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51

第51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3)

第六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3)

评析:本案为黄迪君治疗小儿厌食验案之一。黄迪君,女,1941年生,四川省广汉市人。1964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分配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讲《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学》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13人以及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省及外籍学生100余人。完成国家、部、省、厅级科研8项,获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镇痛效应与机制研究”获200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针灸续集·类风湿性关节炎》电视片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与健康金奖、省优秀教学片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优秀论文奖2篇,主编或合编《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当代针灸治疗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现代中医免疫病学》、《实用中医方歌》等专著6部。

黄老利用经络腧穴学理论解释,脾俞、胃俞是脾、胃表里二脏腑的经气在背部的输注部位,配其腹部的相应募穴——章门、中脘,即俞募配穴,可调理脾胃气机;中脘又是腑会穴,配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有健脾益胃,助消化增饮食之功:华佗夹脊穴可益气助阳,调理诸脏腑功能有益小儿康健。配穴为对症处理,以增强疗效。

黄老认为厌食证多为暂时性疾病,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拨则灵”,故较长时间坚持正确治疗,调整脾胃功能,培养后天之本,促其生化之源,儿童才能健康生长、体质健壮。本病采用针、灸、罐、小儿推拿等综合疗法较服药打针易于为小儿接受,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家长能配合,患儿乐于接受,故能达到治疗目的。治疗中尤应注意调节饮食健康,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儿童认真吃好主餐即一日三餐,饮食菜品多样化,少吃零食及生冷瓜果及油腻厚味之食物,方可取得理想疗效。

(三)朱南方医案

张某某,男,3岁,1994年5月9日初诊。患儿长期食欲不振,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体偏瘦,肌肉不实,大便不成形,间夹未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指纹色淡,位于风关。诊断:厌食,脾胃气虚型。

治疗:

1.捏脊疗法:部位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以两手示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向上推,同时以两手拇指与示指合作,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为1次。连续推捏六次。在推捏第5、6次时,于腰椎和胸椎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每次提7、8下。捏完第六次后,再以两拇指从命门向肾俞左右推压。每周2次,8次为1疗程。

2.针刺四缝:取穴方法: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刺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入约1分深,出针后挤出黄色液体,用清洁消毒棉球拭干。隔3日1次,每次刺1侧,两手交替,治疗8次为1疗程。

先行捏脊疗法,再施以针刺四缝。经1疗程治疗后,患儿精神胃口好转,食欲显著增加。[朱南方.针刺四缝加捏脊治疗小儿厌食81例.针灸临床杂志,1998;(04):23-24]

评析:本案为朱南方治疗小儿厌食验案之一。朱南方,男,中医儿科主任中医师,于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儿科临床20多年。现任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儿科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擅长运用传统的中医中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儿科临床疾病,对小儿咳嗽、哮喘、厌食、疳积、泄泻、遗尿、疮疡、外感温热病和皮肤病有较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现任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目前负责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疮疡、皮肤病等专科门诊的诊疗工作。从医以来,他先后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州市卫生局科研课题1项,参与科研课题3项,在省和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

1.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而无其他疾病的病症,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1岁至6岁的小儿。

2.本病病变脏腑在脾胃。脾运胃纳失常失健,是造成厌食的发病机制。

3.四缝是经外奇穴,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病症。针刺四缝,有健运脾胃,消除积滞的功效。脾运胃纳恢复正常,则食欲自然增加。

4.捏脊疗法主要刺激督脉上从长强至大椎的穴位。督脉称之为“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其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捏脊疗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同时,捏脊疗法还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在腰背部的穴位,特别是对五脏六腑的腧穴有相当的刺激作用,这对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气血的正常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法不但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治疗小儿厌食功效颇佳。

六、小儿泄泻

(一)恒建生医案

郭××,男,7个月,1985年11月26日初诊。患儿自1985年10月以来腹泻,每日7~8次,均为水样便,曾用抗生素、激素、中药、推拿及支持疗法均未奏效。就诊时可见患儿形神衰惫,面色无华,囟门微陷,两眼窝深凹。大便镜检见少量脂肪球,余无发现异常。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寒湿交阻。单刺长强穴,针后当日腹泻即止,停针随访观察未复发。[恒健生.针刺长强穴治疗婴幼儿腹泻14例.上海针灸杂志,1987;(01):14-15]

