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48

第48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7)

第五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7)

本病例笔者依上方法治疗3天后复查胎位为头位。1997年1月4日二诊,已矫正的胎位经B超检查,诊为异常,再依上述方法治疗3天转为头位,后顺产。1998年10月25日三诊,患者又因第二胎妊娠32周胎位不正常而再次求治,仍依上述治疗方法针灸5天,胎位得到矫正。[彭钟平.针刺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99例.针灸临床杂志,2002;(12):43]

评析:本案为彭钟平治疗胎位不正验案之一。

至阴系膀胱经之井穴,是肾经脉气始接之处,刺激至阴通过激发膀胱经经气,而调整肾经经气,调节阴阳平衡,又可沿肾经循行路线传递所受信息至腹部胞宫,维系和调达胞宫气血,而达到矫正胎位。现代医学研究,针灸至阴穴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从而增强子宫及胎儿的活动(大部分患者在针灸过程中感觉到胎动较平时活跃),有助于胎位的自转而矫正。

十六、产后小便不利

周诗国医案

李某,女,27岁。1998年6月10日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妊娠,于6月13日平娩一女婴,产后即小便不能自解,给予保留导尿,6月15日导尿管去除后小便仍不能自解后到我科会诊。

治疗:取穴:中极透曲骨,三阴交(双侧),气海。患者仰卧位,穴位处常规消毒后,用针从中极处直透曲骨。运针对要求酸胀麻感传至前阴部,并有尿意感为好。三阴交针感向下传至足部即可,如有触电感也可。有上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拿艾条用悬灸法灸气海处,并每10分钟行针1次。针灸时应拔出导尿管。每日针灸1次。用上述方法后,即自行排尿。[周诗国.针灸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40例.按摩与导引,1999;(05):41-42]

评析:本案为周诗国治疗妊娠小便不利验案之一。

曲骨又名尿胞,为任脉、厥阴之会;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二穴皆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三穴合用能促膀胱气化功能趋于正常,尿自通顺。复灸气海,温补下焦元气,以希鼓舞膀胱气化而达启闭通尿之功效。此法对于机能障碍引起尿潴留,效果比较理想。因膀胱内充满尿液,下腹膨胀,针刺时应特别小心。

十七、妊娠恶阻

(一)纪青山医案

贾某某,女,24岁,农民。1984年8月初诊。

主诉:妊娠50天,呕吐不止。

病史:该患妊娠50天,呕吐不止,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周身乏力,嗜卧,头目眩晕,经当地卫生院医生投以中药汤剂,服后无效,故来我处求治。

检查: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肝脾未触及。舌质淡苔白,脉象滑数。

诊断:妊娠恶阻。

治疗:健胃和中,调气降逆。

取穴:天枢、中脘、内关、足三里。

操作:针用补法,每日2次,每次留针20分钟。

针刺1次后,症状大减,呕吐明显减轻,可进少量饮食。共针3天而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纪青山治疗妊娠恶阻验案之一。纪青山生平见便秘。

该例患者是由素体胃虚,孕后血盛于下,冲脉之气上逆,胃气下降,反随逆气上冲而出现妊娠恶阻,故取大肠的募穴天枢,有调理胃肠之功能,使浊气下降之功效;中脘是腑之会,又是胃之募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功;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疏肝降逆之功能,具有调和脾胃之效;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使胃肠蠕动加快,加速内容物的排空,浊气下降,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诸穴相合,达到调中降逆,理脾和胃之效,故恶阻针之而愈。

(二)罗碧医案

刘某,24岁,因停经45天,呕吐3天,伴头晕,上腹部疼痛,尿酮体(),门诊以妊娠恶阻收入院。查体见: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呕吐频繁,食入即吐,呕吐物中伴有胆汁,胃区及膈区因呕吐而致痉挛性疼痛。立即给静脉输液,补充所需之能量,同时给双侧内关穴5%GS各1ml注射,20分钟后观察,病人仅感恶心,未吐,胃部及膈肌疼痛缓解,30分钟后饮温开水100ml,未吐,并可以少量多次进食,呕吐量减少,次日上午再注射1次,症状明显减轻。[罗碧.内关穴位注射缓解妊娠呕吐.山东中医杂志,1998;(08):22]

评析:本案为罗碧治疗妊娠恶阻验案之一。

穴位注射利用针灸的原理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具有作用快、效果好的特点。经络为气血之道,内联脏腑,外连肢骸,在穴位内注入药物,可刺激经络,增强其对气血的调理作用。选用5%GS做注射,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小,疼痛轻,病人易于接受,并较生理盐水吸收慢,可持续发挥其刺激作用,即类似针刺疗法的留针,平补平泻,徐入徐出的手法,获得导气、调气的效果,又可在补泻无形的情况下收到保持精气的作用。《灵枢·五乱》篇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内关穴为治疗呕吐的首选穴位,且善宁心理血,又无伤胎的不良后果。

(三)郭大江医案

赵某,女,39岁,2001年4月24日初诊。主诉频繁恶心、呕吐5天,伴胃痛、纳差,停经已45天。做妊娠试验阳性,B超显示早孕。患者于1996年曾因妊娠反应剧烈而中止妊娠,此次开始反应后,曾经用药物对症治疗无效。现患者精神萎顿,声低气弱,呕恶频作,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证属脾胃虚弱。遂予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用补法,同时用艾条悬灸双侧至阴穴,针后呕恶即见减轻,起针后呕恶基本停止,精神好转,继而每日针灸1次,共5次而愈,随访半月未见复发。[郭大江.针灸治疗妊娠恶阻2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08):17-18]

