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2)
随运针随令患者自己站起来走,开始自己不敢走,经鼓励后,迈出了第1步,随之走路自如,全家人都热泪盈眶,为其治愈而高兴不已。(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耀斌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王耀斌,1938年生于辽宁省锦县。1958年9月考取辽宁中医学院本科医疗系,1956年8月毕业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工作24年。对针灸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偏瘫、坐骨神经痛、胃痛、胆绞痛、肾绞痛、急性胰腺炎、痛经、癔症等病有专长之处。他曾在《中国针灸》、《辽宁中医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了《针灸学》(辽宁中医学院讲义)、《针灸五官科治疗学》(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实用中医临床手册》的针灸部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科研成果有“实用针灸模型”(1989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RJ型经络学腧穴横型经络电脑人”1988年3月完成待省级鉴定。现任辽宁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副教授,辽宁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东北经络研究会理事,辽宁中医杂志编委、辽宁中医函授编委等职务。
该患者系属超强精神刺激导致督脉阴阳失调所致。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主治神志等方面的病证,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针后溪穴意在醒脑开窍通调督脉气血正常运行,使督脉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癔症性双下肢瘫痪之目的。后溪是治疗癔症性双下肢不全瘫痪的理想穴位。必须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这类患者神经比较脆弱,最容易接受某种外来刺激,医生的每句话都会对患者产生关键性作用。比如在针刺前医生说:“你这病我扎1针就好”。这句话可能会引起患者兴趣和重视,在大脑皮质下产生一种比较强的兴奋灶,控制了原来的比较弱的兴奋灶,产生了负诱导,因此对这类患者要有高度的暗示性。
(五)许帼光医案
周某,男,64岁
主诉:双下肢进行性乏力以致不能行走一天。
病史:患者不慎受寒,鼻塞流涕未加重视,又因搬物劳累汗出较多,自觉周身疲乏,次日清晨突然出现四肢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不能行走,双足趾也不能动弹。
查体:神清对答如常,双下肢瘫痪,双足下垂,肌张力Ⅰ°,深浅感觉存在,下肢腱反射消失,舌暗,苔黄腻,脉濡细数。
辨证:年已八八,肝肾不足,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湿热浸淫,下肢筋脉以致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痿疲而不用。
治则:滋补肝肾,清利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医诊断:痿证
取穴:华佗夹脊(胸7-腰2),大椎,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每日1次。
治疗经过:治疗1次,足趾稍能活动,治疗4次下肢能上抬,治疗5次全部活动恢复行走自如。(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许帼光治疗痿证验案之一。许帼光生平见《哮喘》。
华佗夹脊可直接刺激脊神经根,改善神经根代谢,减轻水肿状态,促进脑脊液循环加速,使神经功能恢复,大椎为督脉及手足三阳之会,刺之可清热,透邪通阳;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泻之可行湿健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通调三脏之阴,清热利湿;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取之通腑利湿;太溪为足少阴之原穴,可疏利水之下源,固宗筋,诸穴配伍,共奏扶正祛邪之效果。
四十三、痹证
(一)甄权医案
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嚮堋立,针其肩髃,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引自《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评析:本案为甄权治疗痹证验案之一。甄权许州扶沟人。生于公元540年,卒于公元643年。
甄权(约540-643年),唐代名医,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而与弟许立言发奋学医,攻读医方。甄权擅长于针灸。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以甄权寿百三岁,亲临其家,视其饮食,访以长寿药性之术,并赐寿杖衣服。著有《脉经》一卷、《脉诀赋》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惜均已佚失。甄权等修《明堂图》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针灸孔穴逐渐普及。此图虽佚,但它的内容却系统地反映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之中。
本案风痹患者,不得挽弓,肩关节活动受限,甄氏仅针刺肩髃一穴,迅即治愈能射。足见其针术之高超。考:肩髃,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外方凹陷处。《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该穴为手阳明经穴,为手阳明与阳跷脉之交会穴。该穴功效为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古代记述主治: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主治:中风偏瘫,高血压,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其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
(二)王凤仪医案
张某,男,14岁,病历号62409。
主诉:四肢肌肉关节酸痛无力2周。
病史:患者于2周前发热,体温38℃,头痛鼻塞,翌日热退后参加学校一次球赛后,自觉双下肢酸痛,次日晨起,又开始发热,打针后未好转,第3天即四肢均痛,不敢活动,而来住院治疗。
检查:神志清楚,舌红苔黄腻,头颈无所见,脊柱无畸形及叩打痛,四肢肌肉、关节压痛及运动痛,四肢运动障碍,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脑脊液检查:糖2.78mmol/L(50mg/dl)、蛋白质1000mg/L(100mg/dl)、氯化物222.9mmol/L(790mg/dl)、细胞数5×106/L(5/mm3)。血钾定量6.0mmol/L(23.5mg/dl)、血磷1.4mmol/L(4.35mg/dl)、血清梅毒反应(-)。
