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45

第45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4)

第五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4)

病史:自诉外阴瘙痒并进行性加重6年,经多方治疗无效。患者大小****均有多处白色病损,尤以****及大小****处为重,外阴及****轻度萎缩,皮肤干皱粗糙,瘙痒难忍,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脉弦细。病理活检报告为外阴白色病变硬化苔藓型。

治疗:

(1)温针灸膀胱截石位取穴组:曲骨、横骨、会阴、阴廉、****(****上1寸,旁开1.5寸)。

俯卧位取穴组: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溪。操作:嘱病人排空小便,以免刺伤膀胱。各穴常规消毒,****穴用3寸针向下斜刺,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其余穴位用1.5寸针,平补平泻,四肢部针感须沿肢体向上传导,躯干部穴应使针感放射到会阴部。第1穴组各穴采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取清艾绒少许放于掌心中搓匀如枣核大,用手指将艾绒压凹,包绕于针柄上捻转,使艾绒缠绕在针柄上,尽量使艾绒紧密地缠绕在针柄上,且使艾绒的表面光滑,这样可避免点燃后艾绒掉落烫伤局部皮肤,从枣核状的艾绒的上端点燃之,这样燃尽后艾灰仍保持于针柄上,待艾火完全熄灭冷却后将艾灰去除,再同前将另一个艾团缠绕于针柄上,灸第2壮,这样共灸3壮,留针30分钟。每次治疗,先取膀胱截石位温针灸,起针后再取俯卧位各穴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周治疗3次,3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2)中药外用

消斑止痒方:补骨脂、淫羊藿、防风、白鲜皮、覆盆子各30g,紫草10g,以上各药共研为末,鱼肝油适量调敷患处,每晚睡前外敷1次,清晨去除。20天为一疗程。

依上法治疗,嘱病人治疗期间禁房事,忌食辛辣食物。首次治疗当晚瘙痒减轻;治疗3次瘙痒完全消失;2周后外阴白斑变为粉红色;1个疗程后外阴病灶处皮肤变为正常。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访1年未见复发。[朱鸿秋.温针灸及中药外用治疗外阴白色病变46例.中国针灸,2004;(05):73-74]

评析:本案为朱鸿秋治疗外阴白色病变验案之一。

外阴白色病变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为特点,属难治疾病,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亦未查到外阴黏膜变白的记载。综观其症,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阴痒”、“阴疮”、“阴蚀”、“阴痛”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脉绕阴器,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或脾虚化源不足,使阴部失荣;或脾肾阳虚,阴部肌肤失煦,均可导致阴部干萎、变白、粗糙、皲裂。另外久居湿地或感受外湿,湿蕴化热加之肝郁化火,湿热合流下焦,阻碍阴部充养亦可见本病。

此温针灸合并中药外治法较适于肝肾阴虚、血虚生风、脾肾阳虚等型。此法针柄上所捻艾绒如枣核样大,反复温灸3壮,火力温和透入,适合于皮肤和黏膜敏感的外阴部位,能旺盛阴部血行,改善局部新陈代谢,有明显的再生修复生肌止痒作用。肝俞补肝血,肾俞益肾气,太溪、三阴交补肾阴,配合横骨、阴廉共奏调补肝肾阴血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俞、足三里、血海,可调补脾胃而使气血充盛。会阴是冲任起始之处,配合曲骨可调补冲任、疏通气血,****改善病变局部气血运行,化瘀散结。诸穴配用共达滋阴养血、息风止痒、温肾健脾、祛腐生新之效。消斑止痒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润燥消斑之功效;鱼肝油除有润滑作用外,还可改善局部皮肤干燥、烧灼感、皲裂等症状,其中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及结构完整有作用。该方法使用过程中瘙痒先消失,然后有表皮色素的恢复,皮肤弹性缓慢恢复。临床实践表明,温针灸及中药消斑止痒方外用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从而促使皮肤黏膜色素增加,使外阴白色病变痊愈。