评析:本案为郭大江治疗妊娠恶阻验案之一。

妊娠恶阻是指早孕期间,持续恶心,呕吐频繁甚至不能进食水,严重者可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胎盘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是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胃气以降为顺,足三里为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能健脾和胃降逆;内关穴通于阴维脉,阴维脉又联系着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故有理气、和胃、止呕作用,善治胃脘疾患;至阴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胎位不正、难产及头目等疾患,用于治疗妊娠恶阻者尚不多见,据笔者观察,艾条悬灸至阴穴对妊娠恶阻亦有很好的疗效,有些患者单用此法便可治愈,有人曾通过临床试验证实,灸至阴穴可通过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使血浆中的游离皮质醇含量升高,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耐受力,改善孕妇气阴耗伤的现象。因妊娠早期胎气未固,故取穴宜少。

妊娠恶阻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中要做好心理治疗,让患者保持精神愉快,端正其对妊娠、分娩、育儿的认识,以排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十八、产后乳汁缺少

(一)龚炎医案

刘某,女,35岁。1984年10月18日足月顺产一男婴,产后乳房无明显胀感,奶水不足。10月28日诊治,查乳房不胀,挤乳不多。针刺双侧涌泉穴得气后有针感传至胞宫,半小时后乳房发胀,奶水明显增多。第2天复针1次,乳房很快发胀,奶水源源而来。[龚炎.针刺涌泉穴通乳64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7;(02):43]

评析:本案为龚炎治疗产后乳汁缺少验案之一。

涌泉穴系足少阴肾经之井穴,该穴为十二经脉脉气交错联系之处,历代医家都作为开窍急救之穴。乳汁不通系乳窍闭,乳房位于胸膺,根据“上病下取”法则,针刺涌泉穴可使乳窍通,乳汁即涌出。通则不痛,故红肿热痛、硬结也随之而解。肾主胞宫,故泌汁不足的产妇绝大部分有针感由足踝内侧经三阴交穴向上直达胞宫。

(二)段如胜医案

王×,女,27岁,工人。1993年8月28日初诊。主诉:产后5天,乳汁稀少。患者5日前正常分娩,产一女婴,乳汁稀少,需另外加奶。诊见两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苍白,唇爪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虚弱型缺乳。

取穴:主穴为膻中、乳根(双)、合谷(双);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双);肝郁气滞者配少泽、内关、太冲(均为双侧)。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气血虚弱者针刺用补法,并灸足三里。进针时慢进针,得气即止,快出针(徐而疾则实)。肝郁气滞者针刺用泻法。进针时快进针,得气即止,慢出针(疾而徐则虚)。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次,连针3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统计疗效。

按上法治疗1次后,患者自感乳汁渐增,两乳房作胀。治疗2次后,食欲增强,乳汁增多,变稠。连续治疗4次,乳汁充足,能满足婴儿需要。[段如胜.针灸治疗产后乳汁不足20例.中国针灸;1995;(05):57-58]

评析:本案为段如胜治疗产后乳汁缺少验案之一。

产后乳汁不足,中医称为“乳少”或“缺乳”。《傅青主女科》云:“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产后气血虚弱,中气不足,故不能化生乳汁。针刺膻中、足三里用补法并加灸,有温补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充血足,乳汁增多。肝主疏泄,肝郁气滞,乳汁不行,针刺膻中、太冲等穴用泻法,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之功效。气行则血行,气血流通,则乳汁畅行。

(三)戴丽娟医案

姜某某,女,29岁,2003年4月初诊。剖宫产术后10日,乳少,初诊时情绪抑郁,时时欲哭,饮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取穴:膻中、乳根(双)、太冲(双)、少泽(双)。少泽得气后不留针,其余留针20分钟,期间行针1次,手法为平补平泻,一日1次。5次后已能满足婴儿需要。[戴丽娟.针刺治疗产后缺乳3例.四川中医,2004;(12):92]

评析:本案为戴丽娟治疗产后乳汁缺少验案之一。

剖宫产术后缺乳临床较常见。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使产后缺乳妇女血液中腺垂体分泌的泌乳素含量升高。针刺取穴多以膻中、乳根、少泽为主。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肝郁气滞加太冲。膻中、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升血的作用,《针灸大成》云:“无乳,膻中、少泽此二穴神效”。乳房为阳明经所过,乳根为局部取穴,有疏通阳明经气血的作用。足三里是多气多血阳明经的合穴,取之有补益气血、促进脾胃运化之功;太冲为肝之原穴有疏肝解郁、宽胸理气之效。产后妇女体质多虚少实,手法不宜过重,并要调理饮食营养。婴儿的营养供给以母乳最佳,因此积极防治乳少具有重要意义,针灸治疗值得推广。

十九、难产

张文仲医案

张文仲救妇人横产,先手出,诸般服药不捷,灸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产。(引自《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十七)

评析:本案为张文仲治疗难产验案之一。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随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当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对于难产之症,张氏灸右脚小趾尖头,实为至阴穴。至阴穴出自《灵枢·本输》。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为膀胱经之井穴,属金。在五形属金,金生水,为本经母穴,又直接与肾经相接,故可调补肾与膀胱经气。胞脉系于肾,用艾灸此穴可温暖下元,助胞脉运行气血,加强胎儿的运动能力,纠正胎位,以治疗难产、胞衣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