诊断:痹证(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炎),风寒湿痹。
治疗:疏通经络,祛邪止痛。
取穴:风池、风门、风市、八风、八邪、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外关、悬钟。
操作:毫针泻法,每日选4~6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终了,停针1周。
该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著好转,1个月治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凤仪治疗痹证验案之一。王凤仪生平见《痿证》。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多数病人发病前有轻微的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祖国医学对痹痛认识颇早,如《素问·痹论篇》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诸病源候论·风痹手足不遂候》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风痹之状肌肤尽痛……”。该例中医认为属肌痹范畴。故取风池、风门、风市以祛风邪;八风八邪为活络止痛;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交会,起通阳蠲痹作用;风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外关、悬钟疏经通络祛邪,诸穴合用;以达活血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之效。
(三)王品山医案
侯某,女,48岁,家庭妇女。1986年8月7日就诊。
主诉:膝关节肿痛1个月。
病史:患者平素四肢关节痛,20余年,气候变化加剧,久治不愈。右膝曾手术治疗,疗效欠佳。入夏以来膝关节肿痛强直,不能走路。经口服中西药物,膏药、针灸、理疗后,未见好转。
检查:舌质红,苔腻,脉象濡数。膝关节红肿压痛。肾经之肓俞过敏压痛反应(+),手足阳明经之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压痛反应(+),脾经之阴陵泉、公孙压痛反应(+),肝经之太冲压痛反应(+)。
诊断:热痹(风湿性关节炎),风热类型。
治疗:清热除湿,通经活络,扶正祛邪。
取穴:①肓俞、合谷、太冲、阴陵泉、足三里。
②肓俞、曲池、内庭、公孙。
操作:毫针刺法。两组间日轮换取穴,每次先点刺内外膝眼,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针刺5次后,肿痛全消、压痛反应减弱。十诊后走路自如,关节不痛,压痛反应消失。唯肓俞仍有轻微压痛,置皮内针于肓俞,观察2周,没再复发而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品山治疗痹证验案之一。王品山生平见《头痛》。
本案患者常年关节疼痛,复感盛夏湿热,邪从热化,故膝关节红肿强直疼痛。病机主要在肝、脾、肾三阴经,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云:“三阳本亏,恶邪袭于经络”。病位在膝。故首先经局部取穴,点刺内外膝眼,邪热除湿消肿,以治其标。继以阴经阳经协调取穴,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四肢关节不痛而愈。作者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认为:肓俞是临床检查风湿的反应点,凡属四肢关节风湿症,绝大部分在同侧的肓俞上下有压痛反应。这与肓俞是冲脉和足少阴之脉交会穴有关。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与各经均有联系;肾为先天之本,正虚邪中经络而内应于外,故肓俞有压痛。该症虽然自觉症状消失,但肓俞尚有轻微压痛反应,说明还有风湿余邪未尽,正气尚虚,故置皮内针2周后,反应消失,始告痊愈。
(四)王乐善医案
陆某,女,54岁。1989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右下肢麻木疼痛8个月。
病史:该患于1989年3月因受凉后自觉右下肢麻木发凉,膝以下疼痛,走路后加重,行十余步即疼痛难忍,经拍打后方能逐渐减轻。曾在北京市*******诊为“椎管狭窄”。需手术治疗;本人不同意,故来我院治疗。
检查:神清,舌红,苔白,脉沉弦。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清楚,患肢皮色如常,膝以下发凉。
诊断:痹证(椎管狭窄),经络痹阻型。
治疗: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取穴:通脉、阳陵泉、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法。
经治疗22次症状消失,行动自如,已能步行5里多路,无不适感觉。(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乐善治疗痹证验案之一。王乐善生平见《痿证》。
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右下肢卒感寒邪,血运不畅、筋脉失养,故行动则痛不可忍。
针刺有关穴位,达到经络畅通,气帅血行,虽有寒邪不驱自散。此按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确收到显效,使患者免去手术之苦。
(五)陈作霖医案
邱某,女,51岁。
初诊:1991年4月6日。足背疼痛半年。半年来醒后两足背第1~2趾间抽痛,并沿足厥阴经上行至乳下期门穴处:每晚痛作3~4次,须跪仆于地,待其自行缓解,严重影响睡眠,患者经历半年。平素烦躁,胁胀,苔薄黄,舌边有紫瘀点,脉弦细。辨证当为肝失疏泄,肝血瘀阻,经脉失于通畅,不通则痛。
诊断:痹证。治拟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取穴:太冲、期门、阳陵泉。(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陈作霖治疗痹证验案之一。陈作霖生平见《不寐》。
本病为肝失疏泄,又知其病循肝经而作,既为辨证又为辨经依据,当辨经与辨证同参,病在肝而从肝治,取肝经太冲、期门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再取胆经之合,筋会阳陵泉以疏肝利胆,舒筋止痛。由于辨证论治的正确,诊治2次后抽痛既减轻,每晚仅作1次,共治5次后,诸症皆除。
(六)吕景山医案
付某,男,40岁。1980年6月9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抽掣,每遇生气、劳累之后加重,以胀痛为主,甚则抽掣作痛,痛引左下肢,近日因事不遂心,痼疾又发,左髋腿前外侧抽掣疼痛,痛引足趾。伴有下肢无力,站立、行走不便,兼见食欲不振,口干,喜热饮,咽喉不爽,胸闷不舒,时有神志不清,大便偏干,小便清长,日解10余次。
检查:神志清楚,呈现痛苦病容,患肢不可屈伸、抬举,未引出病理征。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3.3/9.33kPa(100/70mmHg)。
诊断:痹证,气痹。
治疗:开胸顺气,宣通闭阻。
取穴:膻中、阳陵泉(左)。