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科病证针灸医案 (2)
根据病因、病机,通腑除热、化瘀消痈、行气止痛为其治则,所选诸穴相伍均奏上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上巨虚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下合穴,合治内腑达行气止痛之效;腹部压痛点(麦氏点)具有以痛为腧的作用,可收化瘀消痈之功,相配使用则寒肠消胀,活血祛瘀,通调腑气;内关、中脘和胃止呕,理气降逆;内庭、曲池一荥一合,可清肠胃积热,消痈化坚;天枢、大横、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可通腑消胀止痛。
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初起,急性阑尾炎穿孔已形成包块,均为针刺治疗之列,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疾病转归,既不放弃治疗法则,也不贻误病情,认真对待,不容疏懈。针刺治疗过程中要按操作要领实施,本法具有止痛快、控制炎症、免受手术之苦等优点。
(三)马玉莹医案
张某,男,28岁,工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4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呈阵发性加剧,为绞痛性质。麦氏点有压痛与反跳痛,右下肢阑尾穴处压痛。伴有恶心、呕吐,体温39℃;血象:白细胞总数18×109/L:嗜中性白细胞0.8;淋巴细胞0.20;红细胞5×1012/L。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收入住院治疗。针刺:曲池、合谷、内关、阑尾穴、大巨、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用泻法。每隔4小时针刺1次。24小时后白细胞总数降至10×109/L;嗜中性白细胞0.76,体温降至37.2℃,右下腹部疼痛减轻,呕吐停止。诸症悉减后改为12小时针刺1次。48小时症状全部消失向愈,然后以扶正为主,在胃经合穴足三里施以补法,治疗两天后痊愈出院。[马玉莹.针刺治疗肠痈经验撷要.河南中医,1994;(01):41-42]
评析:本案为马玉莹治疗肠痈验案之一。马玉莹,1951年生,江苏南京人。1970年到武汉医师进修学院工作。1971年以后在该院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先后毕业于武汉医师进修学院医疗大专专业、武汉市职工医学院中医大专专业。198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0年12月经国家二部一局批准,被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明章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先后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20篇。现任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肠痈病总的发病机制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壅导致瘀滞热积不散,血肉腐败而成痈肿。与现代医学的发病学说如神经反射学说、阑尾腔梗阻学说、细菌感染学说是一致的。在治疗上医者抓住了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酌情选穴。根据《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的补泻原则拟定针刺手法。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施以先泻后补之法,先泻以祛邪,后补以扶正。阳热有余泻大肠经合穴曲池以退高热。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泻之可清肠道壅热。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于阴维脉,泻本穴可宽胸降逆止呕。
大巨是胃经穴,乃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与阑尾穴合用是远道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可疏通经络,解痉止痛。足三里是胃经合土穴,土能生万物,补本穴能扶正理脾胃,调气血补病后之虚弱。根据阑尾位居回盲部交界处下端的解剖特点,其与肠道密切相关。而合穴又可治内腑病,故在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施以泻法,疏通肠道腑气,清热导滞散瘀结。辅以阑尾穴可加强阑尾蠕动,促使阑尾排空。慢性阑尾炎常因食油腻厚味而发病,故选用胆经阳陵泉穴以发挥双重作用:一则其为八会穴之一的筋会穴,能解痉止痛;二则其为胆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胆道,使胆囊蠕动增强,促进胆汁分泌疏泄于肠道,以助肠道内脂质消化吸收,减轻阑尾炎复发的诱因。补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能改善炎症病灶的血液循环状态。
三、脱肛
(一)王宗学医案
郝某,男,50岁。1986年1月20日初诊。
主诉:幼年脱肛,至今43年。
病史:幼年患痢疾,限于当时条件,不能就医诊治,迁延日久不愈而至脱肛,数十年来,每次大便时****即脱垂,其长度约3.5cm,便后不能自行回纳,需以手托之帮助纳入,每日大便2~3次,便后下坠感十分突出,虽经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兼见心慌、气短。
检查:形体消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偶有间歇。
诊断:脱肛,中气下陷型。
治疗: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取穴:长强、大肠俞、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
操作:上穴交替使用,均用补法,长强进针1.5寸,用捻转补泻法之补法,针感上抵腰部,大肠俞针感达骶部,百会穴用升提手法。
