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36

第36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5)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5)

病史:1972年春开始阵发性双目暗黑,经当地卫生院做贫血治疗,半年后症状加重,脉搏、血压均测不出。1973年春经某医院诊为“无脉症”,用烟酸、谷维素、维生素B类等治疗罔效,曾到某医院神经科做脑电图检查示:两侧血管充盈力差,脑血流量减少。上肢未测出血压,两桡动脉未触及,诊断为“无脉症”。四处求医,均无效果。6月下旬症状加重,而来针灸门诊治疗。

检查: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软弱颤抖,双手不能持物,行走需人扶持,口颊不易张开。舌质淡,苔薄白,寸口脉无。

诊断:虚劳(无脉症),气虚型。

治疗:培补脾肾,温通经脉。

取穴:①大椎,身柱;②至阳、命门;③大杼(双);④膏肓俞(双);⑤膈俞(双);⑥脾俞(双);⑦胃俞(双);⑧中脘、气海、足三里(双)。

配穴:风府、天柱(双)、风池(双)、百会、合谷(双)、太冲(双)。

操作:每次轮流灸治主穴一组穴,每穴中炷灸7壮,间日1次,9次为1疗程,灸后外贴淡膏药促使化脓,化脓期每天调换膏药1~2次,保持灸疮周围清洁,隔2~3周疮口结痂脱落,再行第2、第3疗程。同时针刺配穴,项部穴位用银温针,每穴针尾燃小柱艾7壮。

治疗1个疗程后,双目暗黑减轻,眩仆次数已少,四肢无力颤抖亦好转。灸第2疗程后,四肢较前有力,眩仆大为减轻,双目暗黑已除,至同年11月,已能料理家务。翌年伏天续按上法灸3个疗程,11月份随访,病者在田间参加劳动,按其腕部脉搏已有起伏,测左臂血压:10.7/8.3kPa(80/62mmHg),右臂血压:12/10kPa(90/72.5mmHg)。(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朱汝功治疗虚劳验案之一。朱汝功生平见《头痛》。

古人对“虚劳”论述,“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立脾肾焉”。血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统于脾,藏于肝,主于心,行于脉,环周不息,营养全身。脾主运化,属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脾虚则精微不能化生。肾为生化之源,先天之本,肾阳不伸,则气血渗灌无权。脾肾两虚,诸恙乃生。作者用艾灸,取大椎、命门、气海、脾俞、胃俞、膈俞、中脘等穴,以调补脾肾,温经脉而获救矣。

(二)许式谦医案

陈某,女,53岁,干部。1987年6月5日初诊。

主诉:怕冷、多汗、头晕已2年。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近2年由于工作劳累,出现全身乏力,头晕,纳差、少寐、腰膝酸软,怕冷,夏季室温36℃时也要穿厚衣,睡觉时盖棉被,汗多恶风。

检查:面色白,形寒肢冷,多汗神疲。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诊断:虚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脾肾阳虚型。

治疗: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取穴:足三里(双)、外关(双)、印堂、肾俞(双)、三阴交(双)。

操作:简易热补法(此法适用于寒证,即用缓慢压针法进针,进针后患者自觉有胀感时,再向一边转针,不分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朝一个方向转针即可,使感觉逐步增大,数秒钟后使患者出现热感)。当室温36℃,患者穿厚衣,针治时要盖棉被,先针足三里(双)、外关(双),用简易热补法,针后数秒钟患者自觉全身发热,留针20分钟起针。去掉厚衣棉被再针印堂、肾俞(双)、三阴交(左),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按上述方法取穴,三阴交左右交替使用,针治3次后头晕,怕冷,多汗诸症消失。(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许式谦治疗虚劳验案之一。许式谦,1921年生,河北省涉县人。广西南宁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广西针灸学会副会长。

该例患者为脾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采用简易热补法取足三里、外关穴;足三里有调气血健脾胃补虚弱作用,许氏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外关穴治疗阳虚证采用简易热补法疗效较好。肾俞、三阴交可调补脾肾,印堂安神治头晕、诸穴配合疗效显著。

五十、甲状腺功能亢进

(一)何金森医案

患者男性,57岁,西医检查诊断为内分泌性突眼症。患者曾患甲亢,经治疗甲亢得到控制,但眼球突出较前更明显,上睑回缩、复视,自觉眼部畏光、多泪、酸胀、易疲劳。四诊合参,治以消瘀通络,祛湿化痰。取穴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风池、睛明、上明(眶上缘中点)、丝竹空、阳白、攒竹、合谷、三阴交、足三里;上天柱、风池穴徐入徐出,共行导气法,可使针感渐达眼区,气至病所;睛明、上明深刺1~1.5寸,不行手法;丝竹空、阳白、攒竹透鱼腰;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做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5诊时多泪、眼部疲劳感消失、10诊时畏光、酸胀感消失、50诊时上睑回缩消失,连续针刺6个月后视物清楚。[崔花顺.何金森教授针灸临床经验辑略.上海针灸杂志,2005;(02):1-2]

评析:本案为何金森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验案之一。何金森,1952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86年6月上海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学验俱丰,主要从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研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研究;针刺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针刺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

上天柱是金舒白老先生反复探索找到的经验穴,何教授从金师,灵活运用上天柱,配合风池治疗目疾,风池清利头窍、疏通目络,为历代医家治疗目疾之要穴,丝竹空、阳白、攒竹、睛明、上明是治疗眼病的有效穴位,睛明在目内眦处,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五脉之会。与风池、上天柱配合可起到消瘀通络的治疗作用;面口合谷收,合谷穴为头面部疾病常用穴位,足三里与三阴交配合,可起到理脾胃、调中气、消滞化湿、通调气血、气行则血行而瘀血得散。

