪侵袭,渐觉腰背酸痛,四肢无力,小便带白色,有时白块涩痛,头痛头昏。解放后,经中西医治疗,未能彻底痊愈。1959年又患阳痿,小便不能控制。久治不愈,而来就诊。诊得舌淡脉软,此系寒湿之邪侵袭,肾阳困顿、精气虚寒而致,治当用灸法祛寒温阳、补肾益元。
处方:1.关元△,中极△;2.肾俞△;3.命门△、腰俞△。
治法:以上三方,轮流施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七壮。灸治六次,阳痿痊愈,诸恙悉减,精神充沛。次年来院诊治他病,据称阳痿之症已愈。
(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阳痿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男子循茎下至纂”。本例病者,久受寒湿阴霾之邪,侵袭腰脊督脉之经,督阳为阴邪所困,久之命门之火渐衰,精气虚寒,以致阳事不用。陆氏选用灸法以温经散寒、兼以补阳。首取关元,中极,灸藏精之处(关元、中极位当丹田,乃男子藏精之处),以祛精寒;次灸命门,以补真火,灸腰俞以暖玉房(本穴位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夹白环俞中央。白环俞又名玉房俞,气通玉房。古代炼丹家有“精藏于玉房”之称,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故灸腰俞亦有温暖玉房的功效)。二穴同灸,祛散督脉寒湿之邪。三灸肾俞以补肾益阳,裨能生化真阴。故六诊而诸恙若失,精神充沛而获愈。
(二)冯润身医案
宋×,男,56岁,干部。1975年4月初诊。
主诉:阳痿不举已1年。
病史:患者1973年秋患直肠癌,经专家切除根治,并做造肛手术。手术过程及愈合均良好,为防万一,并做了“放疗”和“化疗”。出院后,身体恢复较好,常有****但阳痿不举,伴有四肢酸软无力,午后虚烦燥热,口干渴不欲多饮。经治疗近1年,不见效果。此间曾用性激素治疗,仅于晨间可见微小兴动,如增大用量,又恐危及其他疾病,故前来要求针灸治疗。
检查:舌苔薄白,舌质微绛,六脉弦数细弱,提睾反射尚存在,****大小、软硬均正常,****软小微紫,别无异见。
诊断:阳痿。
治疗:补益肝肾,调理任督。
取穴:中髎,次髎,三阴交,蠡沟,太溪,肾俞,腰俞,气海。
操作:每日针1次,以微针行补,务使中髎、次髎气至前阴,气海一穴,嘱其用艾条重灸。
如法治疗10次后,晨间醒后即有兴动之势,但举而不坚,难成交欢,嘱其“慎守勿失”,继续治疗。又治疗20次,性功能基本恢复,嘱其节制房事,做内养气功锻炼,并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随访1年,知无反复。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冯润身治疗阳痿验案之一。冯润身生平见眩晕。
在临床上所见的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势难****,或****蔫小不能****皆属阳痿之列。究其病因也较繁多,除先天者外,均应根据症情详细检诊。凡属病理性者,均应根据辨证确立治法,依法举经、取穴、施术;见属心理性者,均应导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纠正方法。总之,临床见症复杂,在治法上不可拘泥,宜针者针之,宜灸者灸之,宜佐以药治者相机兼施,做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在针灸方面,作者体会到,除根据辨证取穴外,“八髎”应是必取之穴,其中尤以中、次髎疗效更好。盖“八髎”虽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但它位近盆腔下极,上承命门及诸背俞、夹脊,下行腰俞、会阳,前与气海、关元相对,是任督经气周天的要冲,所以诸凡下元生殖器官之病取之多获效验。“八髎”在施针手法上,首要取穴准确,使针锋恰入骶骨孔中,得气后只需缓补,使经气经两侧向前抵达前阴。如用艾条,以隔灸为宜。如以指针点放,各穴应旋点5分钟。如用穴位注射,药液不宜太多。总之,如用得法,“八髎”确是治疗下元疾病的要穴。
(三)刘家荫医案
华某,男,40岁,利比里亚共和国保安部官员。1984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阳事不举3年。
病史:患者3年前因工作紧张、劳累以及纵欲开始****不举、不能****,伴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精神萎靡不振。曾先后赴美国、德国求治,用过大量西药无效,经利国医生介绍,来中国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求治。
检查:体胖,精神萎靡,面色暗而无光,舌质淡红,双尺脉细弱。
诊断:阳痿。
治疗:滋阴补肾,益气和血。
取穴:命门、关元、三阴交(双)、肾俞(双)。
操作:上穴交替选用,每次取3~5穴,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针刺关元时控制针感下传至****根部,命门穴均应向下传至会阴,三阴交穴向上传至股内侧。