复诊时自述****脱垂缩小。上穴连针3次后,便只用关元、气海、足三里。先针气海穴,用提插补法,针感达耻骨,再针关元穴针感达会阴部,足三里穴用捻转补法,针感向上,连续治疗5次,脱出之****回纳1/2。此后,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共治疗15次病告痊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宗学治疗脱肛验案之一。王宗学,1932年4月生,河南省偃师县人。早年从师郑培仁学医,1950年获中医师证书,1956年调至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任医师、主治医师、讲师等。王老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针刺麻醉研究中曾获河南省三等奖及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先后发表针灸、针麻学术论文30余篇约10万余字,获二等、三等优秀论文奖5篇,编写了《针灸新医疗法》一书约15万字,参加编写了《内科临床手册》、《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等著作。现任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曾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为《中国针灸》、《河南医大学报》、《中原医刊》编委。
脱肛多因久泻久痢,大病之后元气亏耗,致使中气下陷,督任亏损,收摄无力,大便时****重坠有物脱出。穴取长强以固督脉加强****括约肌的约束功能,取百会以升下陷之气,大肠俞以调理大肠功能,关元、气海以培补元阳之气,足三里健脾补中,诸穴相伍,其效果相得益彰。
(二)陆瘦燕医案
席某,男。
病后气分虚衰,时时肠红便血,****下坠,脉象软弱,此任督两脉虚亏故也。
处方:关元+;气海+;阴交+;命门+;阳关+;承山+,双;百会△。
手法:提插补泻,百会用饼灸三壮。
针治五次,任督健旺,****复位,疾病痊愈。(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脱肛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脱肛之证,有虚实二类,凡因湿痰毒火,瘀积大肠,注迫而致者,属实;因病后体虚,清气下陷而致者属虚。前者邪盛宜用泻法,以清泻大肠气火为主,后者正虚宜用补法,以升举为主。本例症起病后,脉来软弱,陆氏辨为任督两脉亏损。盖《素问·骨气论》称:“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灵枢·五音五味》篇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故任冲与督脉,一源三歧,可分可合,发病多相互影响。陆氏治本例脱肛,重用任督两脉之穴。补关元,气海,益任督元阳;补阴交,是冲脉任脉之会,以补任冲脉气;补命门,阳关,以益督阳;加承山,足太阳之穴,足太阳之筋“结于臀”,其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取此以益太阳、督脉之气。灸百会,以升清阳,此下虚上实,引而上之之法。
(三)刘弼臣医案
时某,女,60岁。
素有气喘,吐咳白痰,冬季为重,近月来,喘咳不已,又增脱肛,大便困难,便时坐卧不安,饮食不佳,全身无力,苔色薄白,脉细无力。
高年质薄,喘则耗气,中气不陷,故大便欲解不出,解则脱肛,理宜升提中气为治,补中益气汤,佐以针刺。
炙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炙草3g,煨姜2片,大枣5枚。
针刺:百会,承山(双)。(引自《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刘弼臣治疗脱肛验案之一。刘弼臣教授,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儿科专家。
脱肛多由气血虚弱,中气下陷,不能固摄,以致****肌肉松弛,便时脱肛不收。补中益气汤功能升阳举陷,治疗脱肛很有效验。此案运用上方,佐刺百会、承山,疗效卓著,一次而愈,迄今未发。
(四)张丽民医案
谢××,女,47岁,工人,1998年11月19日初诊。2年前患慢性肠炎后出现脱肛,每逢大便用力时发作,需以手帮助回纳。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遂求针灸治疗。
查体:****脱出一皮球样肿物,长约4cm,横径约3cm,质软,表面环状黏膜皱襞,呈暗红色。
辨证治疗:证属中气下陷。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取百会、大肠俞、上巨虚、长强,用艾条温和灸之。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改善,10次后已无脱肛。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张丽民,郝蕾,王月梅.针灸治疗急症三则.中国中医急症,2002;(03):232-233]
评析:本案为张丽民治疗脱肛验案之一。张丽民,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康复近30年,主攻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疑难杂症。先后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针灸研究院进修针灸、推拿、康复。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康复,在治疗急性肾绞痛、颈性眩晕、顽固性失眠、呃逆、头痛、带状疱疹、中风偏瘫、面瘫、颈肩腰腿痛、心理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方面有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在国家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医学专著四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市级科研成果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县院级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内经》有“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为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之可使阳气旺盛而增升举之力;长强为督脉之别络,灸之可加强****的约束功能;****为大肠连属部分,故灸大肠俞、上巨虚以充益大肠腑气。诸穴合灸则脱肛自收。
(五)刘喆医案
程××,男,43岁。1990年10月4日诊。自述久因便秘努责用力致脱肛1年余,近周加重。每次解便或用力抬物时。即可使直肠脱出,需用手托上才可复位。查体:直肠下垂6cm许,****及脱出物红肿、热痛。诊断:脱肛。
取穴:于第二骶后孔处,取双侧次髎穴。
操作:病人取俯卧位,取准次髎穴,以2~3寸毫针深刺1.5~2寸,进针时角度略向下、向内倾斜刺入,使针感放散于****处。患者感到有麻酸、重胀等针感后,行捻转补法,使****有明显收缩感为度。然后留针20~30分钟(小儿不留针),每隔5~10分钟行针1分钟。重度脱肛可增强手法刺激。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脱肛即止。随访2年未复发。[刘喆.深刺次髎穴治疗脱肛38例体会.江苏中医,1994;(12):34]
评析:本案为刘喆治疗脱肛验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