评析:本案为恒建生治疗小儿泄泻验案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柔弱,形气未充,腠理疏松,脾胃虚弱。因饮食失调节,复感风寒外邪,肠胃乃伤,传化物失司,以致泄泻频作,耗伤阴液。长强乃督脉之络穴,督脉率全身之阳,针刺长强可振奋患儿之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予快速捻转刺激可祛肠内之湿滞,湿邪即去,泄泻当止。

(二)赵素霞医案

李××,男,10个月,1995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其母代诉)腹泻6天。

病史:患儿6天以来,每日腹泻6~7次,大便呈黏液状,含奶瓣,酸臭难闻,不思乳食,夜卧不安。曾用过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不佳。

查体:腹胀,无压痛,舌苔白腻。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0~1,红细胞(-),脂肪球2~3个。

诊断:泄泻(伤食泻)

治疗:天枢穴常规消毒后,取一寸毫针,垂直快速进针五分。施手法后随即出针。实证用捻转补泻法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泻法补法;虚中夹实者用捻转补泻法先泻后补。虚证和虚中夹实者针后可用艾条灸天枢穴,配神阙穴。用雀啄式灸法,灸到皮肤微红为度。按上述方法治疗,一诊后,患儿泄泻症状消失。二诊继续按上法治疗,症状完全消失,食欲精神恢复正常。二周后复查无复发,为临床治愈。[赵素霞.针灸天枢穴治疗婴儿泄泻.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2):178-179]

评析:本案为赵素霞治疗小儿泄泻验案之一。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大肠经的募穴,针刺天枢穴可以调理肠胃,理气和营,泻之可以泻肠胃之实,补之可补肠胃之虚,故仅用天枢两穴,再施以不同手法,则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泄泻。针灸天枢穴治疗泄泻,古代医书早有记载,《玉龙歌》说:“脾泻之证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胜玉歌》曰:“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二穴灸天枢”。治疗婴儿泄泻,采取针灸天枢穴,效果显著,穴少功专,作用快,操作简便,且经济无害,受到患者家长的欢迎。

(三)于竹立医案

王某,男,2岁,母亲代述泄泻半天,半天前因食用较多冷饮,突然腹痛剧烈,暴泻如水,夹有泡沫,臭味轻,未经治疗。测体温36.4℃,舌质淡,苔白,脉沉,大便常规镜检无异常。诊断:寒湿泻。治法:温化寒湿畅中止泻。取双侧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为主穴,用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不留针,继之用艾条灸天枢,每穴1~15分钟,经1次治疗腹泻停止,饮食起居恢复正常。[于竹力.针灸治疗小儿腹泻3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6;(10):19-20]

评析:本案为于竹立治疗小儿泄泻验案之一。

依患儿的具体临床表现辨证针灸治疗小儿泄泻,从治疗结果观察,本法短期即见明显疗效,尤其对于实证、病程短者,疗效甚好。鉴于此,对虚证、病程长者应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医宗金鉴》上载:“小儿泄泻须认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清温补治宜精”。是说小儿泄泻的病因很多,必须审因论治。然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不足,上述各种原因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最容易影响小儿脾胃的正常运化。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历来诊治泄泻注重脾胃。《医宗必读》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不泄”。脾湿失运,湿浊内停,水湿合污于大肠而成泄泻。

泄泻病位虽在大肠,但其根本在于脾虚湿盛,且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针灸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其次有寒则温,有热则清,有积则消,滑脱则固涩。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为主穴,其中足三里是胃经合穴,用补法可健脾养胃,用泻法可和胃通肠;阴陵泉是脾经合穴,属水,治湿要穴,用补法可健脾益气,用泻法可利水渗湿;天枢是大肠募穴,用泻法可通肠导滞,用补法可固涩肠道,灸法可温阳逐邪;四缝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效穴;关元是小肠募穴,灸之可温下元、逐寒邪。综观全方,可达到清热逐寒,标本兼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的目的,切中病机,适于各型泄泻。

(四)王麦绒医案

王某,男,10个月,腹泻黄绿色稀便4天,日便6~8次,伴发热、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指纹红紫,脱水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10×109/L,N0.75,L0.23,E0.02;大便常规:可见有脂肪球(),不消化食物和白细胞(+)。诊断:小儿腹泻,中度脱水。给予中西药治疗无好转。此为湿热积滞型,采用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长强、天枢、四缝、合谷、内关。次日症状减轻,连续针灸三天,大便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而痊愈。[王麦绒.针灸治疗小儿腹泻86例临床观察.现代中医药,2001;(03):18]

评析:本案为王麦绒治疗小儿泄泻验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