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04

第4章 医案概述(4)

第一章 医案概述(4)

10.医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素质的催化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知识面广,有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即有科学方法修养的创造性人才。医案可以使我们窥视历代名医的成功之路,掌握名医的治学精神,领略名医的高超智慧,从而热爱中医,学好中医。多年的中医教学告诉我们: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的方法是要多读医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在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并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未来职业的情况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不少人是在父母或亲友的劝导下报考中医院校的,他们自身并没有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爱好。在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如何对他们进行热爱中医专业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

前人说:“读书不如读案”。透过一个个医案,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医家运用其高超的医疗技术诊治病人的画面;研究一个个医案,我们仿佛在跟随一个个名医学习医术。医案的真切性、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综合性、故事性等特点,是其他中医理论和方药书籍所不及,名医佳案常常使人爱不释手,拍案称奇。一读一踊跃,再读再踊跃。医案的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医案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催化剂。医案能体现医家的果敢和胆略,颇能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伽利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古今一些杰出的医学家,勇于实践,不畏艰险。为了检验药物或针灸效用,他们常常亲身试验。如汉代霍显使医淳于衍,以乌头毒皇后,皇后说:“我头岑岑也”,此为乌头中毒反应。如为了检试乌头的毒性,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以身试之。张氏云:“予曾以天生之乌头附子等分为末,试服二厘,至一小时,力轻浮微茫,如分剂再加,即至眩晕,因知此药先至脑部。”张氏这种勇敢精神,深受医界赞誉。

张锡纯不仅胆大,又很心细。如张锡纯偶然发现他的一位邻村张氏妇,年过四旬,素患肺劳喘嗽,夜不安枕已数年,无论服何药皆无效验。一晚偶食酸石榴,觉夜间喘嗽稍轻,从此每晚服之,其喘嗽日减,一连服过三月,竟脱然无累矣。从而进一步研究认为酸石榴“为治气虚不摄肺劳喘嗽之要药”。

如被人们称之为“祝附子”的祝味菊先生,以敢用善用附子著称于世。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患夏日消渴证,徐氏以洋参白虎汤,投之久而不效,乃求祝味菊先生诊治。祝用大量附子,家人惊骇,坚阻勿服。斯时儿病溲多至1小时20余行,引水不足以解渴,投凉不能以退热,已危在旦夕。祝力说徐,徐勉表同意。祝亲自检验诸药,认明附块,准定煎煮之时间,亲予灌服,坐以待之,彻夜不寐,至溲少熟睡而后安,再进药,则霍然而愈。此子后称祝为义父,深得祝之传而为得意弟子。

所以说,医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素质的催化剂。常常使人一读一踊跃,再读再踊跃。

二、针灸医案发展史略

(一)先秦两汉时期针灸医案概况

医学史研究表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针灸治疗疾病的医学活动。东周时期无名氏的《孔穴主治》残卷,就已记有肾俞等4个孔穴部位、主治及针灸法(该书现存列宁格勒亚洲民族研究所),盖针灸笔之于书在周朝之前后。

春秋战国之际,金属冶制业高度发展,对针灸医学的发达起到推动作用。从针灸著作来看,虽然多数都亡佚了,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这些珍贵的医学典籍,大致保存了两千多年前针灸学真实而古朴的面貌。

秦医在我国针灸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名医医和、医缓均为精于针灸的名家。据《左传》记载,在鲁成公十年(公元五百八十一年)晋景公得了重病,求医于秦,秦伯派医缓前去治病。医缓诊后说:病治不了,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服药不至病所,无法可治。所谓“达之不及”据杜预注“达,针也。”这是说晋景公的病已危险,不仅药治无效,用针也是无济于事。

秦汉时期,名医辈出,其中扁鹊、淳于意、郭玉、张仲景、华佗等均以针灸鸣于世。针灸疗法在汉朝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疗效是“治百中百,治十中十。”(《太平经》卷五十)正如王充曰:“古贵良医者,能知笃剧之病所以生起,而以针药治而已之。”又曰:“投一寸之针,布一艾之丸,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

《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针灸虾蟆忌》等著作,都有大量的针灸文献,但尚无医案专著问世。

(二)魏晋隋唐时期针灸医案概况

这一时期,已有针灸医案的记载。

晋朝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针灸医籍,不仅在我国针灸医学有巨大作用,对国外的朝鲜、日本等国的针灸医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所论明堂孔穴“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各有定制。”关于腧穴的排列方式,确在《素问》气府论之基础上有所创见。所论针灸治要,“言某病主定某穴,”实与《内经》以五腧分主五时之法不同。《甲乙经》保存了亡佚的古针灸医籍《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要,此书虽也“本于内经”,但“若网在纲,披寻既易”,它“足以辅翼内经。”所以它能“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注重灸法为其特色。该书对许多疾病和急症均用灸法。如《救卒死尸厥方》:“灸,鼻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壮。若妇人,灸两乳中间。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外,范汪、陈延之、秦承祖、僧深师、僧匡、师道兴等对针灸均有研究。

陶弘景不仅擅长炼丹,精于本草,而且对针灸也颇有研究。其在《真浩》中则记载有针灸医案。如“郑子真,患两脚不授积年,其晚用针灸,兼行曲折祝法,百日都除。”又曰“昔邓云山停当得道,顿两手不授。吾使人语之,令灸风徊、曲津两处耳。六七日间,便得作五禽按摩也。若针力克,当语所灸处。”

隋代杨上善为著名针灸医家,尤精针灸医理。其在针刺治疗问题中,注意揭示针刺疗病的规律,以此启迪后人。

唐代针灸盛行,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有病多用针灸治疗。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临产时,数日不得分娩,诏令医博士李洞元针之,太子即诞。高宗尝患头重目眩,召侍医秦鸣鹤等针而立效。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行。上窌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即得跪。

唐代甄权撰《针经抄》、《针方》、《明堂人形图》等书。“甄氏疗安平公九剂九针即差,针风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沟一穴、五枢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凡针七穴即差。”

甄氏实为唐代名噪一时之针灸大师。他对后世针法的发展颇有影响,所以《外台》、《千金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医书,均载有他的针灸内容。

甄氏针技高超,受到唐太宗的重视,亲临其舍,“视饮食”并“赐几杖衣服”当时的“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极为推崇甄氏。

药王孙思邈对针灸医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公元618年他著成彩色《明堂经图》,使当时医者能“依图知穴,按经识分”,纠正了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的地方。孙氏本人的针灸临床经验,是对急救、内、外、妇、儿等各科取穴治疗的发明。他提出四种取穴的指寸法和膏肓穴、阿是穴的取法以及三里穴等保健灸法,推动了唐代针灸治疗的发展。

唐代张文仲亦精通灸术,撰《张文仲灸法》一书。此书已佚失,《针灸四书》中则有《张文仲灸经》佚文四条,其中有张文仲灸法的验案。如“张文仲救妇人横产,先手出,诸般符药不捷,灸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