八、带下

(一)田从豁医案

白××,女性,34岁,初诊日期1996年7月。

主因“带下6年”,加重一年“前来就诊”。患者6年前生产后带下不止,一年前带下症状加重,并出现两少腹隐痛。就诊时诉:带下过多,月经前后每日需用卫生护垫,带下色黄,有腥臭味,伴两乳胀痛经前尤甚,平日常少腹隐痛,口苦。就诊前妇科检查:****分泌物较多,宫颈Ⅱ度糜烂,子宫大小正常,两侧附件条索样改变。

诊断:中医带下证(肝胆湿热兼有肝郁)

西医盆腔炎

治则:运脾、利湿、止带。

治疗:毫针刺中极、水道、带脉、三阴交、丰隆、阳陵泉、外关。隔日针刺,每周3次。

疗效:两诊后少腹隐痛症状缓解,六诊后带下症状改善,经前乳胀基本缓解,六诊后带下症状改善,经前乳胀基本缓解,十二诊后带下如常,腹痛、乳胀症状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病情平稳未再反复。(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带下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患者带下伴少腹隐痛,两乳胀痛,病在少阳胆经,肝胆互为表里,因此疾病的发生应考虑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带下色黄有臭味,表现出一派热象、实象。方中中极、水道清利膀胱;三阴交,丰隆健脾化湿;外关清利三焦水道;带脉利胆固带;阳陵泉清利肝胆,在此另具引经的作用。本例患者虽患病已久,但临床上仍以实象为主,所以遵循运脾、利湿之法,施以针刺治疗十余次,即可取效。

(二)邱仙灵医案

玛尼爱娜,女,46岁,家庭妇女,马耳他人。1998年3月13日初诊。

每次月经后即出现黄色带下,病已1年,带下气臭渐增,质亦逐渐稠厚,绵绵不绝,前阴作痒,少腹时痛,小便短少而频,口干,苔黄腻,脉小弦。证属湿热内蕴,下注冲任。治疗当以清下焦热、调理冲任为主。

处方:中极、大赫、蠡沟、阴陵泉、三阴交。用泻法,每周1~2次。治疗6次,带下减少,黄色淡浅,阴痒减轻。按原法加减治之,取穴以冲任为主。处方为中极、大赫、阴陵泉、蠡沟、太冲、三阴交等,1周1次,连续治疗1个月,诸症悉除。[邱仙灵.针灸治疗带下病举隅.江苏中医,2000;21(8):38-39]

评析:本案为邱仙灵治疗带下验案之一。邱仙灵,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3篇,例:《涌泉穴的临床应用》在全国性杂志发表,合著、主编著作3部,例:《中国针灸治疗学》等。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并常年用英语带教欧美各国留学生。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腰腿痛、中风后遗症、面瘫及男科疾病。

前人认为带下病与肝经有密切联系,因足厥阴肝经,脉抵少腹,环阴器,与冲任两脉相联系,因此疏调肝气,不仅可以止痛,亦可调理冲任二脉以治带下。肝经络穴蠡沟能治妇女带下、男子七疝等症,本案重用之以调理止带,故能取得清理下焦湿热、疏理冲任而治愈带下的效果。

(三)路喜军医案

常某某,女,40岁。患者素来腰困,带下量多色淡已达一年之久。1996年2月13日就诊时自述:半个月前因淋浴水温不衡受凉,出现发热,全身疼痛。近日带下色黄质浊如脓,并夹有血丝,量多而腥臭,外阴瘙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故取双侧下髎穴,先用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祛邪,治疗至第七天时带止,便改为平补平泻法复针五次而愈。[路喜军.针刺八髎穴治疗妇科病临床应用举隅.针灸临床杂志,1997;(09):44-45]

评析:本案为路喜军治疗带下验案之一。路喜军,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针灸、推拿、理疗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

带下病,以脾虚、肾虚、湿热下注者居多。下髎为八髎穴第四组穴,《素问·缪刺论》王冰注:“足太阳、厥阴、少阳所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足太阳、厥阴所结。”而《针灸甲乙经》:“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少腹控股,不可俯仰,下主之。”《百症赋》:“湿寒湿热下定。”《类经图翼》对下髎穴的主治也有女子淋浊不禁、赤白带下的记载,故取双侧下髎穴,针刺泻则清肝胆湿热,补则健脾益肾,从而使脾健肾固,带下自止。