(二)梁庆临医案

刘某,男,57岁,1988年4月21日初诊。颈大、消谷善饥、消瘦1年余。伴心悸,易怒失眠,多汗,手颤,易疲劳等。查T3180μg/dl,T416μg/dl,长期服用甲亢平等,效欠佳。检查:消瘦,轻度突眼,颈左、右侧肿块对称约4.5cm×4cm,质中,皮色不变,筋脉显露,有血管性杂音,双手平举震颤明显。舌质略绛、苔薄微黄,脉弦细数。诊为筋瘿(甲亢)。予挑筋、割脂埋线疗法,并渐减、停服西药。操作方法。

挑筋疗法:患者仰卧,穴位常规消毒,以2%普鲁卡因于穴位注皮丘后,医者用已消毒之大号缝衣针,右手持针,刺穿皮肤后,翘高针尖,提高针体做左右摇摆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挑开皮口后,再挑出一些稍具黏性的皮内纤维,挑1条拔出1条,一针一针往下挑,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每点施术20~30分钟。挑毕,挑口涂上红汞,外贴消毒小纱垫。割脂埋线疗法:患者取仰卧位(选鸠尾)或俯卧位(选肝俞),穴位常规消毒局麻铺孔巾后,医者用手术刀于矢状方向切开穴位皮肤约1cm,以弯止血钳分离刀口周围皮下组织,其范围2~3cm,再以止血钳钳起穴位皮下脂肪少许,切除之,然后将准备好之无菌2号羊肠线小结(4~5cm捆扎成),放入穴位皮下,伤口缝合1针,酒精消毒伤口,外贴纱块,5~7天后拆线。约完成第1疗程后,症状大减,第2疗程后诸症消失。复查T3120μg/dl,T48μg/dl。随访5年后,一切正常。[黄柳和.梁庆临老中医治甲亢经验介绍.新中医,1994;(S1):5-6]

评析:本案为梁庆临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验案之一。梁庆临主任医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肇庆华佗医院名誉院长,出身中医世家,业医近50载,学验俱丰。擅长以针挑针灸术治疑难杂病。梁老认为,甲亢属祖国医学“筋瘿”范畴,多因郁怒忧思过度,肝失疏泄,气滞血运不畅,痰湿凝结于项部而成颈肿,气郁日久则化火伤阴,肝阴不足,肝火上犯,肝热犯胃而诸症蜂起。针挑疗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挑筋疗法为其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实践证明,挑筋疗法可通过对筋瘿局部病灶或相应经穴之皮部产生良性、持久的刺激,引动脏腑气机而起到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化痰散结等作用,故对筋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鸠尾穴为任脉之别络,有清心宽胸、和胃化痰之功;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等作用,于此二穴上割脂埋线,能对穴位之皮部产生良性刺激,引动脏腑气机而起上述作用。因所割小脂团的修复及羊肠线的溶解、吸收有一段过程,故其作用持续时间可长达3~4周之久。故于前2个挑筋疗程结束时,分别在肝俞、鸠尾进行割脂埋线,能延续作用时间,提高疗效。

(三)孙六合医案

某女,29岁,幼儿教师。自诉:性情急躁,多食善饥而消瘦,身困乏力已2年,近半年来症状加剧,结喉两旁腺体肿大日甚,胁肋时有胀痛月经不调,且有血块,婚后3年不孕,曾服西药未效(具体不详)就诊时患者心情焦虑,形体消瘦,结喉两旁明显肿大,质软,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涩。实验室检查:FT3、FT4明显高于正常,TSH偏低,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气、祛瘀散结针灸取穴:支沟、膻中、阳陵泉、太冲、血海、章门,局部配以天突、扶突、水突,针用泻法,每日1次,7次为1疗程。药用: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海藻、昆布、半夏、青陈皮、川芎、浙贝、连翘、三棱、莪术等针药并用,并嘱病人调畅情志3个月后,诸症基本消除,复查FT3、FT4、TSH恢复正常,继续巩固1个疗程,病告痊愈,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现已育男婴,2岁,身健智灵。[孙国胜.孙六合教授针药并用治疗甲亢的经验.中医药学刊,2005;(11)]

评析:本案为孙六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验案之一。孙六合生平见《哮喘》。

支沟为三焦经经穴,可疏调三焦之经气,膻中为气之会穴,针之可宽胸利膈,理气化痰;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能疏通肝胆,调理气血;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活血通经;血海为活血化瘀要穴;章门为脏之会穴,可软坚散结;天突为任脉经穴,善理气化痰;扶突为手阳明大肠经穴;水突为足阳明胃经穴,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故二穴可理气活血;天突、扶突、水突三穴合用能软坚散结,消瘤化积,直达病所。

五十一、肥胖症

刘炳权医案

林某,女,43岁,职员。1984年4月15日就诊。

主诉:肥胖2年余。

现病史:食多,消谷善饥,口苦,咽干,便秘,小便黄。

体查:身高1.58m,体重76kg。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肥胖症。

治疗: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合谷。针用泻法。经28天治疗,体重减轻8kg。[刘炳权.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189]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肥胖症验案之一。刘炳权,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1957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肄业。自1959年起,在广州医士学校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工作。1977年在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任教,兼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讲师,主治医师。1986年任副主任医师。刘老擅长灸法,对应用灸法医治各种疑难病症颇有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诊断、治疗方法,著有《保健灸法》一书。此外,对时间医学在针灸领域的应用有独到见解,著有《最佳时间针灸法》、《中国针灸最佳时间治疗学》、《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知要》等著作,其中的《中国针灸最佳时间治疗学》被译为英文版,在1989年全国第三届图书评比中获全国图书奖。发表其他学术论文20余篇,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并获得很好评价。现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以清阳明腑热;三阴交健脾利湿、化脾胃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