连续治疗10次,精神大振,****坚实,恢复正常性生活。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家荫治疗阳痿验案之一。刘家荫生平见中风。
阳痿之发生,多因肾阳亏虚、肾气虚衰所致。该患者劳神过度,心阴亏耗,恣情纵欲,以致命门火衰,精气亏虚,宗筋弛缓、痿而不勃。取命门以培补肾阳之不足;关元为小肠经之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补肾培元、益气和血,使元气得充;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肾俞为肾经之俞穴,可滋阴补肾、益肾固精。上穴合而为之,相得益彰。
阳痿一证在我国历代针灸著作中都有专门论述,并对其辨证取穴、补泻手法等记载颇详,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这些传统有效穴位,迄今仍为治疗该病的主穴。但在手法要求上,应根据脉证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或补泻兼施,但要求针感放散到****或会阴部这是一致的。
(四)石学敏医案
黄某,男,31岁,工人。初诊日期:1981年8月4日。
主诉:阳痿1年。
病史:患者婚后房事不节,欲纵过度,则经常腰酸乏力,四肢发凉,致阳痿,不能同房,自服大量补肾药物未见显效,使患者紧张不安,疑虑重重,每因同房时,****不能****而失败,特来我门诊求治,接受针灸治疗。
查体:精神尚好,面色萎黄,时有心悸,失眠,腰酸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前列腺检查正常。
印象:
(1)中医:阳痿。
(2)西医:性功能障碍。
辨证:患者因房事不节,放纵无度而致肾阳不足,肾之精气衰退,表现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冷,阳痿不举。日久用心过度,积虑成疾,暗耗心脾,乃至心脾气血虚弱,症见心悸、失眠,忧虑重重,怵惕不安。
治则:调神安志,温补肾阳。
选穴:内关,人中,中极,三阴交,秩边透水道。
操作:内关直刺1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人中斜刺3分,施雀啄泻法,令眼球湿润为度;中极直刺2寸,施捻转补法,令放电感向前阴放散;三阴交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令局部酸胀为度;秩边透水道进针3~4寸,施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令过电感向少腹部二阴放散。
治疗经过:上穴日针1次,5次治疗****即能****,但不能持久,继针4次后,****勃起坚而有力,****成功。改隔日1次,7次巩固治疗痊愈。
(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阳痿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阳痿是指男子虽有性要求,但****不能****,或勃而不坚,或坚而不持久,妨碍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者,称阳痿。由于阳痿属于男子性功能障碍的一部分,多伴有早泄、无****或****减退等表现,导致本病的原因,除了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外,多由大脑皮质或脊髓中枢功能紊乱所致。
本病患者因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而使精神颓废,羞愧于人,畏惧异性,遂成痿证,终至不举。我们依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大法,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温补命门火的同时,调神安志,疏导气机,并传以必要的常识,使患者如释重负,坦诚求治。
方中取命门、关元、中极以温补肾阳,培元固本,使元气得充,肾气壮盛;内关、人中可调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本于“凡刺之法,先醒其神”之理。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穴,可滋阴补肾、益肾填精;秩边透水道运用手法可疏通气机,使气至病所,阴器得以荣润,举动有力。诸穴相配力大而功长,效如桴鼓。
(五)杨介宾医案
病员王某,男,38岁,四川泸州市人。于1963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不能****3个月。
