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5)
治疗:选穴:a、八脉交会穴,按时取穴,采用灵龟八法穴位开合规律所选取的治疗穴位;b、耳穴脑点;c、合谷或足三里。取穴均取双侧,如灵龟八法开穴在足部,乃配手部合谷穴;若开穴在手部,乃配下肢足三里穴;d、佐以辨证配穴:语言障碍加上廉泉;口角流涎加地仓;智力障碍、癫加神门、通里;颈软加大椎、风池;腰软加肾俞;足外翻加太溪;足内翻加昆仑等等。按上述穴位的顺序,每日或隔日一次,手法以补法为主,静以久留半小时以上。针至第10次,神色呆滞,颈腰软,口角流涎均见好转;针至20次,能靠“学步车”学走路但不稳,右上肢瘫痪好转有力;针至33次,智力提高,能“笑”,能学说“爸爸”,扶持下地学走路好转,较稳。至39次,吞咽困难好转,对痛反应明显改善,不要针灸能“摇头”表示了;针至47次,患儿很活泼,连续能听音学语,“拜拜”、“安哥”等等,右上肢活动也明显改善;针至53次,下肢瘫痪明显好转;针至100次,只捏持患儿一个手指就能走路了,智力也明显提高,懂得多了。因期满回国,嘱继续针灸治疗,患儿瘫痪肢体能恢复,智力可以继续提高。[张遂康.针刺治疗小儿脑瘫183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5;(Z1):13-15]
评析:本案为张遂康治疗五迟、五软验案之一。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害综合征,也是脑损害的后遗现象,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质与锥体束、锥体外系以及大脑其他部位和脊髓等,其症状变化多样,在祖国医学多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常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病后调护不当,致使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失养,脑络受损而产生临床诸症,因此,拟定以“醒脑健脾、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取穴以耳穴脑点为主,合谷、足三里为辅,同时在治疗上首先重视时间因素,取奇经八脉交会穴,按灵龟八法穴位开合规律施针,并应用适当的针刺补泻以助其功,来提高疗效。
八脉交会穴(列缺、内关、外关、后溪、公孙、照海、临泣、申脉),首见于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之中,在针灸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明·李梃《医学入门》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亦云:“八脉隶乎肝肾。”因此,八脉交会穴既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又和肝、肾、脑、女子胞等有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耳穴脑点能补髓益脑,对纠正或消除脑组织的缺氧状态,改善脑微循环以及促进神经细胞恢复有积极作用;合谷、足三里均属阳明,多气多血又主宗筋,能益气养血,益后天而养先天之气,是强身防病的要穴。诸穴合用,结合辨证配穴,相得益彰,起到了标本同治,整体与局部兼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确为治疗小儿脑瘫之有益处方。
本病终属顽疾,治疗重在醒脑健脾,补肝肾。通过临床观察到,凡病程短,年龄小接受早期治疗者疗效显著;体质强壮而饮食、睡眠良好者恢复快,加强护理及肢体功能锻炼是促进瘫痪肢体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早接受针灸治疗,而不间断的针刺治疗是治愈本病的一大途径。因此,对小儿脑瘫应尽早接受针刺治疗,听其自然而不积极主动治疗,则多留下终身残疾。
十、儿童多动症
李远实医案
赵某,男,8岁,1995年8月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在幼儿园时,曾因“任性、孤僻”中途休学。一年级时,上课喜做小动作,不耐端坐。曾被某医院诊为“多动症”,经中西药迭治罔效。证见:形体消瘦,面黄少华,好动寡言,胆怯心悸,多梦易惊,纳呆挑食,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脉象弦细。辨证:胆气虚弱;治则:温胆安神;治法:用1寸28号毫针针刺双侧头窍阴、足窍阴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皆不留针,然后用艾条围绕双耳旁穴位做回旋灸,同时嘱助手于双侧足窍阴穴上作隔姜灸,约30分钟,1/d,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病症基本能自控。3个疗程痊愈,访1年未发。
[李远实.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验案.湖北中医杂志,1997;(01):43]
评析:本案为李远实治疗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验案之一。李远实,主任中医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30余年,对针灸学术颇具心得,富有创见,其配穴处方看似平常,但既符合医理,更寓含玄机,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此案笔者辨证为胆气虚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治直取足少阳胆经。根据经络标本、根结以及气街理论,精选头、足的窍阴穴,因足窍阴为胆经之根本,头窍阴与听会、听宫合属胆经之“标、结”(采用绕耳回旋灸为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耳为空窍且为胆经气街所在“标、本”表经气之弥散,根、结表经气之源流,气街表经气之贯行。三者畅则胆气荣,胆气荣则脑窍清,脑窍清则行为规矩,故“多动”症不复存矣。
十一、小儿遗尿
(一)王品山医案
武某某,男,9岁。1986年9月27日就诊。
主诉:夜尿5年。
病史:从4岁起,经常尿炕,每夜被动起床小便4~5次,还是遗尿。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而来诊。
检查:神清语利,舌质淡红,脉象濡数。三焦俞过敏压痛反应(+);肝、脾、肾经之三阴交酸楚异常,压痛反应(+)。
诊断:夜尿症(小儿遗尿)。
治疗:通调经脉,以扶正气。
取穴:三焦俞、三阴交(双)。
操作:①三焦俞置皮内针。②三阴交针刺,缓缓进针退至皮部留针10分钟。
一诊后夜里安然入睡未尿。二诊时查体反应点移位于肾俞,改置皮内针于肾俞、三阴交留针20分钟。三诊时自述几日夜里未遗尿,查体反应点压痛减弱,继埋针1周而愈。经访数月、未再遗尿。