九、崩漏

(一)王松荣医案

瞿某,女,38岁,医师。1978年7月31日初诊。

主诉:每值经期下血不止5年余。

病史:患者5年前自产第2胎后,每值月经提前,时间持续20余天,前10天经良多,其势如崩,后10天经量减少,淋沥不尽,色紫或鲜红。先后经湖南医学院一附院、省妇幼保健院等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住院及门诊服中西药物、刮宫、磁疗、针灸等方治疗未愈。此次经潮半月,服中西药物、针灸治疗血仍未止,且逐渐增多,色淡红,时有紫块,淋沥不断,少腹隐痛,喜按,腰酸,夜卧不安,气短懒言,胃纳差,大便初结后溏,小便多。

检查:神疲倦怠,形体消瘦,面色白,舌质淡,舌根紫,苔薄白,右脉沉细,左脉小弦。

诊断: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气虚血瘀型。

取穴:①组:百会、气海、三阴交。

②组:中极、太溪、行间。

③组:肾俞、阴陵泉。

操作:以上3组穴,每日选1组穴,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日再做下1疗程。行间穴采用泻法,其他穴均用提插与徐疾手法补之。百会、气海、中极加灸,气海、中极穴的针感要达到阴部。

依上法经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减轻,神疲腰酸,夜卧不安等症消失,经潮持续时间20天左右减至14天,但仍头几天暴下如注,后几天淋沥不净。脉细,左小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按上法治疗5个疗程后,诸症俱减,告知月经周期及出血量均正常,但尚感形寒乏力,诊其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仍按原方加膈俞,再针1疗程。嗣后几次月经如常人,诸证尽愈,随访1年余情况良好。(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松荣治疗崩漏验案之一。王松荣生平见咳嗽。

崩是指子宫出血量多,来势急骤;漏是指出血量少,淋沥不绝。在发病过程中,二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可能致崩。该例患者乃崩漏之证俱兼,其因系由素体脾虚,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气虚日久,渐至血运不畅,导致血瘀,故可见时崩、时漏,血下色淡有块。

治宜益气固摄、活血化瘀为主。取百会以固下元,取气海、三阴交以健脾补气,统摄血运。取肾俞、中极、太溪以培本固元,统摄经血,取行间以活血化瘀,约束经血妄行。诸穴合用,共收佳效。

(二)田从豁医案

陈×,女性,15岁,初诊日期1997年7月29日。

主因“经血不止,淋沥不断2月余”来诊。患者13岁初潮,经期常错后,经量少,色淡红,每次行经一周到10天。2个月前因参加中考,情绪紧张,月经来潮至今不止,一周前前往北京市友谊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来诊时形体消瘦,面色白,大便溏薄,自诉有时心慌、头晕,舌质淡,脉细小数。查血常规:白细胞7.1×109/L,红细胞5.39×1012/L,血色素136g/L,血小板143×109/L。

诊断:中医崩漏(脾气虚弱,气不摄血)

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则:健脾摄血

治疗:毫针刺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温和灸气海、归来、隐白。

中药:当归10g,白芍15g,炒栀子6g,益智仁15g,甘草6g,香附10g,苍术10g,蒲黄炭10g,川断10g,延胡索6g,地榆炭15g,贯众炭15g,艾炭3g,7剂,水煎服,日二次。

疗效:三诊后血量开始减少,由治疗前每日3~4片卫生巾减少到每日1~2片卫生巾,血色变暗,头晕、心慌症状消失。五诊后下血止,至七诊当晚有少量血色分泌物,次日晨即消失,为巩固疗效要求患者血止后再坚持治疗数日。经血停止后约两周,月经再度来潮,又经两周的治疗经血逐渐减少,由于学习紧张,无暇就医,因此从此停止了治疗。(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崩漏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