病情:患者于1960年结扎输精管后,逐渐****减退,每月行房事1~2次,****不能雄起坚举,阴部有冷感,易****,快感少,近半年来****愈加冷淡,行房时,****进入****1~2分钟精即流出,毫无兴奋潮,难以进行正常性生活,经中西药物多方调治未获效应,特延余诊治。四诊所见,素体筋瘦,有肝炎病史,神疲乏力,腰酸膝软,伴头昏耳鸣,少寐多梦,阴部潮湿,房事3个月未行,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缓。
诊断:阳痿(性功能障碍)
治则:温壮肾阳,调理任督,强筋起萎。
处方:
(1)中极、气海、肾俞、三阴交、百会。
(2)关元、命门、精宫、太溪、四神聪。
治法:以上2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第1周每日1次,每次1组,第2周间日1次,每次1组,交换治疗。用28号毫针刺,取双侧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促气1次,针感直至****,每穴温针20分钟。气海、关元、肾俞、精宫温针,出针后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以局部红晕为度。本案经治4次,食欲增加,精神健旺,10次后头昏乏力明显好转,腹部温暖,早晨寅时有兴奋感觉,尿胀时能轻微****,15次后有****感,寅时****扬起****1次,20次后****雄起能持续5分钟,停针观察月余,言称****成功,又调养月余,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阳痿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阳痿,古称阴痿。是指****不能****,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证。《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热则筋弛缓不收,阴痿不用。”本病之发,多由肾阳虚衰,精气亏损,宗筋失养;或因忧愁思虑,惊恐伤肾,肝经湿热而成。治宜温补下元,疏肝解郁,清利湿热为其大法,辨证施治。取气海、关元、命门、肾俞针后加灸,通任督而温壮肾阳;三阴交、太溪、中极、精宫调理肝脾肾,清下焦湿热;百会、四神聪通督脉而扶阳气,调心气而舒郁结。数穴合用,共奏调理肝肾,温通任督,强筋起萎之效,精充神调,气旺阳回,阳痿得愈。
二、阳强
杨介宾医案
病员周某,男,58岁,四川成都市人,于1994年8月27日初诊。
主诉:****异常****4年。
病情:患者近几年来****亢进,****长硬不萎,平时见女色情绪易激动,****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月房事时间长达2~3小时,施泄后仍久举不萎,轻则2~3日缓解,重则5~7日或更长时间不衰,经中西药物多方治疗无效。四诊所见,形体筋瘦,神思清晰,语言明亮,心情激动,烦躁不安,腰膝酸软,****潮湿,小腹隐痛,少寐多梦。****刺痛灼热,肿胀坚硬,长约17cm,有碍衣着,行走不便,大便干,小溲黄,咽干口燥,少津,舌质深红,少苔,脉弦有力。
诊断:强中症。
治则:清热降火,滋养肝肾。
处方:
(1)中极、次髎、会阴、太溪。
(2)曲骨、三阴交、照海、太冲。
治法:以上2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每日1次,每次1组,交换治疗。用28号毫针刺,取双侧重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1次,以加强疗效。经治5次****痛减轻,硬度缓解,长度由17cm缩减至12cm,10次后月余持续不倒之戈,显著好转,缩减至8cm,计针15次,基本恢复正常,停针观察2个月,未再复发。
(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阳强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强中症,又名阴纵,或称阳强不倒。是指****坚举,甚至久久不萎的病证。《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器。”《巢氏病源论》:“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衰,****自出。”《张氏医通》前阴诸疾条:“阴纵者,谓前阴受热,纵挺不收也。”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足厥阴肝脉、经筋、经别、络脉抵达少腹,环绕阴器;冲任督脉起于胞中,循行阴器。本病主要病机为肾水亏乏,木火炽热,水不制火,火性炎上,故阴器坚举挺长;下焦湿热伤及真阴,经筋失养,筋脉燥急,亦可出现阳强不倒。仿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治宜滋阴降火,调理肝肾为其大法。取三阴交、照海、太溪、太冲清下焦湿热,滋水涵木以泻肝火;中极、曲骨、会阴、次髎通任督以泻下焦热邪。数穴合用,有清热泻火,滋养肝肾之功,使肾水足而木火自宁,故病获愈。
三、早泄
(一)许帼光医案
蔡××,男,48岁。
主诉:****举而不坚伴早泄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