(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品山治疗小儿遗尿验案之一。王品山生平见头痛。
“三焦下俞,并太阳正脉,入络膀胱,实则癃闭,虚则遗溺”。病机在三阴经、病位在膀胱、证属膀胱气虚所致。治以补太阳之脉,以扶正气,补三阴交以培补三阴,遂安然入睡未尿。复诊时反应移位于肾俞,“肾司二便”,改置皮内针于肾俞、调整肾司二便功能,肾阳振奋,膀胱约束有力,小便恢复正常。
(二)田从豁医案
阿××,女性,12岁,国籍:几内亚。
病史:患者从幼儿时即遗尿,入睡后即遗尿,每晚2~3次,时发时止。未系统治疗。近2年遗尿加重,每晚均遗尿,每夜2~3次,伴有精神不振,倦怠嗜卧,纳食不香,大便尚可。
望闻切诊: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遗尿(肺脾气虚)
治则:益气缩尿
治疗:取命门,膀胱俞、遗尿点、脾俞。命门、膀胱俞,脾俞用补法,遗尿点点刺不留针,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针治3次后,夜尿次数仅为一次,且精神明显好转,纳食佳;针治5次后,夜尿变为隔日或2日1次,共针治72次,患者夜尿除,精神好,纳食佳。(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小儿遗尿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此患儿遗尿时间较长,“久病伤气”,患儿伴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虚之证。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中焦失于健运,不能化生五谷精微以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致肺气亦虚,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则膀胱摄纳失司致遗尿。故治疗以益气健脾固摄膀胱为法。取命门补下焦元气,脾俞益气健脾,膀胱俞调畅气化功能,共奏补益固摄之效,更加遗尿点经验取穴而显效。
(三)毛服民医案
陈×,男,15岁。从小遗尿至今。每睡即遗1~2次之多,多方求治,均无显效。1979年9月经人介绍而来求治,针刺遗尿穴1次即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毛服民.针刺遗尿穴治疗顽固性遗尿.四川中医,1987;(06):58]
评析:本案为毛服民治疗小儿遗尿验案之一。
遗尿穴为毛氏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经验穴,针刺强度大,疼痛较剧,对小儿身体虚弱者不宜用。
(四)严慧敏医案
患者,男,7岁。从小遗尿,每夜都尿床,甚至一个晚上尿2~3次,冬日尤甚。发育一般,面色苍白,曾多方医治无效,故要求针灸治疗。
治疗:取百会、次髎、秩边、委中,每穴常规消毒后,用0.35mm×25mm毫针,速刺法迅速穿透皮肤,逐渐捻入,到一定深度后以针感扩散为度。对较大一点的小儿,秩边穴的针感最好放射至生殖器部。百会穴用补法,其余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取用上述方法,经4次治疗,遗尿止,继续针灸3次以巩固疗效。追踪3个月,再未复发。
[严慧敏.独取阳经穴治疗小儿遗尿4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04):5]
评析:本案为严慧敏治疗小儿遗尿验案之一。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虚,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说:“虚则遗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约束无权发为遗尿。”笔者采用独取膀胱经及督脉经穴,次髎具有通经活络,调节下焦之功;秩边又邻近病变部位,针刺后使之气至病所;委中为膀胱经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三穴合力共激发膀胱之经气,增强其固摄力;百会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在此交接并贯通,有补气温阳,提高阳气之功能,增强肾气对膀胱之约束而使遗尿自止。
现代医学认为,夜尿乃为小儿睡眠时大脑皮质抑制过深,膀胱充满尿液时,不能醒觉而自遗。针刺百会能使睡眠状况下的皮质排尿中枢觉醒点仍维持兴奋状态,并降低皮质觉醒阈来实现患儿排尿自控能力。针刺数次后,可使膀胱内压力活动改变,主要与针刺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即盆神经,通过兴奋骶髓中枢的兴奋性实现,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
(五)冯玉俊医案
张某,男,9岁,学生。就诊于1993年2月15日。患儿有遗尿病史4年。因冬天滑冰受寒凉,5岁起开始遗尿。初时每晚1~2次,继增至3~4次。经某医院以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处针灸治疗。查体:面白体瘦,四肢欠温,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尤以两尺脉为甚。每晚仍遗尿3~4次。诊断:遗尿,为肾阳虚损所致。先用针刺治疗,取关元、中极、三阴交,用提插补泻之补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针10次后,病情略有好转,但停针后又复发。患者惧针,便改为隔姜灸百会穴。并嘱家长在晚上定时唤醒患儿排尿。治疗3次后,病情大大好转。1周后已停止遗尿。手足转温,脉细有力。共治疗1疗程,一切正常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冯玉俊.隔姜灸百会穴治疗小儿遗尿症20例.中医外治杂志,1996;(05):16]
评析:本案为冯玉俊治疗小儿遗尿验案之一。
小儿为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复又感受风寒之邪,致使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百会穴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有升阳固脱之功,灸之,可升发阳气,滋养百脉,温补下焦元阳。下元得固,肾气充足,三焦化气,膀胱约束功能恢复,则遗尿可止也。《医学入门》中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笔者在临床中用针刺疗效不显者,改用隔姜灸百会穴,皆有疗效。此法简单,易于掌握。对于服中药困难及畏惧针刺的患儿更为适宜,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